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4-30
  

  • 全选
    |
    专家述评
  •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在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病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光疗法和性传播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数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每位皮肤性病工作者必须面对挑战、广泛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新药研发并积极开拓新的治疗手段。
  • 论著
  • 李新宇, 钱之玉, 高纪伟, 郑家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 体外通过植物血凝素(PHA-L)刺激人PBMC和用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作为刺激信号诱导HaCaT细胞, ELISA方法检测IFN-γ和IL-8的产生, 免疫印迹法检测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1(STAT1)及其磷酸化STAT1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HA-L诱导的人PBMC IFN-γ蛋白产生(P<0.05, P<0.01, P<0.001), 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96×10-11mol/L。对rhIFN-γ引起的HaCaT细胞IL-8分泌升高现象亦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 IC50值约为1.15×10-13mol/L。对1 000 U/ml rhIFN-γ刺激的HaCaT细胞总的STAT1表达无影响, 显著抑制磷酸化STAT1的表达(P<0.01), IC50值约为9.45×10-11mol/L。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信号转导途径中STAT1的磷酸化和产生IL-8的病理性效应3个关键环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张正中, , 李 伟, 周伏圣, 高 敏, 肖风丽, 方巧云, 沈玉君, 杜文辉, 眭维耻, 杨 森,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 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 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内含子3的末端235-2碱基发生了1个腺嘌呤(A)→鸟嘌呤(G)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剪接位点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 是ATP2C1基因新的特异性突变。
  • 鞠 强, 尹兴平, 石继海, 康晓静, 辛 燕, 夏隆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67-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苦参碱中药单体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内雄性激素受体(AR)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中药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苦参碱及13-顺维A酸作用SZ95皮脂腺细胞24 h后, 细胞内AR mRNA的表达。结果 1×10-5、1×10-6mol/L 13-顺维A酸和1×10-4mol/L黄芩苷使SZ95人皮脂腺细胞中AR mRNA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 13-顺维A酸和黄芩苷等药物可能通过抑制AR的表达而具有拮抗雄性激素对皮脂腺细胞活性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了解这些药物治疗痤疮的机制。
  • 许可见, 刘跃华, 蒋 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71-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4例患者均行自身抗体检查; 6例喉部受累者中4例行喉镜检查; 19例下呼吸道受累者中12例行支气管镜检查; 16例行受累软骨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抗核抗体阳性5例、抗 SSA抗体阳性2例、抗核RNP抗体阳性2例、抗Sm抗体阳性2例。喉镜检查显示声带水肿、喉管狭窄; 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狭窄和气管支气管软骨消失; 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软骨炎症。治疗包括强的松、免疫抑制剂, 11例呼吸道症状严重者行喉、气管扩张术。23例患者临床治愈或缓解, 1例死亡。结论 复发性多软骨炎可累及软骨及结缔组织, 以呼吸道破坏最严重, 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喉、气管狭窄及塌陷者辅以喉、气管扩张术以改善呼吸道阻塞症状。
  • 刘 洁, 王宝玺, 渠 涛, 刘跃华, 方 凯, 闫 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7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2006年我科住院治疗的51例蕈样肉芽肿及其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确诊年龄、皮损特征、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系统表现、误诊、治疗等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确诊年龄(44.24±2.05)岁。临床表现多数符合经典的红斑、斑块至肿瘤期的演变过程, 亦有多种变异型和亚型的存在。68.6%的患者皮损全身泛发, 70.6%的患者伴有瘙痒。组织病理显示68.6%出现嗜表皮现象, 52.9%出现Pautriers微脓疡。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1.3%, 阳性率与疾病分期无关。64.7%的病例曾被误诊。早期患者经皮肤靶向治疗及生物学治疗可以完全缓解, 晚期患者多数给予联合化疗。结论 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 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注意与其他良、恶性疾病进行鉴别。
  • 齐淑贞, 王千秋, 谈 玉, 沈 艳, 李 波, 陈淑丽, 程 刚, 秦红友, 尤志学, 周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方法在临床标本应用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 采用通用型引物用PCR方法对尖锐湿疣及宫颈细胞内瘤变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 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luminex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在单型感染中测序法较为准确, 而在多型感染中luminex法占一定优势。结论 测序法结合luminex法可以运用在HPV感染标本中的分型。
