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30
  

  • 全选
    |
    封面和目录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南与共识
  •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胃肠学组, 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管理委员会, 同济大学超声医学研究所胃肠超声协作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胃肠超声学组, 中华超声医学培训工程胃肠超声专家委员会,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专业委员会,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 北京整合医学会胃肠超声分会,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超声医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 教育部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679-7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已接近欧美国家,但远低于已建立全民胃癌筛查体系的韩国和日本,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筛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我国尚难以开展全国性的胃镜筛查胃癌计划,且胃癌风险人群庞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胃超声凭借其无痛无辐射、易于接受和普及等优势,可作为胃癌初筛的备选手段之一。本共识在2020年发表的两项胃超声相关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胃癌筛查策略以及胃癌全民筛查所面临的困难,阐述了我国开展胃癌超声初步筛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胃超声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人员和对比剂要求、超声常规标准切面、超声扫查操作要领、胃超声报告与数据系统等内容并提出共识意见。经多学会专家多轮研讨与投票,共形成关于胃超声作为胃癌初筛技术的17条共识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化推广普及胃超声。共识同时呼吁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提升证据等级,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超声初筛体系提供大数据支撑。

  • 胃肠超声临床应用
  • 赵巧云, 章春泉, 郭良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02-7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胃超声造影是一种通过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清晰显示胃壁结构及病变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胃肠造影剂的发展和超声设备的技术革新,该检查技术在胃肠疾病诊断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正逐步成为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从胃癌的筛查与分期、胃肿瘤的鉴别与诊断、胃炎及胃溃疡的诊断与随访、胃内容物及胃体积的判断、胃排空及胃动力的评估和其他应用六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临床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 蒋清凌, 刘广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10-71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管裂孔疝(HH)是指胃或其他脏器通过食管裂孔突入胸腔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肥胖和超重率的升高,我国HH发病率不断攀升,其早期诊断和准确分型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传统检查方法(如X线钡餐、胃镜、CT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存在侵入性、辐射暴露、价格昂贵或动态评估方面不足,而胃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手段,近年来在HH诊断中的应用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对胃超声造影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 刘冠墨, 梁华, 桂阳, 李杰, 叶欣, 康维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16-7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胃超声造影包括口服超声造影(OCUS)和双重超声造影(DCEUS),能够提供关于肿瘤形态、血管特征以及治疗反应等有价值的临床信息。OCUS通过应用口服造影剂可以清晰地识别胃壁结构和病变的范围及深度,DCEUS在OCUS基础上结合静脉造影检查可以显示病变的解剖和灌注特征。近年来,胃超声造影剂和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但胃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依然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对OCUS和DCEUS在胃癌筛查、诊断、分期、病理分型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临床现状进行综述,研究显示胃超声造影在评估胃癌诊断、T分期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具有价廉方便、无辐射暴露、实时成像、无创易重复等优点,在胃癌诊治中有望成为重要的影像学评估工具之一。

  • 王昆, 苟砚佳, 许丽雪, 康维明, 刘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25-73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经腹肠道超声(IUS)与磁共振小肠造影(MRE)对炎症性肠病(IBD)肠道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5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同期行IUS与MRE的51例IB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内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IUS诊断狭窄的灵敏度(84.2%比52.6%,P=0.008)和准确度(66.7%比45.1%,P=0.035)均显著高于MRE;在狭窄定位中,IUS对回肠末段(78.6%比35.7%,P=0.070)及结直肠狭窄(86.7%比53.3%,P=0.060)诊断的灵敏度均明显优于MRE,IUS对回肠末段狭窄诊断的准确度也明显优于MRE(70.6%比29.4%,P=0.039)。IUS测量的肠壁厚度[(8.2±2.7) mm 比(10.3±3.8) mm;t=3.20,P=0.002]和狭窄内径[(3.0±1.6) mm 比(4.3±1.8) mm;t=2.15,P=0.035]显著低于MRE,且一致性中等(ICC=0.19~0.53);IUS对肠系膜脂肪检出率更高(70.6%比27.5%,Kappa=0.27,P=0.005),而MRE更易检出淋巴结肿大(90.2%比56.9%,Kappa=0.16,P=0.080)。结论 IUS对IBD肠道狭窄的诊断及定位灵敏度均优于MRE,但两者在部分炎症征象及其定量评估中一致性不佳,IUS可作为诊断IBD患者肠道狭窄的一线筛查手段,但临床应用须结合具体需求以优化诊断。

