2006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30
  

  • 全选
    |
    院士述评
  • 解思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69-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阐明了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讨论了发展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的重要性,论述了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规定的任务和研究方向,描述了我国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的研究现状。
  • 沈家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72-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纳米生物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正成为现代生物和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不断交叉,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已在新型医用植入材料和介入医用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新型药物和基因控释载体及高效生物诊断材料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主要针对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物相容性界面、组织再生修复、基因和药物传递及生物诊断上的应用进行评述,并探讨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前景。
  • 论著
  • 杨 菁,宋存先,李拥军,管 珩,李大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75-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包载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A-MCP-1)质粒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在不同动物模型上的基因转染效果。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A-MCP-1纳米粒子并进行体外物化表征。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基因转染,PCR法检测其转染效果。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模型和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体内局部给予A-MCP-1纳米粒子,应用病理形态学分析、斑点杂交、原位杂交、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其在体内的基因转染效果和对内源性MCP-1 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基因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201.4 nm,基因含量为4.14%,基因的包封效率为86%,体外可维持稳定释放两周以上。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基因纳米粒子组的动脉组织中检测到明显的A-MCP-1表达,并抑制了正义MCP-1表达,内膜/中膜比为0.56±0.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与阳离子脂质体1,2-二油酰-3-三甲铵基丙烷(DOTAP)诱导的A-MCP-1质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体内转染2周后,基因纳米粒子组腹主动脉直径为(1.79±0.12)mm,明显小于空白纳米粒子悬浮液组(2.58±0.21)mm和生理盐水组(2.63±0.29) mm ( P<0.01)。 MCP-1基因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1.5,17.6±2.1,明显低于空白纳米粒子悬浮液组35.7±4.5,42.3±5.7( P<0.01),生理盐水组32.4±3.9,39.8±4.8 ( P<0.01)。结论 A-MCP-1基因纳米粒子用于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模型以及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成功实现基因转染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应用于临床的巨大潜力。
  • 姚 鹏,黄 杰,康春生,浦佩玉,常 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81-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跨血脑屏障复合功能纳米载体系统。方法 以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制备出具有超顺磁特性的纳米载体粒子,并将跨膜肽(Tat)、人转铁蛋白(Tf)和抗癌药物甲氨喋呤(MTX)与其结合,构建成兼具跨血脑屏障、磁性和受体介导双靶向及抗癌复合功能的纳米载体系统(MTX-O-MNPs-Tat-Tf)。应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震动样磁力计表征该纳米载体系统的形貌、粒径、磁性能并选择大鼠C6细胞考察MTX-O-MNPs-Tat-Tf载体粒子的抗肿瘤特性。结果 纳米磁性粒子MTX-O-MNPs-Tat-Tf平均粒径为75 nm,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特性。初步动物实验表明,采用放射性元素锝标记,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检测,复合功能载体系统成功跨越大鼠血脑屏障。结论 MTX-O-MNPs-Tat-Tf载体系统的建立为今后跨过血脑屏障治疗脑部疾病等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张海玲, 朱敦皖,杨 健, 宋丽萍, 柏金根, 姚康德, 冷希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86-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精氨酸或十六烷基修饰壳聚糖对其细胞摄入和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α-32P-dATP标记质粒DNA,分别与十六烷基化壳聚糖和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通过复凝聚方法形成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采用血管平滑肌A10细胞进行摄入测试,并用β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用MTT方法对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32P标记的DNA与不同修饰的壳聚糖复合所形成的纳米复合物粒径约为55.9 ~174.9 nm,zeta电位约为1.8 ~10.8 mV。细胞摄入实验显示通过精氨酸或十六烷基修饰的壳聚糖与DN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更易于进入细胞。