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别添加或不添加10、50、100 ng/mL细胞因子IL-1β、IL-6、IFN-γ、G-CSF或GM-CSF体外培养20 h,添加或不添加1、10、50 ng/mL细胞因子TNF-α体外培养12 h;荧光显微成像结合镜下计数,计算膜联蛋白Ⅴ(AV)/碘化丙啶(PI)染色中性粒细胞各种死亡类型细胞比例和数量,细胞形态结合AV/PI染色分辨焦亡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合计数微珠,精确检测Ly6g标记AV/PI染色的中性粒细胞中不同死亡方式细胞比例和数量;蛋白印迹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Gasdermin E(GSDME)剪切激活水平。结果 IL-1β、IL-6对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比例和数量无影响;TNF-ɑ诱导中性粒细胞焦亡,1、10、50 ng/mL处理12 h后的焦亡比例分别达(14.79±0.45)%、(19.99±3.02)%、(20.66±1.99)%,相较于未处理焦亡比例(10.22±1.12)%均明显提高(P=0.024,P<0.001,P<0.001);焦亡中性粒细胞比例经10、50、100 ng/mL IFN-γ处理20 h由(17.43±1.88)%降至12.00%(P均<0.001);10、50、100 ng/mL G-CSF均将焦亡细胞比例降至6.00%左右,且极大程度抑制caspase-3和GSDME剪切;经10、50、100 ng/mL GM-CSF处理20 h,焦亡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降至总数的(7.52±0.53)%、(5.27±2.30)%、(0.64±1.11)%。结论 IL-1β、IL-6对GSDME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无影响, TNF-ɑ诱导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IFN-γ、G-CSF和GM-CSF抑制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
目的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 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术后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的变化,CCI大鼠的脊髓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为进一步验证FMRP功能缺失时CCI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测定脊髓FMRP敲减后CCI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验证FMRP功能亢进时,测定正常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结果 与基线CCI组及造模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CCI组50%MWT、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FMRP(P=0.027,P=0.022)和β-连环蛋白(P<0.001,P=0.001)表达均显著升高。脊髓中的FMRP未观察到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但显示出与神经元细胞的共定位。与基线相比,造模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15)和TWL(P=0.001)均显著下降;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20)和TWL(P=0.009)均显著回升;且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的50%MWT(P均<0.001)和TWL(P=0.005,P=0.006)均显著升高。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脊髓背角的FMRP(P=0.012,P=0.007)和β-连环蛋白(P均<0.00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基线FMRP过表达组及注射腺相关病毒(AAV)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注射AAV后FMRP过表达组的50%MWT和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注射AAV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FMRP过表达组的脊髓FMRP(P均<0.001)和β-连环蛋白(P=0.006,P=0.00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参与CCI诱导的NP机制,脊髓FMRP可能是NP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在1年后血浆代谢的恢复情况。方法 从武汉社区招募174名受试者,包括80名健康对照者和康复1年后的COVID-19患者。根据患者先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将COVID-19患者分为无症状康复患者(80例)和轻症康复患者(14例)。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特征。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的血浆代谢物仍然存在异常。在轻症康复患者和无症状康复患者的差异代谢物中,有些代谢物仅在轻症康复患者中呈下降趋势,如磷脂酰乙醇胺[20∶3(5Z,8Z,11Z)/P-18∶0]、鞘磷脂(d18∶1/24∶0)、脂固醇酯(15∶0)。轻症康复患者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结论 即使在康复1年后,轻症COVID-19个体仍然表现出代谢异常,COVID-19轻症个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目的 探讨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至8月在江西省婺源县筛查出自然绝经的4 595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于2022年6至8月完成了死亡信息随访调查。根据基线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进行组间基本特征比较,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死亡的累积风险。釆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认知功能对死亡的影响,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对MMSE评分与死亡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共4 595例研究对象完成随访纳入研究,基线年龄为(65.1±8.4)岁,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组1 859例(40.5%)。研究对象平均随访(3.9±0.4)年,随访期间共收集到死亡病例199例,其中心血管病死亡102例。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和6.9%,累积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1.0%和4.0%。Kaplan-Meier曲线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全因死亡累积风险(χ2=47.287,P<0.001)和心血管病死亡累积风险(χ2=45.169,P<0.001)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1.75,95%CI=1.28~2.39,P<0.001)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HR=2.56,95%CI=1.61~4.09,P<0.001)均显著增高。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曲线关系拟合结果显示,MMSE评分与全因死亡风险(P总体<0.001,P非线性=0.519)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P总体<0.001,P非线性=0.195)均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并干预。
