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30
  

  • 全选
    |
    院士述评
  • 吴孟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63-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外科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仍有不少问题需深入研究;而肝癌基础研究方面进展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 郑树森; 吴 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66-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 专家述评
  • 彭吉润; 冷希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71-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NY-ESO-1抗原是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广泛表达,并且是迄今发现的最具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可以在NY-ESO-1 表达阳性的肿瘤患者体内引起自发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因此,NY-ESO-1被认为是最好的肿瘤候选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最具发展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有关NY-ESO-1抗原以及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
  • 杨甲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78-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10年来肝细胞癌(HCC)的外科治疗尽管有了较大进步,疗效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仍有许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HCC手术切除仍为首选。肝切除技术的改进主要是控制断肝时的出血,至今已开展了各种辅助设备的断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下的断肝,因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或可能的残肝内远期肝癌的复发等而受到挑战。肝移植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许多中心已开始应用边缘供肝和活体供肝。所以缓解供肝短缺、小HCC局部毁损或手术切除仍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总之,HCC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各种方法间的治疗结果仍需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 论著
  • 沈中阳; 蒋文涛; 朱志军;潘 澄;邓永林;郑 虹;王洪海;李俊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81-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间含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11月完成的30例含肝中静脉的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右半肝供肝重量为540~1058g(中位数708g),供者残肝体积均大于全肝体积的30%。供、受者围手术期无死亡。供者发生并发症4例(13.3%),受者发生并发症7例(23.3%),均治愈。术后对供、受者随访2~8月(中位数5月),随访期间供者无死亡, 1例 (3.3%) 受者术后4月死于曲霉菌感染。结论 含肝中静脉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者是安全的,受者临床效果满意。
  • 吕文平;董家鸿, ;张文智;黄晓强;王曙光;别 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86-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外科医师手术操作对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实施根治性肝切除、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234例HCC患者,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800ml和>800ml)、输血(是与否)、手术持续时间(≤300min和>300min)、肝门是否阻断、肝门阻断次数(0、1和≥2次)、肝门阻断时间(<15、15~30 和≥30min)、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门奇静脉断流术、肝切除程度(超半肝切除、半肝切除和单纯尾叶切除为大手术; 亚肝段切除或不规则肝叶切除为中小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如大量腹水(<1L和≥1L)、胆漏、胸腔积液、切口感染等对HCC预后的影响。log-rank 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等级资料的双变量相关分析进行Kendall's tau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χ2=19.721,P<0.001)、输血量(χ2=7.769,P=0.005)、手术持续时间(χ2=4.793,P=0.029)、术后大量腹水(χ2=4.452,P=0.035)、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χ2=6.401,P=0.011)与HCC术后预后相关。术中出血量(RR:2.138, 95%CI: 1.556-2.939)、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RR:2.260, 95%CI: 1.182-4.321)、术后出现大量腹水(RR:1.648, 95%CI: 1.088-2.469)是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输血与出血量(Kendall's τ=0.416,P<0.001)和肝切除程度(Kendall's τ=0.185,P=0.004)有显著相关性; 出血量与肝切除程度(Kendall's τ=0.057,P=0.383)无相关性。术后大量腹水与肝功能Child分级(Kendall's τ=0.151,P=0.024)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外科医师在术中避免过多出血和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有可能改善HCC肝切除的预后。部分病例因手术较大,外科医师可能放宽了输血指征; Child B或C级等肝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大量腹水,预后不良,应考虑肝移植的可能。
  • 高 杰;陈建飞;王子函;宋诏民;朱继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393-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对诱导naïve小鼠效应性T细胞(Teff)体外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 取6~8周龄C57BL/6小鼠的脾及淋巴结,分离提纯叉头蛋白3(FoxP3)阴性的Teff,分为与成熟树突状细胞(mDC)、B细胞和抗CD3抗体(Anti-CD3)共培养3组,前两组6d后收获细胞,Anti-CD3组4d后收获细胞。每组设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未加入雷帕霉素,实验组加入雷帕霉素,使其浓度分别为1、10、50、100n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收获细胞中FoxP3阳性的Treg比率。结果 FoxP3阳性的Treg细胞比率:在mDC组中对照组为0.01%,实验组分别为0.39%、0.47%、0.34%、0.26%; 在B细胞组中对照组为0.01%,实验组分别为5.56%、5.89%、7.15%、4.72%; 在Anti-CD3组中对照组为0.93%,实验组分别为1.35%、1.07%、1.02%、1.19%。mDC组及Anti-CD3组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B细胞组中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在体外以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雷帕霉素能够诱导naïve小鼠Teff转化为FoxP3阳性的Treg。