  • 潘 萌, 周 芸, 王一成 , 李卫平, 郑 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86-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寻常性天疱疮(PV)抗体亚型在PV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完全弗氏佐剂(CFA)、铝[Al(OH)3]佐剂联合重组寻常型天疱疮抗原(PVA)细胞外区1~2融和蛋白免疫C57BL/6小鼠。免疫后对其细胞因子的类别、特异性抗体滴度和抗体亚型进行检测; 并通过诱导新生鼠的动物模型评价其致病性。结果 免疫后经细胞因子检测显示CFA组小鼠产生较多的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 Al(OH)3组则以Th 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KG*9〗4 (IL-〖KG*9〗4)为主; 抗体亚型的型别在CFA组中以IgG2a为主, 而Al(OH)3组以IgG1为主。新生鼠被动转移实验显示, 转移Al(OH)3组小鼠的抗血清可使被转移鼠皮肤出现糜烂, 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均符合PV的表现, 而CFA组小鼠的抗血清不能出现上述表现。结论 相同PVA在不同免疫佐剂作用下可诱导产生不同抗体亚型; 不同亚型的抗PVA抗体其致病性不同。
  • 谢红付, 冯 浩, 曾海燕, 李 吉, 施 为, 易 梅, 伍 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91-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Sm抗原模拟表位肽免疫BALB/C小鼠, 构建狼疮样鼠模型。方法 用鼠Sm单克隆抗体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亲和筛选, 将筛选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DNA序列测定并推导其氨基酸序列, 初步确定Sm抗原模拟表位; 进而用混合噬菌体阳性克隆皮下免疫BALB/C小鼠,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G型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核抗体(ANA)水平;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肾脏IgG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HE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免疫筛选获得的5个ELISA强阳性的噬菌体克隆的氨基酸序列IR、SQ、PP出现频率增加; 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第28天出现Sm抗体、dsDNA抗体、ANA抗体, 且滴度不断升高; 第33天出现蛋白尿; 肾脏可以检测到IgG型免疫复合物沉积及明显的肾脏病理改变。对照组小鼠无明显自身抗体产生和肾脏病变。结论 利用Sm抗原噬菌体模拟表位肽可成功构建狼疮样小鼠模型。
  • 崔 凡, 佘晓东, 李筱芳, 沈永年, 吕桂霞, 刘维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196-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花斑癣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 导致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MTT法筛选不同比例的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用色沉和色减区分离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 在不同时间段收集上清液, ELISA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内皮素-1 (ET-1)、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KG*9〗6(IL-〖KG*9〗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细胞因子(SCF)的动态变化。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与马拉色菌在1∶10比例以下, 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状况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P>0.05)。当比例提高至1∶20以上时, 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IL-〖KG*9〗6、TNF-α、ET-1增加(P<0.01)。未检测到b-FGF、NGF-β和SCF的产生(P>0.05)。色沉区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ET-1显著高于色减区(P<0.01)。结论 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黑素合成相关因子的能力不同。ET-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 张 慧, 权 晟, 高 敏, 肖风丽, 陆闻生, 沈玉君, 周伏圣, 杨 森,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01-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直接测序法对一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中两名临床诊断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者、患者父母以及100例健康对照者ED1基因的8个外显子, 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两名患者ED1基因的第9外显子第1 045位的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 患者母亲同一位置碱基呈现G~A杂峰, 患者父亲和100例无关健康对照均未见此改变。结论 错义突变c.1 045A>G是导致该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 袁丞达, 常小丽, 吴要群, 刘 琴, 高 敏, 肖风丽, 周伏圣, 杨 森, 刘建军,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05-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两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散发病例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患者家庭中的正常人及100例健康对照的TSC1 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 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患者ⅠTSC2基因第268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成胸腺嘧啶(T), 导致第90位氨基酸谷氨酰胺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 患者ⅡTSC2基因第5 227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成胸腺嘧啶(T), 导致第1 743位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 而患者家庭中的正常人和100例健康对照均无此改变。结论 无义突变c. 268C>T 和错义突变c. 5 227C>T 可能是导致这两例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 田 婷, 范卫新, 戴叶芹, 刘莉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09-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对小鼠毛囊生长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RT-PCR法研究他克莫司对小鼠毛囊生长周期影响。结果 脱毛后第5天他克莫司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毛囊呈生长期Ⅴ状态, 而凡士林组毛囊呈生长期Ⅲ状态。在脱毛后第5天他克莫司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皮肤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而凡士林组未能检测到。结论 他克莫司可通过促进毛囊提前进入生长期Ⅴ而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有关。