  • 张静雅, 刘艳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33-73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胃超声造影对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钡餐及胃十二指肠镜确诊的并做过胃超声造影的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胃超声造影对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及特征。结果 40例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中,胃超声造影检出34例(85.0%),空腹常规超声检出4例(10.0%),胃超声造影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空腹常规超声(P<0.001)。胃超声造影对单发憩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发憩室(97.1%比44.4%,P<0.001),降段十二指肠憩室检出率最高(91.7%)。根据影像特征,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可分为囊袋型、含气包块型和气线型。结论 胃超声造影有助于降段腔外型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可同步显示胆胰系统疾病,综合判断十二指肠憩室与胆胰疾病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方芹, 刘勤学, 钟敏莹, 黄伟俊, 邱懿德, 简国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38-74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经直肠超声造影(CEUS)对肿瘤所致肠腔狭窄型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确诊为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经直肠CEUS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肿瘤定位及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直肠癌病变的T分期、定位及肿瘤累及长度的差异。结果 经直肠CEUS和MRI诊断T分期总准确度分别为75.5%(36/49)和67.3%(3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371)。经直肠CEUS和MRI对肿瘤定位总准确度分别为79.5%(39/49)和77.5%(3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806)。经直肠CEUS与大体病理结果测量肿瘤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P=0.162),而MRI与大体病理结果测量肿瘤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01)。49例患者中,超声对结肠息肉检出率为16.3%(8/49),同期MRI检查未发现结肠病变。结论 经直肠CEUS对肠腔狭窄型直肠癌T分期、定位判断与MRI一致性较好,能够更准确评估肿瘤累及长度,并能够同时评估狭窄近心端全结肠有无病变,可作为直肠癌治疗前的补充检查在临床推广应用。

  • 崔岩, 李晓艳, 吴岩, 王朝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44-75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超声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超声检查并有病理结果证实的68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慢性阑尾炎组)及同期不同年龄既往无腹痛的8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阑尾组)的阑尾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变量诊断慢性阑尾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慢性阑尾炎组的阑尾直径(Z=-8.47,P<0.001)、单侧壁厚(Z=-7.16,P<0.001)和黏膜下层厚度(Z=-9.73,P<0.001)均明显高于正常阑尾组。阑尾直径(OR=3.11,95%CI=1.37~7.02,P=0.006)和黏膜下层厚度(OR=5 492.73,95%CI=89.53~336 984.13,P<0.001)是诊断慢性阑尾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单侧壁厚及腔内情况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无显著影响(P均> 0.05)。阑尾直径结合黏膜下层厚度作为联合诊断指标时,模型的性能达到最优,灵敏度为92.65%,特异度为97.65%,准确度提升至95.42%。结论 联合使用阑尾直径和黏膜下层厚度能够显著提高超声诊断慢性阑尾炎的准确性、特异性和可靠性。

  • 陈可欣, 钟敏莹, 刘勤学, 简国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51-75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肠道超声(IUS)对慢性腹痛或腹泻患者肠道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3例慢性腹痛或腹泻患者的IUS征象,以内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内镜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IUS征象差异,以及阳性病例中的炎症性肠病组与肠道非特异性炎症组两组间的IUS征象差异,进一步分析IUS在不同肠段的检出率,以评估IUS的对肠道病变诊断和定位准确性。结果 263例患者中,内镜阳性组194例(73.8%),内镜阴性组69例(26.2%),IUS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0%、71.0%及79.1%。内镜阳性组的超声阳性征象占比明显高于内镜阴性组(P均<0.001),炎症性肠病组的超声阳性征象明显高于肠道非特异性炎症组(P均<0.001)。当病变累及回肠、回盲部和结肠时,IUS对病变的定位与内镜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42、0.686、0.6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7%(95%CI=75.4%~88.6%)和81.5%(95%CI=73.5%~87.9%)、73.7%(95%CI=62.3%~83.1%)和93.0%(95%CI=88.4%~96.2%)、68.9%(95%CI=58.3%~78.2%)和89.6%(95%CI= 84.1%~93.7%)。结论 IUS可用于对慢性腹痛或腹泻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肠道病变;同时能有效定位病变肠段,有助于对肠道疾病的监测、随访。

