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大学生体力活动、久坐行为、睡眠对心肺耐力(CRF)的积累效应,为提升大学生CRF水平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2023年5至6月在天津科技大学招募223名18~24岁大学生进行24 h活动行为调查及CRF测试。采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与CRF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CRF产生的影响。结果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占比与大学生CRF呈显著正相关(β=6.40,P=0.002),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大学生CRF呈显著负相关(β=-3.02,P=0.004),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睡眠时间占比与CRF无相关性(β=-1.06,P=0.504)。15 min等时替代结果显示,MVPA替代其他活动行为后,大学生CRF 均显著提高[久坐行为:1.72 mL/(kg·min),95%CI=0.94~2.51;LPA:1.82 mL/(kg·min),95%CI=0.95~2.68;睡眠:1.64 mL/(kg·min),95%CI=0.84~2.45]。在从-30 min到 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中,从其他行为重新分配时间到 MVPA 对CRF的不利影响大于将 MVPA 重新分配到其他行为的益处;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LPA对提高CRF的效应最佳。此外,5 min的增量被认为是 MVPA 替代其他活动的最佳转折点。结论 强调参与 MVPA 对改善大学生CRF的重要性。等时替代模型为这些行为的时间分配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未来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制定。
目的 基于成分等时替代法探索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久坐行为(SB)、睡眠之间重新分配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数(ABSI)、体形圆度指数(BRI)、锥削指数(CI)和相对脂肪量(RFM)的替代效应,为改善大学生肥胖问题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2023年4至6月在天津科技大学招募210名18~22岁大学生(男111名、女99名)。采用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收集大学生的MVPA、LPA、SB、睡眠;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ABSI、BRI、CI和RFM;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15 min后对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5 min为间隔,探讨-30~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MVPA与ABSI(β=-0.03,P=0.001)、BRI(β=-0.27,P=0.049)、CI(β=-0.10,P=0.001)和RFM(β=-9.95,P=0.004)均呈显著负相关,LPA与CI(β=-0.05,P=0.011)和RFM(β=-8.74,P=0.007)均呈显著负相关,SB与睡眠和ABSI、BRI、CI、RFM均无相关性。15 min等时替代结果显示,增加MVPA活动时间时,ABSI值减少0.006~0.008个单位、BRI值减少0.306~0.393个单位、CI值减少0.162~0.205个单位、RFM值减少2.468~2.897个单位;减少MVPA活动时间时,ABSI值增加0.012~0.014个单位、BRI值增加0.548~0.632个单位、CI值增加0.286~0.328个单位、RFM值增加4.358~4.748个单位。在-30 min~ 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中,MVPA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活动行为替代MVPA产生的负向效益远大于MVPA替代其他行为产生的正向效益。结论 未来研究应着眼于24 h活动行为整体,其中通过增加MVPA、LPA和降低SB是改善大学生肥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睡眠拖延行为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以及有氧操运动对睡眠拖延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睡眠拖延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选取988名学生,采用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和错失焦虑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探索错失焦虑与睡眠拖延的关系,随后在988名学生群体中招募运动干预的参与者,共有36名同学参加,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名,运动组进行12周的有氧操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活动。比较干预前后参与者睡眠拖延行为和错失焦虑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高校学生的错失焦虑与睡眠拖延呈显著正相关(r =0.214,P<0.001),错失焦虑是睡眠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β = 0.241,P<0.001)。干预后,运动组的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下降(t=2.277,P=0.036),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7,P=0.442)。结论 错失焦虑水平越高睡眠拖延行为越严重,12周的运动干预能够减轻睡眠拖延程度。
目的 探究具有跌倒经历老年女性相关身体功能指标情况,在老年女性跌倒预防、风险评估和老年健康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167名天津社区老年女性的跌倒史,并根据跌倒次数分为跌倒组(近1年内发生2次以上跌倒)和非跌倒组。分别用Inbody 770体成分测试仪测试身体成分,用UBD2002A超声骨密度仪检测跟骨骨密度,用PRIMUS BTE 等速测试仪测试下肢膝、踝关节的肌力和本体感觉,30 s坐起个数测试下肢肌力,使用两对比度近视力检查表(少笔画)测试视觉敏感度,Korebalance测试仪测试动、静态平衡能力,闭眼单脚站立测试静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估动、静态平衡,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测试行走步态特征。结果 跌倒组在骨骼肌含量(P<0.001)、非优势侧膝关节屈肌力量(P=0.002)、30 s坐起个数(P=0.006)、平均步速(P=0.013)等方面均显著弱或小于非跌倒组;跌倒组10%灰度下视力(P=0.001)、膝关节主动位置觉(P<0.001)、非优势侧踝关节屈肌力量(P<0.001)、单腿闭眼站立时间(P<0.001)均显著弱或小于非跌倒组;跌倒组在动静态测试中左右向平衡率(P=0.031)、前后向平衡率(P=0.028)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跌倒的老年女性踝关节角度、本体感觉、下肢肌力和骨骼肌含量、视敏感度、动静态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弱于非跌倒老年女性。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造成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神经炎症与抑郁症存在关联,主要体现在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互作用,如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神经发生功能失调等。目前,运动作为抗抑郁的手段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运动通过发挥抗炎作用缓解神经炎症,从而改善与情绪相关途径治疗抑郁症,并探究不同运动处方对运动发挥抗炎作用的影响,旨在为与神经炎症相关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思路。