目的 评估预先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的6 min步行试验对急进超高海拔后急性高山病(AMS)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基线资料后,受试者进入高海拔(海拔2 900 m)地区完成6 min步行试验。随后,快速进入超高海拔(海拔5 000 m)地区,并使用Lake Louise评分评估AMS。结果 AMS组攀升前的高海拔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低于非AMS组[480.00(450.00,521.75)m比546.00(516.50,568.50)m,P=0.006],攀升前高海拔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攀升前的高海拔6MWD与超高海拔Lake Loui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12)。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高海拔6MWD与超高海拔AMS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71,95%CI=0.947~0.996,P=0.022),且预测效能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46,P=0.006)。结论 攀升前的高海拔6MWD可简单有效地评估进一步急进超高海拔的AMS风险。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构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相结合创建整合模型,探究整合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纳入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后续接受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基于CCTA图像,首先针对心肌信息进行分析:勾画左心室心肌并将其依照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分为3大灌注区域进行分析,提取心肌中所有组学特征。通过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特征排序方法实现特征优选,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算法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其次针对冠状动脉信息,计算冠状动脉血管CT-FFR值。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FFR测量作为血流梗阻性冠心病诊断的参考标准,以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_ROC)及敏感性、特异性等参数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70例患者[男42例、女28例,年龄(61±10)岁]入组成功并完成CCTA检查,其中175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有创冠状动脉造影/FFR检查治疗,其血管对应心肌供血区均成功完成研究分析。共提取心肌组学特征1 656个,优选出其中14个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心肌组学模型诊断敏感性为77.1%,特异性为73.7%,AUC_ROC值为0.797(95%CI=0.732~0.861);CT-FFR诊断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88.8%,AUC_ROC值为0.892(95%CI=0.841~0.943);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模型的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8.4%,AUC_ROC值为0.928(95%CI=0.890~0.965)。整合模型诊断效能优于单独心肌组学模型及单独CT-FFR(P=0.040)。结论 基于CCTA的心肌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增益价值,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冠心病诊断效能。
目的 探讨中年女性乳腺癌病灶超声特征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827例,收集患者超声及免疫组织化学信息,随机分为训练集(579例)和验证集(248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年女性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应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价值。结果 乳腺癌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钙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表达是预测中年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07~0.787)、0.714(0.647~0.780)。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效能良好。结论 乳腺癌原发灶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中年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初治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血清中Ⅰ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表达水平,筛选对早期诊断及评估疾病活动度具有借鉴意义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方法 收集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初治PsA患者共49例,并收集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人口学资料采集和病情评估,并留取血清标本。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Ⅰ类HDAC(包括HDAC1、HDAC2、HDAC3、HDAC8)的表达,比较各组Ⅰ类HDAC的表达与临床评估指标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s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影响PsA患者疾病活动度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sA患者血清HDAC1(P=0.003)、HDAC2(P=0.010)、HDAC3(P=0.003)、HDAC8(P=0.01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sA患者血清HDAC1与血沉(r=0.344,P=0.028)呈显著正相关;HDAC2与疾病活动度的总体评价(r=0.468,P=0.001)、关节炎疾病活动指数(r=0.401,P=0.007)、肿胀关节数(r=0.308,P=0.042)、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r=0.360,P=0.018)、HADS抑郁(r=0.302,P=0.047)均呈显著正相关;HDAC3与血沉(r=0.542,P<0.001)、C-反应蛋白(CRP)(r=0.440,P<0.001)、HADS焦虑(r=0.420,P=0.005)、白细胞介素-6(r=0.397,P=0.004)、疾病活动度的总体评价(r=0.318,P=0.036)、银屑病关节炎病程(r=0.330,P=0.028)均呈显著正相关;HDAC8与HADS焦虑(r=0.477,P=0.008)、血沉(r=0.385,P=0.039)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低疾病活动度相比,中高疾病活动度PsA患者的HDAC3(P=0.041)表达升高。HDAC2(P=0.028)和CRP(P=0.034)是PsA患者中高疾病活动度的危险因素,HDAC2(曲线下面积为0.802,P=0.003)和CRP(曲线下面积为0.718,P=0.033)具有诊断PsA疾病进展的价值。结论 初治PsA患者血清中Ⅰ类HDAC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DAC2联合CRP水平有望成为PsA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度的血清学指标。