其中十六烷基化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HCNC)在N/P为1∶1时细胞摄入量最高,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ACNC)细胞摄入次之,与未经修饰的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UCNC)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HCNC、ACNC比UCNC高1.3倍,P<0.0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修饰后的壳聚糖纳米复合物的毒性远远小于商品化的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 结论 两种修饰对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入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同时其细胞毒性远小于商品化的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
  • 朱丹丹,陈华兵,郑静南,杜丹荣,牟东升,杨祥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92-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磷脂纳米囊泡的制备工艺,并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胰岛素磷脂纳米囊泡透口腔黏膜的能力。 方法 分别采用超声波法、高剪切法、高压匀质法制备磷脂纳米囊泡,用激光散射法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磷脂纳米囊泡粒径和多分散指数的影响;采用离体透黏膜实验评价胰岛素磷脂纳米囊泡的透口腔黏膜能力。 结果 超声波法制备的3个处方磷脂纳米囊泡平均粒径分别为97.39、85.60、100.60 nm,高压匀质法制备的3个处方磷脂纳米囊泡平均粒径分别为58.7、88.7、91.9 nm,多分散指数均小于0.4,体系稳定。而采用高剪切法制备的磷脂纳米囊泡粒径与多分散指数较大,且体系不稳定。电镜照片显示高压匀质法制备的磷脂纳米囊泡呈球形,其粒径小于100 nm。透黏膜实验显示,胰岛素磷脂纳米囊泡和对照组的透黏膜速率分别为0.0024和0.0008 IU·ml-1·min-1,在180 min磷脂纳米囊泡组胰岛素的累积透黏膜量达到(0.436±0.010) IU·ml-1,是对照组胰岛素透黏膜量的2.46倍。结论 高压匀质法制备的磷脂纳米囊泡具有粒径小、粒径分布狭窄、稳定性好、透黏膜能力强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胰岛素透黏膜纳米载体。
  • 吕 丰, 陈素霞, 刘天军,孙洪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497-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基本特征及对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方法 采用(油/水)/油复合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泡的大小、形态及粒径分布,通过股动脉注射0.5 ml该超声造影剂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结果 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为空心球形结构,分散均匀,形状规则,粒径在2~3 μm,壁厚为250~300 nm。该造影剂对动物肝脏超声显影效果明显增强。 结论 N-羧甲基壳聚糖微泡可作为一种性能较好的超声造影剂。
  • 顾 锋,张文健,吴练秋,叶丽亚,李汉忠,李 静,许世清,徐亚平,娄晋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02-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性。方法 用亚细胞克隆法分离和纯化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标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CD31的表达、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细胞的表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窗孔样结构; 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比较各种不同器官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诱导细胞毒的敏感性。结果 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经典内皮细胞标志vWF和CD31,并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表达α-1抗胰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p55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细胞表面存在大量微绒毛和窗孔样结构。RT-PCR显示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VEGF mRNA,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其细胞内高表达VEGF。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中,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最敏感,人肺和肝窦内皮细胞次之,而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高度抵抗。结论 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特殊分化的,具有不同于其他器官组织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性。
  • 徐拥庆,吴大玮,解 建,李 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07-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呼气触发灵敏度(ETS)对压力支持通气(PSV)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气同步性及呼吸功的影响。 方法 对31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采用PSV模式,使用呼吸力学监护仪进行呼吸力学监测,同时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测。选择5个水平的ETS:1%、15%、25%、35%及50%吸气峰流速(PIF)进行研究。在每次改变ETS水平30 min后,对所有数据进行3 min的同步采集。通过测量膈肌肌电图与呼吸流速波形之间的呼气相位角(θ),计算总呼吸功(Wtot)、吸气肌做功(Wi,p)、呼气肌做功(Wex),分析ETS对人-机呼气同步性及呼吸功的影响。 结果 有10人被排除研究。ETS在25%PIF水平时人-机呼气同步性最佳,θ=(8±3)°,有16人-15°≤θ≤15°; Wtot、Wi,p、Wex也最小,分别为(1.86±0.53) J/L、(0.54±0.13) J/L、(0.16±0.08)J/L。随ETS水平降低,吸气结束延迟及Wex逐渐增多,1%PIF时θ=(86±22)°,有18人θ>15°,Wex为(0.48±0.10)J/L,此时Wi,p显著增高至(0.65±0.16)J/L;而随ETS水平升高,吸气结束提前的发生及Wi,p逐渐增加,50%PIF时θ=-(72±15)°,有19人θ<-15°,Wi,p为(1.33±0.14)J/L。结论 PSV时适当调节ETS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人-机呼气同步性,降低呼吸功。