  • 夏济平, 宋秀祖, 孙蔚凌, 李燕华, 康 健, 陈文琦, 毕志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13-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体外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后, 对紫外线诱导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转录因子c-jun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比色法测定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 (UVB)辐射后以及EGF-R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紫外线辐射的角质形成细胞c-jun活性的变化; RT-PCR方法测定EGF-R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EGF-R mRNA的表达。结果 10、20、30 mJ/cm2UVB辐射角质形成细胞后均可显著增强c-jun活性(P<0.05), 不同浓度的EGF-R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对30 mJ/cm2 UVB诱导的EGF-R mRNA表达和c-jun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EGF-R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可以抑制UVB辐射诱导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c-jun活性, 表明紫外线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jun激活是通过EGF-R介导的。
  • 戴叶芹, 范卫新, 吴 磊, 李梅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17-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源性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及其对毛囊周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将含有HIF-1α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 稳定转染成纤维细胞, 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将该上清加入成纤维细胞及真皮鞘细胞中, MTT法检测加入上清后成纤维细胞及真皮鞘细胞活性。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可检测出转染后细胞中HIF-1α的表达, MTT检测加入转染上清后成纤维细胞及真皮鞘细胞活性增强(P<0.05), 并且该上清液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1)。转染后成纤维细胞的bFGF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1)。结论 应用脂质体能够成功地将外源性人HIF-1α基因转染成纤维细胞, 并进行有效表达, 其表达的HIF-1α可增强细胞活性且可诱导转染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 并增加bFGF的mRNA表达, 且转染细胞上清可增强成纤维细胞及真皮鞘细胞活性。推测HIF-1α通过其下游因子VEGF及bFGF促进毛囊相关细胞的活性, 为HIF-1α对毛囊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 罗师平, 宋丽萍, 余 波, 张海玲, 刘兰霞, 冷希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2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方法 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人TFPI cDNA特定序列进行定点突变(同义突变)。将获得的突变体及野生型cDNA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Pic9中, 转化酵母宿主菌GS115和KM71, 用0.5%的甲醇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细胞培养上清经超滤浓缩后, 依次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Heparin-sepharose CL6B及 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重组蛋白, 分别采用凝胶扫描成像定量分析和底物显色法测定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活性。结果 凝胶扫描成像定量分析显示, 同义突变体的表达量(1 mg/L)显著高于天然型(0.1 mg/L)。活性测定表明GS115重组菌在诱导表达12 h后即可于培养上清中检测到TFPI活性, 36 h达峰值; 而KM71重组菌诱导表达24 h后才开始于培养上清中检测到TFPI活性, 72 h达峰值。两个菌株中突变体mTFPI-pPic9转化子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TFPI-pPic9转化子。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 000。结论 对TFPI-cDNA特定序列进行同义突变后能显著提高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的表达, 且显著高于在酿酒酵母和昆虫细胞的表达; 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 利用毕赤酵母表达TFPI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黑飞龙, 王仕刚, 龙 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28-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5例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采用浅低温、高流量CPB。供体心脏心肌保护采用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St.Thomas液1 000 ml使供体心脏迅速停搏, 再经主动脉根部一次灌注4℃威斯康星液(UW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1 000 ml进行脏器保护。升主动脉开放前灌注温血低钾St.Thomas液。结果 热缺血时间(7.7±1.7)min, 冷缺血时间(142.4±11.5)min, CPB时间(165.2±22.8)min。其中10例为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 5例电击除颤后复跳。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64.1±4.6)%, 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 有效的供体心脏保护措施和合适的CPB管理方法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 袁 东, 余 卫, 任小波, 潘卫东, 张立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32-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的准确率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 单盲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病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粘液性囊腺瘤14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的CT图像, 记录肿瘤位置、分房情况、钙化情况、囊壁特征、囊壁乳头及最大囊直径等CT征象, 并做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癌的判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准确率为75.0%, 粘液性囊腺瘤/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8.9%。3例浆液性囊腺瘤误诊为粘液性囊腺瘤, 2例粘液性囊腺瘤/癌误诊为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位于胰头颈部者占75.0%, 粘液性囊腺瘤/癌位于胰体尾部者占66.7%,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肿瘤钙化灶, 尤其是中心钙化与浆液性囊腺瘤有相关性(P<0.05)。最大囊直径大于2 cm与粘液性囊腺瘤/癌有相关性(P<0.05)。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癌的CT表现明显不同。螺旋CT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但对于不典型表现的诊断存在困难。