  • 张晓燕, 朱庆莉, 阮戈冲, 李文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58-76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是一种由TYMP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线粒体疾病,特征性表现为严重胃肠动力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和脑白质病变。本文对1例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的临床资料及经腹肠道超声表现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吕明月, 李素素, 张新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62-76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巨大肥厚性胃炎(MD)是临床较为罕见的特殊类型胃炎,本文报道1例西北高原地区MD患者的多次诊疗过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例胃肠超声造影的超声特征及其在诊疗过程中的价值,同时探讨其与慢性肥厚性胃炎、多发胃息肉、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 甘雅娇, 胡淇平, 唐懿, 陈志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68-77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结石性胆囊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本文报告了一例通过口服微泡超声造影剂进行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的病例,为该疾病诊断提供新方法。

  • 张晓燕, 秦菁, 李晓青, 张冠南, 李文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71-77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时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本文对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 杨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76-7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乙状结肠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良性肿瘤,术前很难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乙状结肠型神经鞘瘤,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间质瘤,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最后经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胃肠道神经鞘瘤。本文总结了肠道间质瘤与神经鞘瘤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相似点与鉴别点,并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以期提高超声医师在术前超声检查时对肠道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医师对肠道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 谢秋, 胡瑾, 李建婷, 张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82-79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叶酸缺乏对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甲基化(me1)标记增强子变化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管畸形(NTD)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无叶酸DMEM培养基(叶酸缺乏组)和4 mg/L 叶酸DMEM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分别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行H3K4me1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构建低叶酸诱导NTD小鼠模型,对胎鼠脑组织进行转录物组测序(RNA-seq)并分析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结果验证;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对H3K4me1修饰差异Peak区域进行活性验证。结果 确立连续无叶酸培养基培养后,发现当培养基缺乏叶酸时,mESC内叶酸含量会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8)。叶酸缺乏时,mESC中H3K4me1标记增强子导致内含子区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q=9.56×10-48,P=1.28×10-47);mESC内H3K4me1标记增强子所在差异基因主要表现在Wnt信号通路(q=0.004,P=0.004 7);ChIP-qPCR实验证实Ldlrap1基因(P=0.008)、Camta1基因(P=0.002)和Apc2基因(P=0.012)差异Peak区域H3K4me1结合显著降低。H3K4去甲基化酶抑制剂T-448能够有效逆转上述基因H3K4me1修饰差异peak区域H3K4me1结合(P=0.01)。NTD胎鼠脑组织RNA seq示Wnt信号通路差异基因显著富集(P=1.52×10-5),脑组织中Apc2、Ldlrap1和Camta1基因H3K4me1标记增强子差异Peak富集同样发生明显改变;Apc2基因差异Peak区域具有转录因子活性(P=0.020)。结论 叶酸缺乏可能通过影响组蛋白H3K4me1标记增强子变化参与神经管闭合基因调控,影响NTD发生。