  • 栗世方,李照建,李桂林,窦万臣,张振兴,魏俊吉,孔燕国,徐 珑,高 俊,王任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12-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3种不同血清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rAAV2和rAAV5)载体在大鼠海马内转导效率及细胞亲嗜性的差异,从而选择更加适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转基因治疗的载体。 方法 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接受立体定向注射剂量和滴度相匹配的rAAV1、rAAV2、rAAV5载体,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于注射后8周取脑行序列冰冻切片,以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在脑内的表达情况,并以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系统自动测量表达的面积和阳性细胞数量;为确定rAAV载体在CNS中的细胞亲嗜性,以神经元核性蛋白(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EGFP在不同类型神经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EGFP表达呈现不同分布特征,rAAV1介导EGFP在海马CA1~CA3区绝大多数锥体细胞及齿状回的颗粒细胞中表达, rAAV2主要局限于齿状回门区的多形细胞层,rAAV5仅在CA1和CA2区锥体细胞层的少量细胞中表达。最大嘴尾侧转导距离、最大转导面积和EGFP阳性细胞计数rAAV1均显著大于rAAV2和rAAV5(P<0.01),rAAV2和rAAV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标记显示rAAV1既可以转导神经元,又可以转导胶质细胞;而rAAV2和 rAAV5则仅可转导神经元。结论 rAAV1不仅可以比rAAV2和rAAV5转导更大的范围和细胞数量,而且具有更广的组织亲嗜性,是一种高效的转基因载体。
  • 李延峰, 李永红, 崔丽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17-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腺瘤相关抗体与CT检查对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胸腺CT检查异常并行手术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血清titin和兰尼定碱受体(RyR)抗体进行检测,并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3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21例为胸腺瘤、11例为胸腺增生;CT检查敏感性为90.5%; CT结合胸腺瘤相关抗体检查对胸腺瘤诊断的特异性为100%。结论 血清胸腺瘤相关抗体检查有助于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如与CT相结合,能提高其诊断胸腺瘤敏感性。
  • 油红文,陈 曦,油红捷,张宇清,蔡 艳,刘国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2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ETR)对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体外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培养,一定浓度的 ET-1作用细胞24 h,以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3H-亮氨酸(3H-Leu) 掺入法测定细胞DNA、蛋白质合成,Bradford法测定细胞总蛋白含量,RT-PCR法测定心肌细胞心钠素(ANP)mRNA的表达;用针对ETA受体(ETAR)、ETB受体(ETBR) 的特异性拮抗剂BQ123、BQ788分别阻断两个受体,观察两种受体的作用。结果 ET-1显著促进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3H-TdR、3H-Leu掺入,总蛋白含量增加,ET-1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且使心肌细胞ANP mRNA表达明显增加,ET-1的作用可被ETAR拮抗剂BQ123明显抑制,ETBR拮抗剂BQ788对此无影响。结论 ET-1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ET-1的作用通过ETA R介导,ETBR对此无明显作用。
  • 陈晓梅,肖盛元,郭顺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24-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别。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比较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氨性氯仿提取物中各成分的色谱峰相对积分面积和含量。结果 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中电喷雾电离质谱质量数为偶数的色谱峰的相对积分面积和分别为2.34%和41.87%。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中共有的25个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对积分面积和分别为97.12%和50.09%,其中有23个成分在铁皮石斛中的含量高于金钗石斛。结论 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在生物碱类成分的数量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别,但就所含的相同化学成分而言,铁皮石斛的质量好于金钗石斛。
  • 边 学,唐平章, 徐震纲,温树信,王建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30-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术前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早期颈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55侧)术前颈部触诊阴性,由彩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癌颈转移的患者(研究组)与57例(64侧)术前颈部触诊阳性由查体诊断为甲状腺癌颈转移患者(对照组)的病例资料,2组患者均接受过改良性颈清扫术,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前彩超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彩超诊断颈转移的51例(55侧)患者术后病理49侧为颈转移,彩超检查的灵敏度为89.1%;彩超检查可以发现41.2%的临床触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彩超发现65.5%的患者为多分区转移,以中颈最高(70.9%);病理发现75.5%的患者为多分区转移,以Ⅲ区最高(65.3%),彩超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相同。结论 术前彩超可以提高颈转移的诊断率;可以对转移淋巴结进行定位,为颈清扫的范围提供依据。