目的 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人群中血循环miRNA-205表达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及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1至6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完善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的重度OSA患者30例,无OSA患者32例;采用统一方法和标准检测血常规(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循环miRNA-205的表达;采用简单回归分析循环miRNA-205和SII、SIRI与OSA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循环miRNA-205对OSA与炎症指数之间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 在总体人群中,重度OSA患者循环miRNA-205表达显著低于非OSA患者[1.910(1.240,2.403)比3.650(2.148,5.109),z=-3.874,P < 0.001],而SIRI、SII显著高于非OSA患者[SII:555.200(451.780,936.350)比448.685(380.823,646.073),z=-2.029,P=0.042;SIRI:1.090(0.775,1.573)比 0.870(0.650,1.240),z=-2.031,P=0.041]。在总体人群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循环miRNA-205呈显著负相关(r=-0.391,P=0.002);在重度OSA人群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循环miRNA-205降低0.030,而SII和SIRI分别增加10.046和0.037,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II:P=0.003;SIRI:P=0.037);循环miRNA-205每升高1个单位,SII下降121.093(β=-0.40,P=0.046)。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低表达miRNA-205可能对SII升高具有显著的负调节效应(β=-0.40,P=0.004)。结论 重度OSA人群中SII、SIRI升高,循环miRNA-205表达水平降低;低表达miRNA-205在重度OSA相关的全身炎症状态中可能存在负调节作用。
目的 分析1990至2021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制订其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 1990至2021年NAFLD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采用Joinpoint 4.2软件计算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患病率和DALY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21年NAFLD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患病率和DALY率年龄效应表现为男、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时期效应以1992至1996年为参考组,患病率时期效应曲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2至2006年为最低点(RR=0.93);DALY率时期效应曲线在1992至2011年呈下降趋势,之后趋于平缓。出生队列效应以1972至1981年为参考组,患病率在总人群、男性及女性群体中均平稳上升;DALY率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峰值出现在1922至1931年。吸烟和空腹高血糖引起的NAFLD的DALY率在201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空腹高血糖逐渐成为主导因素。结论 1990至2021年中国NAFLD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DALY率显著下降,提示目前防治策略有效,还应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控制NAFLD的发生发展。
目的 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优化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的管理流程在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HFMEA绘制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的管理流程图,头脑风暴法查找流程中失效模式,分析风险因素,制订改进措施,细化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的管理流程图,比较该流程实施前(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与实施后(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患儿尿崩症改善情况及预后。结果 基于HFMEA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管理流程可缓解患儿尿崩症症状,包括儿童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尿崩次数(P=0.006)、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期间平均每天尿量(P=0.001)、出院/转出时电解质紊乱比例(P=0.037),改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P=0.007),缩短患儿滞留儿童重症监护室时间(P )。结论 基于HFMEA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管理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症管理,改善神经外科患儿术后尿崩现状,促进神经外科患儿预后及疾病转归。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探究目前甲状腺结节智能超声图像诊断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明确研究方向。方法 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集2004年1月至2024年8月甲状腺结节智能超声图像诊断研究文献。利用Python分析年度发文量,使用VOSviewer绘制作者共现网络图及关键词密度图,CiteSpace用于展示期刊双图叠加及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的爆发和聚类。结果 共纳入1 179篇文献,该领域年度发文量呈增长趋势,文献发表期刊质量高且期刊发文呈交叉研究趋势。中国学者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Haugen等关于甲状腺结节指南研究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被引文献和关键词聚类呈现多领域研究。甲状腺结节、癌症和深度学习是该领域的代表关键词。结论 研究主题的不断丰富推动甲状腺结节智能超声图像的快速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主的智能诊断方法能够提供诊断建议,但仍存在可解释性等挑战,智能诊断算法和医学知识的深度结合是研究方向之一。