  • 赵丹丹, 张素娥, 苗立业, 王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792-80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微小RNA-487a-3p(miR-487a-3p)、A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AKIP1)mRNA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30例EC患者的E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487a-3p、AKIP1 mRNA表达水平;术后随访5年记录EC患者存活情况,去除失访患者后将78例存活患者记为EC存活组,34例死亡患者记为EC死亡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87a-3p与AKIP1 mRNA的靶向关系。比较癌旁正常组织和EC组织miR-487a-3p、AKIP1 mRNA表达水平,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患者EC组织miR-487a-3p、AKI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EC存活组和EC死亡组临床病理参数及EC组织miR-487a-3p、AKIP1 mRNA表达水平。分析EC组织中miR-487a-3p、AKIP1 mRNA与肿瘤分化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的相关性,miR-487a-3p、AKIP1 mRNA与预后的关系,影响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危险因素,miR-487a-3p、AKIP1 mRNA表达水平预测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价值。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EC组织miR-487a-3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0.41±0.08比1.00±0.05;t=71.306,P<0.001),AKI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35±0.37比1.00±0.03;t=41.465,P<0.001)。miR-487a-3p低表达组和AKIP1 mRNA高表达组低分化、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深患者比例分别明显高于miR-487a-3p高表达组和AKIP1 mRNA低表达组(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487a-3p小干扰RNA(siRNA)+AKIP1 mRNA-野生型(WT)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著高于miR-487a-3p空载+AKIP1 mRNA-WT组(2.85±0.19比1.00±0.04;t=23.339,P<0.001),miR-487a-3p空载+AKIP1 mRNA-突变型(MUT)组与miR-487a-3p siRNA+AKIP1 mRNA-MU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0.05比1.05±0.03;t=0.420,P=0.683)。EC组织中miR-487a-3p与AKIP1 mRNA、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AKIP1 mRNA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均<0.001)。miR-487a-3p高表达组和AKIP1 mRNA低表达组的5年总生存率(89.47%和84.91%)分别显著高于miR-487a-3p低表达组和AKIP1 mRNA高表达组(49.09%和55.93%)(P均<0.05)。EC死亡组低分化、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深患者比例和EC组织中AKI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EC存活组,miR-487a-3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C存活组(P均<0.05)。肿瘤低分化、FIGO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深、miR-487a-3p低表达和AKIP1 mRNA高表达是影响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相较于miR-487a-3p、AKIP1 mRNA单独预测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曲线下面积(AUC)(0.785、0.789),二者联合预测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的AUC(0.908)更高(P均<0.05)。结论 EC组织中miR-487a-3p表达水平较低,AKIP1 mRNA表达水平较高,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可用于预测EC患者术后5年内存活情况。

  • 乔娃克·马合沙提, 叶文玲, 叶葳, 文煜冰, 陈罡, 夏鹏, 郑可, 李航, 陈丽萌, 李雪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01-81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复肾活检对狼疮性肾炎(LN)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肾病综合征(NS)及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重复肾活检的L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结果 共纳入76例,女性55例(72.4%),首次肾活检年龄平均为(29.0±10.4)岁,两次肾活检间隔的中位时间为4.0(2.0,7.0)年,中位总随访时间为7.5(5.0,13.8)年。46例(60.5%)患者病理发生转型,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重复肾活检时50例(65.8%)表现为NS,与首次表现为NS患者(n=50)相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下降(P<0.001),慢性指数(CI)(P=0.029)及补体C3(P<0.001)、C4(P<0.001)水平显著升高;28例(36.8%)表现为AKI,其中8例(28.6%)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上急性加重;与首次活检时表现为AKI患者(n=16)相比,血清肌酐值显著升高(P=0.002),补体C4水平(P=0.033)和CI值显著升高(P=0.042),肾脏病理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比例显著增加(P=0.046),而活动指数(A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表现为NS和AKI的患者半数以上在重复肾活检后改变治疗方案,临床缓解率与首次肾活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肾活检时CI值≥5(P=0.001)和血清肌酐值≥140 μmol/L(P<0.001)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复肾活检AKI的患者较未发生AKI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15)。首次肾活检时的AKI及两次肾活检时NS均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接受重复肾活检的患者除仍具有较高的肾脏病理活动度外,慢性化程度明显加重,因此重复肾活检对免疫抑制治疗后发生重症LN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重复肾活检时,发生AKI、CI值≥5及血清肌酐水平≥140 μmol/L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黄翔, 杨华杰, 郑永均, 李玉婷, 冯洁贞, 王皓翔, 王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11-82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不同时段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优化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中山市三乡镇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健康管理项目的765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血压监测,并针对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5%的患者没有监测血压的习惯,59.2%的患者每周监测血压1~2次。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不值夜班/熬夜患者全天、夜间、清晨血压和昼夜节律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值夜班/熬夜患者(P均<0.05);从不饮酒患者清晨平均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饮酒患者(P=0.012);不同性别患者的全天、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不同年龄、工作类型患者的夜间平均血压,不同体重类型患者的全天、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天平均血压控制不达标多见于男性患者(OR=1.394,95% CI=1.045~1.858,P=0.024),夜间平均血压控制不达标多见于男性(OR=1.573,95% CI=1.088~2.275,P=0.016)和值夜班患者(OR=2.467,95% CI=1.198~5.077,P=0.014)。每周饮酒3次以上(OR=4.567,95% CI=1.629~12.807,P=0.004)、夜间易醒(OR=1.800,95% CI=1.125~2.878,P=0.014)和值夜班患者(OR=1.579,95%CI=1.102~2.465,P=0.044)清晨时段较难实现血压控制达标。值夜班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OR=1.753,95%CI=1.018~3.018,P=0.043)。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个人基本特征和行为生活方式对其白天、夜间、清晨等不同时段血压达标情况及昼夜节律有显著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可根据患者不同时段血压的达标影响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精准化干预措施,达到更好的高血压管理效果。