  • 王晓雷, 徐震纲, 唐平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34-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手术及综合治疗在局部晚期梨状窝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4年1月~1999年12月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初治的T3、T4梨状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术前放疗加手术组(R+S组)125例,其中32例行喉功能保留手术;单纯手术组(Sa组)13例,全部为非喉功能保留手术;手术加术后放疗组(S+R组)15例,全部为非喉功能保留手术。 按手术方式分为:梨状窝切除21例、梨状窝加部分喉切除10例、保留喉的全下咽食管切除结肠修复1例,121例行未保留喉功能的手术,包括:近全喉切除13例,全喉切除55例,全喉、全下咽、部分或全食管切除后,胃上提咽胃吻合43例,游离空肠修复7例,结肠修复3例。经典性颈清扫86例、颈改良清扫14例、颈侧清扫6例。 Kaplan-Meier方法分别计算5年生存趋势和喉功能保留情况,COX模型分别对生存时间和喉功能保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R+S、Sa和S+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51%、18.33% 和44.44%。其中R+S、S+R组以及总的综合治疗组(R+S组加S+R组)的生存率(46.22%)均显著高于单纯治疗组(Sa)(P =0.0364,P =0.0462, P=0.000)。以COX模型对喉功能保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对生存时间和喉功能保存影响最大的均为治疗模式(P=0.000)。R+S、Sa和S+R组的喉功能保存率分别为13.61%、0和0。R+S、Sa和S+R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60%、 53.84%和33.33%,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放疗有助于T3、T4梨状窝癌患者喉功能的保留。
  • 陈跃峰,杨跃进,陈 曦,阮英茆,孙瑞成,田 毅,周燕文,王清峙,司文学,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38-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阿替洛尔和酒石酸美托洛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251只雌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I模型,术后24 h存活的124只随机分为AMI对照(MI组,n=43)、阿替洛尔(A组,10 mg·kg-1·d-1,n=39)和酒石酸美托洛尔(B组,20 mg·kg-1·d-1,n=42)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S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 h和4周两亚组。术后24 h以直接灌胃法给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凋亡促进基因”bax和“凋亡执行因子” cas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AMI对照组相比,AMI后48 h,A、B两组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除B组梗死区显著降低(P<0.01)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心肌细胞中bcl-2的表达除A组的非梗死区外均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无明显降低。AMI 4周时,A、B两组瘢痕区及其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P<0.01);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仅A 4周组非梗死区bax的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显示,与AMI对照组相比,A、B两组心肌细胞中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但bcl-2/bax的比值显著增加(P<0.05),并与假手术组相当。结论 阿替洛尔和酒石酸美托洛尔均能减少AMI梗死/瘢痕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相当,此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bcl-2的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而实现。
  • 王国蓉,徐 燕,邹德慧, 赵耀中,王 玫, 韩明哲,冯四洲,严文伟,邱录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4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自体移植与异基因移植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临床预后因素。方法 对1986年11月~2004年6月移植治疗的96例成人ALL患者随访至2005年2月28日,按治疗方式分为自体移植组(56例)和异基因移植组(40例),其中自体移植组进一步分为移植物体外净化和移植后维持治疗组(处理组,26例)和未处理组(30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自体移植组总体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两组1、3、5年预期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差异无显著性;自体移植处理组、自体移植未处理组与异基因移植组3组比较,3、5年LF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分别为: [(73.0±8.7)%、(69.2±9.0)%],[(42.2±10.1)%、(35.1±10.0)%]和[(50.9±8.2)%、(50.9±8.2)%]。结论 自体移植组(总体)与异基因移植组长期LFS相近;自体移植组给予移植物体外净化和移植后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长生存。
  • 蔡 炯,李 方,张迎强,郑连芳,蒲 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49-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将人膜联蛋白V基因突变后转化入毕赤酵母重组表达,从培养液中纯化出具有内在金属螯合位点的活性突变型人膜联蛋白V。方法 应用特异引物将天然人膜联蛋白V基因的5'和3'端进行突变改造,将突变型膜联蛋白V基因插入到pPIC9K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将正确连接的表达质粒线性化后用电穿孔法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中。通过MD平板筛选转化子、BMGY培养基培养、甲醇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质。培养物经过离心获取上清液,用SDS-PAGE和银染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情况,通过外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膜联蛋白V测定上清液中突变型人膜联蛋白V的结合活性。结果 天然人膜联蛋白V基因5'端融合GCAGGCGGCTGCGGCCAT编码序列, 3'端946~948位TGT突变为AGC。毕赤酵母转化子分泌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00的蛋白质,其半数抑制浓度为4 nmol/L。结论 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出高活性的、具有内在金属螯合位点的突变型人膜联蛋白V。