  • 崔丽英, 李延峰, 李永红, 张俊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38-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兰尼定碱受体抗体测定对于重症肌无力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纯化兔骨骼肌肌浆网作为兰尼定碱受体抗体的抗原, ELISA法测定74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中21例合并胸腺瘤)血清中兰尼定碱受体抗体的水平, 并比较其临床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验证梯度离心纯化的肌浆网中存在兰尼定碱受体, 血清受体抗体测定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 与重症肌无力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兰尼定碱受体抗体水平检测对于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诊断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高金明, 冯起平, 左 瑾, 方福德, 蒋 磊, 郭子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41-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酪氨酸硫化修饰对酪氨酸硫化转移酶(TPST)1和TPST 2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人cDNA为模板,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人TPST1和TPST2基因野生型的全长cDNA序列, 并融合入人IgG1的Fc编码区域; 采用定点突变方法将TPST1和TPST2蛋白中可硫化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针对TPST1(259~275位核苷酸)和TPST2(73~94位核苷酸)基因, 分别构建小干扰RNA(shRNA)1和shRNA2重组质粒。测定所有构建质粒开放读框序列。证实序列正确后, 将上述质粒分别转染人肾胚胎上皮细胞(HEK)293T。 24 h后将细胞分成3份:1份用于35S-蛋氨酸/半胱氨酸或35S-亚硫酸钠标记, 48 h后再进行免疫沉淀反应; 1份用于125I标记配基结合; 1份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TPST1 326位和TPST2 325位酪氨酸在翻译后被硫化修饰, 这一翻译后修饰被特异性的硫化抑制剂shRNA1和shRNA2及非特异性的硫化抑制剂NaClO3显著抑制。shRNA1和shRNA2可显著抑制补体3a和5a受体的硫化, 并进一步降低这两种受体与特异性配基的结合效率。结论 TPST1和TPST2翻译后受酪氨酸硫化修饰的调节, 硫化抑制剂shRNA可以显著抑制TPST的活性, 并进一步抑制补体3a和5a受体结合其特异性配基的作用。
  • 张 颖, 向 阳, 郎景和, 钱海利, 林 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46-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携带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TIMP-3)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Ad-TIMP-3感染CaSKi和HeLa细胞, 采用RT-PCR方法检测感染细胞内TIMP-3 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感染细胞TIMP-3和p53的表达。分别采用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MTT法、细胞黏附性及侵袭性实验检测Ad-TIMP-3对细胞凋亡、存活率、黏附性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感染Ad-TIMP-3的 CaSKi细胞中TIMP-3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量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TIMP-3表达上调可诱导CaSKi和HeLa细胞表达p53。Ad-TIMP-3体外感染可显著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存活率(P<0.001), 并存在旁观者效应; 使细胞的侵袭能力及黏附能力下降(P<0.01)。感染Ad-TIMP-3的CaSKi和HeLa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感染Ad-p53的细胞(P<0.05, P<0.01)。 结论 体外感染Ad-TIMP-3抑制肿瘤效果显著, 为体内宫颈癌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邓 姗, 郎景和, 冷金花, 刘珠凤, 孙大为, 朱 兰, 谭先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52-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 包括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口服甲羟孕酮(MPA)或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凋亡的的影响。 方法 采集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以及放置LNG-IUS 、口服MPA或注射GnRHa后的在位内膜, 以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RT-PCR检测内膜中凋亡相关蛋白Bax、Fas和Fas-L mRNA的表达。 结果 放置LNG-IUS后, 在位内膜腺体细胞凋亡率由(24.4±35.0)%升高至(51.0±37.8)%(P=0.027), 间质细胞凋亡率由(35.3±30.2)%升高至(76.4±11.2)%(P=0.008)。电镜下的凋亡状况, 按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注射GnRHa、放置LNG-IUS、口服MPA。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Fas-L mRNA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 但药物治疗前后3种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药物治疗可促进在位内膜凋亡, 其诱导内膜细胞凋亡的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注射GnRHa、放置LNG-IUS、口服MPA。