目的 探讨生地黄提取物(RRE)调控miR-485-5p/热休克蛋白90β家族成员1(Hsp90b1)轴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KOA组、RRE低剂量组、RRE中剂量组、RRE高剂量组、塞来昔布组、RRE高剂量+拮抗剂对照组、RRE高剂量+miR-485-5p拮抗剂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兔均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KOA兔模型,建模8周后持续给药处理4周。检测兔活动评分的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番红O-固绿染色检测软骨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Mankin评分,TUNEL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组织中miR-485-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组织中Hsp90b1、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85-5p与Hsp90b1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OA组miR-485-5p表达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软骨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软骨侵蚀和丢失,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KOA组比较,RRE低剂量组、RRE中剂量组、RRE高剂量组、塞来昔布组miR-485-5p表达均显著升高,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RRE高剂量组、RRE高剂量+拮抗剂对照组比较,RRE高剂量+miR-485-5p拮抗剂组miR-485-5p表达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加剧,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5),miR-485-5p与Hsp90b1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 RRE可能通过上调miR-485-5p抑制Hsp90b1表达,进而抑制KOA兔软骨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阿福豆苷(AFZ)在克罗恩病样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模型,体内评估AFZ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体外建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Caco-2模型,评估AFZ对肠屏障功能、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体内外研究验证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调节蛋白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GC-1α)通路在AFZ治疗结肠炎中的调控作用。结果 AFZ显著改善TNBS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P=0.003)、体重下降(P<0.001)、结肠缩短(P<0.001)、结肠炎症评分(P=0.002)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P<0.001;TNF-α:P=0.010)水平,以及肠屏障通透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4:P<0.001;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P=0.013)、结肠上皮电阻(P=0.001)、细菌移位(P<0.001)和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P=0.005)和紧密连接蛋白-1(P=0.024)]的定位与表达。在TNF-α诱导的Caco-2模型中,AFZ对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P=0.017)、跨上皮电阻(P=0.014)和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P=0.014)和紧密连接蛋白-1(P=0.006)]的定位与表达具有保护作用。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证实,AFZ减少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比例(P<0.001,P=0.013)、裂解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P=0.028,P=0.004)和Bax(P=0.004,P=0.020)的表达,且上调Bcl2(P=0.020,P=0.006)的水平。AFZ增加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线粒体DNA拷贝数(P=0.007),增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P=0.005)和Ⅳ(P=0.001)的活性。AMPK/SIRT1/PGC-1α通路的激活参与了AFZ对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 AFZ可改善肠屏障功能障碍和实验性结肠炎,这与其激活AMPK/SIRT1/PGC-1α通路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有关。
目的 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寻不伴认知障碍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脑血流灌注(CBF)改变。方法 纳入不伴认知障碍的 T2DM患者23例(T2DM组),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3名(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并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头颅MRI扫描。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及全脑平均和局部zCBF值(z变换后的相对CBF值)差异,最后提取T2DM患者差异显著脑区的zCBF值与临床变量、神经心理学结果行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结果 T2DM组全脑平均zCBF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而T2DM组左侧颞上回及左侧岛叶的zCB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斯随机场校正,初始阈值P < 0.001,簇水平P < 0.05),但左侧颞上回及左侧岛叶的zCBF值与临床资料和神经心理学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 均> 0.05)。结论 T2DM患者局部脑血流改变先于认知功能变化,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有望用于早期监测T2DM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脑血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