脓毒症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去乙酰化酶3(SIRT3)是线粒体内的一种去乙酰化酶,在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SIRT3在脓毒症相关疾病中的功能和调控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表明SIRT3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能够减轻脓毒症引起的器官损伤。具体机制包括SIRT3对线粒体生物能量学的调节、对抗氧化酶系统的激活以及对炎症介质表达的抑制。此外,SIRT3还通过与多种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在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本文主要综述SIRT3在各脓毒症相关疾病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望为脓毒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胆道损伤、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是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现有的外科手术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近年新兴的类器官技术备受瞩目。类器官是一种衍生于干细胞/祖细胞的三维复合体,可以在体外模拟组织/器官的复杂结构和生理功能,不仅为胆道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为胆道损伤修复及再生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构建胆道类器官的种子细胞主要是胆道上皮细胞、多能干细胞等;构建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包埋技术、旋转培养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及器官芯片技术、3D打印技术与4D打印技术等新型培养技术。本文主要综述胆道类器官的主要构建方法,胆道类器官在疾病模型、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组织/器官修复中的应用,提出胆道类器官现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感觉刺激是老年痴呆患者安全且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之一。因此,探讨非药物治疗老年痴呆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总结感觉刺激疗法的概念、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形式及效果,以期为推动感觉刺激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双膦酸盐(BP)是治疗骨质疏松及骨相关肿瘤的常用药物之一,对骨代谢有较大影响。在摄入BP的患者群体中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时,BP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形成及长期维持的潜在作用不容忽视。此外,种植体的植入是否影响BP介导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生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近年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据,探讨BP对种植体骨结合形成及长期稳定的潜在作用,并分析种植治疗对BP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影响,最后为摄入BP患者的种植治疗提出临床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快速康复方案对骨隧道扩大(BTE)的影响。尽管快速康复能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可能增加BTE的风险。ACLR后患者的早期康复阶段应避免过度的早期负重和过快的屈膝角度进展,同时合理使用支具,不推荐在ACLR术后早期使用持续被动活动,避免对BTE产生影响。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BTE的机制,制定更有效的康复策略,为患者选择合理的康复方案以平衡功能恢复与BTE的风险,减少翻修率,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大多数肿瘤细胞和健康的神经元均处于G0期的静止状态,一旦在某些条件下异常地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就可启动。因此,从细胞周期的角度,癌症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疾病类型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这种类型的疾病被命名为细胞周期异常疾病。微小RNA-1976(miR-1976)作为最近新发现的一种微小RNA,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miR-1976在癌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miR-1976在细胞周期异常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是边缘区淋巴瘤最少见的类型,为一种起源于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小B细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5%~1.8%,占所有边缘区淋巴瘤的10%,由于其发病率低,无典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因此,对NMZL的精准诊断及临床处理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报道1例左侧颈部咽旁间隙NMZL的诊断及治疗,同时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MZL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
癌胚抗原、CA19-9均被认为是肠癌复发转移的预测标志物,CA19-9升高亦被认为是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预测标志物。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目前CA19-9作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的预测标志物尚无报道。本文报道1例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术后辅助治疗回盲部癌致间质性肺炎伴CA19-9升高病例,该患者血清癌胚抗原变化趋势与肿瘤复发转移具有一致性,而血清CA19-9变化趋势与间质性肺炎严重程度具有一致性。因此,肠癌术后CA19-9升高并非一定是肿瘤复发转移,需警惕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可能。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脏炎症,免疫功能正常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可以自发清除感染,而免疫抑制患者可能无法清除戊肝病毒感染,此类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表现为轻度和持续性肝功能检查异常。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以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戊型肝炎病例,通过肝穿刺活检发现肝纤维化。以提醒在遇到急性戊型肝炎时注意评估肝纤维化,尤其是对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有助于诊断,脑脊液培养阳性为诊断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干脑炎合并脊髓炎病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