  • 邓 姗, 戴 毅, 郎景和, 冷金花, 刘珠凤, 孙大为, 朱 兰, 谭先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57-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和分泌的受激活调节因子(RANTE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的关系以及孕激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以及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口服甲羟孕酮(MPA)或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后以及对照组的在位内膜, 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内膜组织中RANTES mRNA的表达。以100 U/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不同浓度的孕酮(Po)与内膜细胞共孵育24 h, 观察Po对TNFα刺激RANTES分泌效应的影响。以不同浓度Po预处理细胞48 h后, 加入TNFα(100 U/ml, 16 h), 观察Po对TNFα刺激细胞分泌RANTES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RANTES的分泌量。结果 药物干预前, EM组RANTES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8.0±9.0 vs. 22.0±5.6, P<0.05)。放置LNG-IUS(24.0±4.2 vs. 25.9±4.2, P>0.05)或注射GnRHa(23.0±12.9 vs. 26.9±5.2, P>0.05)后, 子宫内膜RANTES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MPA组RANTES mRNA表达较用药前显著升高(42.6±3.1 vs. 24.3±5.7, P<0.05)。单纯Po刺激, 培养子宫内膜细胞RANTES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 同时以Po和TNFα刺激细胞, RANTES的分泌显著增加; Po预处理48 h后, RANTES的分泌对TNFα的反应性显著减弱。结论 EM患者在位内膜本身具有高趋化活性, 孕激素防治EM有一定可行性。
  • 周 斌, 顾东生, 刘鹏霞, 郑翠玲, 董春兰, 杜伟廷, 武开宏,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62-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来源的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PBMN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 探讨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血管新生能力是否有缺陷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和计数。结扎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裸鼠股动脉, 造成重度缺血模型后, 将来自糖尿病患者、正常人的M-PBMNCs(106)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局部注射到缺血组织中。在第1、3、7、14、21、28 天分别用激光多普勒检测局部血流, 观察缺血肢体的活动度和缺血情况,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部位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 体外内皮祖细胞培养显示糖尿病患者M-PBMNCs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相对较少(P<0.05), 裸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量及血管密度均与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86, P<0.05; R=0.491, P<0.05), 而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又与其病程呈负相关(R=-0.587, P<0.05)。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进缺血下肢血流和功能恢复的疗效强于PBS组, 但不及正常人M-PBMNCs组(P<0.05)。移植了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缺血组织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均低于正常人M-PBMNCs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存在缺陷, 使其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减低。
  • 综述
  • 张汝芝, 朱文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68-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黑素母细胞, 即黑素前体细胞, 起源于神经嵴, 部分迁移到毛囊, 在毛囊内进一步分化成产色素的黑素细胞。毛囊内包含存在于外根鞘的、可作为黑素细胞“贮库”的未分化的黑素母细胞, 以及毛球部有活性的黑素细胞。毛囊黑素细胞数目、寿命、黑素生成活性与毛发生长周期紧密结合在一起。灰发是由于毛囊内黑素干细胞不能完全维系所致。
  • 鞠 强, 夏隆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72-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皮脂腺功能与活性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 也使皮脂腺相关疾病—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路。本文主要从皮脂腺功能角度总结近年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包括皮脂腺的主要调控激素—雄激素在皮肤内的代谢、皮脂腺分泌异常脂质及皮脂腺细胞本身所具有的免疫功能等与痤疮发生的关系。
  • 周展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75-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光老化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异常、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皱纹等多种方面的改变, 治疗效果取决于对这3种皮损的治疗。本文介绍了目前治疗色素性皮损、毛细血管扩张性皮损及皮肤皱纹的激光、光子及射频治疗方法。
  • 杨晓红, 满孝勇, 郑 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79-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其特异性受体VEGF受体(VEGFR)发挥生物学功能。VEGFR包括VEGFR1~3和Neuropilins, VEGFR除分布于内皮细胞外, 还表达于正常表皮、某些皮肤肿瘤和炎症性皮肤病中。VEGF-VEGFR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在治疗这些皮肤疾病中成为重要的靶目标。
  • 技术方法
  • 黄 锦, 刘 平, 陈咏健, 张 宏, 郑丹侠, 张小为, 乔 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83-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单细胞水平的荧光PCR技术, 探讨该技术对临床开展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单个颊黏膜细胞, 利用荧光PCR技术扩增微卫星D16S423位点, 扩增产物在ABI 3730上电泳, 结果用Genemarker软件分析。结果 单个颊黏膜细胞的PCR扩增成功率为93.3%, 等位基因脱扣率为10.7%, 诊断正确率为89.3%。结论 利用单细胞荧光PCR技术进行着床前遗传学诊断是可行的。
  • 病例报告
  • 杜振宗, 闫晓洲, 任 华, 韩志军, 尹若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87-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经验交流
  • 黄瑞雅, 解继胜, 李雪斌, 韦世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8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刘莉萍, 吴 磊, 朱海琴, 田 婷, 戴叶芹, 范卫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89-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展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2): 29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