  • 程显好,郭顺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53-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蜜环菌的固体培养特性。方法 利用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对蜜环菌进行暗培养,观测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温度对蜜环菌生长和形态的影响。测定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菌体中多糖、还原糖、葡萄糖和甘露醇的含量变化。结果 蜜环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量差别较大,形态也有差别。蜜环菌对糖的利用明显优于相应的糖醇,对小分子的乙醇和甘油都能够利用,对于淀粉则利用较慢。蜜环菌对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都能很好利用。VitB1对蜜环菌生长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蜜环菌在麦芽汁培养基上30℃培养的生长周期比25℃条件下缩短7d左右。蜜环菌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多糖含量分别为9.29%和4.70%,甘露醇含量分别为10.08%和10.58%,生长期中葡萄糖和总还原糖的含量则一直很低。结论 碳源因素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大于氮源因素。蜜环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甘露醇是蜜环菌体内积累较多的小分子糖类成分。
  • 于美娟,张 成,王淑辉,张雅妮,姚晓黎,卢锡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58-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含有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检测经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方法 构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包装细胞PA317,制备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并感染mdx鼠的MSCs,利用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mdx鼠MSCs后48 h,RT-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319 bp DNA片断;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感染组mdx鼠MSCs中可见红色颗粒,深浅不一。结论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可以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转移至mdx鼠MSCs并表达。
  • 黄 慧, 张 成,赵翠萍,姚晓黎, 席 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62-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模型鼠生存期和运动功能的变化。〖HTH〗方法 PCR法鉴定的6~9周龄ALS转基因阳性雌鼠(40只)分为ALS移植组(25只)和ALS对照组(15只),移植前5~7 d给予5.5~6.5 Gy γ射线预处理移植鼠;收取来自同窝正常雄鼠的全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到移植鼠体内[(1~2)×107/只],ALS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无血清培养基;评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移植8周后PCR法检测ALS移植鼠血基因组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与ALS对照组比较发病时间、生存期的改变,并以悬尾、转棒、转轮和牵引实验检测16~17周龄时两组ALS鼠的运动功能差别。结果 部分移植鼠出现不同程度GVHD反应,GVHD总体评分1~2分,移植8周后检测移植鼠血基因组Sry基因结果呈阳性;ALS移植组比ALS对照组发病时间和生存期平均延后5周(P<0.01);16~17周龄时的悬尾、转棒、转轮和牵引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比ALS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 经静脉移植的正常小鼠骨髓干细胞能在ALS转基因阳性鼠体内长期存活,并可改善模型鼠的生存期、发病时间和运动功能,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ALS预后的临床治疗前景。
  • 霍冬梅,董方田,戴荣平,楚 洁,于伟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67-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5月1日~2004年11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172例胎龄小于37周,或胎龄大于37周、但出生体重低于2 500 g的早产儿定期检查眼底。根据ROP国际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分期。同期住院的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172例早产儿中,放弃治疗或死亡12例,检查并随访完全160例。早产儿ROP的患病率为19.4%,对照组新生儿未发生ROP。出生体重≤2 000 g组的ROP患病率(28.4%)显著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组(8.3%)(χ2=10.217, P=0.001)。孕周≤32周组的ROP患病率(42.5%)显著高于孕周>32周组(11.7%)(χ2=18.258, P=0.000)。胎龄(OR=0.959, P=0.036)和出生体重(OR=0.999, P=0.026)与ROP的发生相关性最高;输血(OR=0.076, P=0.029)和Apgar评分(OR=23.62, P=0.012)与ROP的发生具有负相关性。未发现吸氧方式、表面活性物质、多巴胺和出生前地塞米松的使用、输血和母亲病情与RO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 早产儿ROP的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ROP患病率越高。应定期检查早产儿眼底,早期发现ROP。