  • 郑丹萍, 朱宏伟, 杨雨佳, 张景屹, 张海燕, 张志媛, 陈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22-82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女性内化体重偏见及体重可控信念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减重行为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23年8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体检女性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体重偏见内化量表、体重可控性信念问卷、中文版三因素饮食问卷进行调查。根据内化体重偏见及体重可控信念特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及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518名,研究对象内化体重偏见及体重可控信念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体重低偏见宽容型(53.7%)、体重中偏见执着型(29.5%)、体重高偏见苛求型(1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未婚、离婚等是体重高偏见苛求的影响因素。中偏见执着型与高偏见苛求型非控制性进食得分及情绪性进食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偏见宽容型(P均<0.001)。结论 女性对体重的态度可分为体重低偏见宽容型、体重中偏见执着型、体重高偏见苛求型3个类别,其中,体重高偏见苛求型对体重偏见高且呈现高“个人责任”的归因,与消极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高体重指数值及未婚、离婚等是形成高偏见体重苛求型的高危因素。

  • 孙朋霞, 姜迪, 李树亚, 石妍, 胡少文, 陈晶, 李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30-8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原位模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探讨该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期间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25篇,英文文献438篇。英文文献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仅14篇。中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代恒茂及刘尚昆,最多的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作者及机构间合作较少。英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Auerbach Marc,最多的机构是耶鲁大学,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密切。急诊医学、应急处理、在职培训等是中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患者安全、医学教育、心搏骤停等是英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中文关键词共产生4个聚类,英文关键词共产生13个聚类。结论 原位模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国内外发展不均衡,国内在发文量、作者和机构合作方面均明显落后于国外。急诊重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应急处理和操作技能培训以及识别潜在安全威胁、提高准备度、促进医疗质量改进是未来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综述
  • 李燕, 张文育, 肖智, 柳兴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43-84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和发展,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上升,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等,可能给新生儿造成更多伤害性刺激,由于新生儿期是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这些伤害性刺激可能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现有临床研究表明,新生儿期反复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大脑发育不良,产生持续痛觉过敏及多种后遗症,但机制不清,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新生儿期反复伤害性刺激对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并发症,以期为加强新生儿镇痛管理和相关后遗症防治提供依据。

  • 曹悦, 白春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5): 850-86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是头颈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预后不佳,患者生活质量差,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HNSCC的标准治疗方式包括全身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手术和放疗),其中,免疫治疗具有高度特异性以及较低的毒性,正逐步从晚期姑息性治疗拓展至局部晚期治愈性治疗阶段,并展现出潜在疗效。本文总结了HNSCC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NSCC的临床诊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