  • 朱自强,徐成丽,刘 伟,韩少梅,祖淑玉,朱广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70-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关系,初步建立该地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硬度指数(S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广西地区1 816名(男性775名、 女性1 041名)11~90岁健康志愿者进行跟骨SI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1个年龄组,70岁以上合并为1组,男女各分为13组,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女跟骨SI分别在21~25岁(111.45±21.19)和16~20岁(101.26±17.51)年龄组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年龄而下降,女性呈现出典型的双峰特征;61岁以上女性的SI显著低于同年龄组男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女SI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男性P<0.05、女性P<0.01);女性SI与身高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男性SI与身高无相关性。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SI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可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 范 彧,吴志宏,仉建国,刘 勇,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74-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降钙素对脊柱植骨融合兔模型病理过程的影响。方法 接受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后的32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降钙素组和对照组。降钙素组的16只模型兔每日肌肉注射1 IU·kg-1·d-1降钙素,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术后第1、2、4和8周进行X线检查和标本采集。对标本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植骨融合的病理过程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结果 植骨融合术后第1周以骨吸收和血痂形成为主;术后第2和4周可见较多软骨组织形成且矿化程度不均匀,软骨组织渐向骨组织过渡无明显界限;术后8周可见骨组织分布广泛。术后第4和8周降钙素组的组织学进程快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Emery评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265.44,P<0.001);降钙素与时间具有正协同作用,从第2周起降钙素能使Emery评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22.43,P<0.001)。不同时间点BMP2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1186.54,P<0.001);时间和药物因素对促进BMP2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F=13.14,P<0.001)。结论 软骨内成骨是植骨融合过程的主要成骨形式,降钙素可能通过促进BMP2的表达使植骨融合加快。
  • 论著摘要
  • 朱一堂, 王景阳, 李云霞, 张瑞青, 孙 艳, 于庆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78-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阳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79-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诊断技术、纳米生物材料、纳米中药等方面。
  • 刘 扬,吕万良,张 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83-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脂质体和纳米粒药物递送体系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及降低毒性、抗肿瘤多药耐药等优点。由于近年来在其制备工艺、制备材料及表面修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脂质体和纳米粒药物递送体系在抗肿瘤、克服生物屏障、装载生物药物及疫苗制备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 何朝辉,孔 桦,许海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90-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树枝状大分子是具有独特的三维高度支化结构、表面分布大量氨基或羧基的纳米粒子,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基因)传递载体,近年有关树枝状大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内容涉及树枝状大分子对各种细胞的作用、进入细胞的机制、在细胞内和各种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许多实验室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树枝状大分子进行表面化学修饰,降低其对细胞和机体的负面作用,使其在药物运载、基因治疗、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近年这些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
  • 陈艳艳,靳 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596-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是识别和检测蛋白质的一种新型的高通量、快速生物分子分析技术。它可以实现无标记多元生物分子自动化检测、静态或动态测量及定性和定量测量等,已应用于生物医学与临床检测等方面,如肿瘤标志蛋白检测、乙肝五项同时检测、蛋白质竞争吸附以及多元蛋白质相互作用动态测量等,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病例报告
  • 韩 威, 李建设, 张忠涛, 王 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600-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经验交流
  • 马良坤,向 阳,万希润,石军荣,杨秀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602-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纪建松,章士正,王 丹,卢陈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 604-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