  • 桑新亭;卢 欣;毛一雷;赵海涛;徐意瑶;杜顺达;徐海峰;迟天毅;杨志英;钟守先;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0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疑难部位肝脏占位切除手术的手术经验、手术风险、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根据肿瘤邻近位置将47例患者分为第一肝门组、第二肝门组和尾状叶组,所有患者均行肝部分切除术。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89.6±62.2)min,平均出血量(602.3±256.4)ml,术中平均输血量(524.0±325.9)ml。3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5%、26.9%和25%。严重手术并发症为胆漏(27.7%)、出血(6.4%)和术后肝功能衰竭(2.1%)。3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别为出血2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疑难部位肝脏占位手术中肝脏的游离和重要血管和胆管的显露非常关键,切除肿瘤过程中精细处理肝内的微小管道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前综合评估对判断手术可行性、预测手术风险非常重要,一旦损伤肿瘤邻近的重要血管,不仅导致出血,而且常因为流出道或流入道的梗阻导致相应的肝叶坏死,第二肝门血管的损伤比第一肝门损伤更具致死性。
  • 毛一雷;董一女;张现忠;杨文江;杜顺达;童俊翔;王学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04-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肝显像剂99mTc-DTPA-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99mTc-GSA)在3种不同类型肝细胞损伤小鼠模型中不同的摄取和生物分布情况。方法 3种小鼠模型分别为肝硬化、淤胆性肝损伤和肝肿瘤模型。肝硬化模型用腹腔内注射CCl4完成(每48小时腹腔注射0.4ml 10%CCl4,共48d);淤胆性肝损伤模型以结扎胆总管72h建立;肝肿瘤模型用H22肿瘤细胞株种植肝包膜下10d建立。各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均以0.1ml(0.37MBq) 99mTc-GSA(2μg)注射尾静脉,5min后断头处死,取出各重要器官或组织(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胃、血液、骨骼、肌肉、肠道)称量,测定其放射性计数。同时血清学及肝脏病理学检查验证肝脏损伤。结果 3个模型组和对照组中99mTc-GSA在小鼠肝脏均有显著浓聚(均>40%ID·g-1),但与对照组(90.05±10.55)%ID·g-1相比,肝损伤模型组的浓聚度均显著下降(P<0.001)。病理检查结果和建立模型时预期的病变相符;血清肝功能显示肝硬化模型组的损伤[天冬氨酸转氨酶为(235.3±14.7)U/L]轻于淤胆性肝损伤模型以及肝肿瘤模型[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841.3±68.7)和(1060.3±208.3)U/L];但肝硬化模型的浓聚度(72.20±2.13)%ID·g-1较淤胆性肝损伤模型(56.72±5.92)%ID·g-1及肝肿瘤模型(42.80±6.05) %ID·g-1显著增高(P<0.001)。结论 99mTc-GSA在肝脏有显著浓聚,其浓聚程度与肝功能受损情况呈负相关。99mTc-GSA可能成为临床上反映肝功能的显像剂,如与三维扫描技术相结合,有希望建立评估肝脏区段功能的三维成像系统。
  • 杜顺达;毛一雷;李 方;欧阳萌;童俊翔;桑新亭;杨志英;卢 欣;迟天毅;赵海涛;徐意瑶;徐海峰;钟守先;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09-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锝-99m标记的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99mTc-EHIDA)肝脏显像结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扫描,为临床肝切除术前建立三维立体肝功能评估方法。方法 选取我科肝占位患者16例,分为无肝硬化组(7例)和肝硬化组(9例),于术前2d和术后5d进行SPECT扫描,同时行血清学肝功能检查。在SPECT扫描图上画出心、肝感兴趣区,计算术前EHIDA在肝区达到峰值的时间(Tpeak)、术前、术后的5min心肝相关指数(HLI5)、清除指数(HH15)、受体指数(LHL15)。应用剩余肝功能放射性指数,计算相应的切除术后预测值。结果 无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相比,Tpeak差异无显著性;而HLI5、HH15、LHL1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3,P=0.001,P=0.005)。术前HLI5、LHL15与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3,P=0.015,P=0.022,P=0.038)。而术后HLI5、LHL15仅与PA存在相关性(P=0.037,P=0.042)。术前预测的术后HLI5(HLI5p)、术后LHL15(LHL15p)与术后实际测得的HLI5、LHL15存在显著相关性(r=0.675,P=0.016;r=0.629,P=0.028)。结论 应用99mTc-EHIDA肝脏显像结合SPECT扫描在临床上进行肝功能的三维立体评估,为进一步建立肝脏可切除范围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 卢 欣;赵海涛;毛一雷;桑新亭;徐意瑶;杜顺达;徐海峰;迟天毅;杨志英;钟守先;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1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术后准确的复发时间,进一步探讨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肝脏外科收治的肝癌肝切除术患者94例根据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DSA)确诊的术后复发时间分为1~6月复发组、 7~12月复发组和1年内无复发组;肝内复发病例予栓塞治疗,并应用栓塞后CT、造影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予以验证。结果 半年复发率为30.9%,1年复发率为36.2%,半年和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复发组有多发性肿瘤病例9例(26.5%),无复发组5例(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2)。通过其他检查手段验证DSA的诊断准确性为87.2%。结论 HCC术后复发的高峰时间在术后半年内,肿瘤多发性是导致进展期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DSA是早期发现HCC术后肝内复发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给予早期治疗、控制复发肿瘤进展并为以后的积极治疗创造条件。
  • 毛一雷;陈蓉蓉;杨华瑜;张景春;张熠丹;马健会;桑新亭;卢 欣;钟守先;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21-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肝纤维化和肝切除时同肝脏再生并行的自噬现象的表现和差别。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肝切除组;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病理证实肝纤维化后,于诱导的第5周取材;采用改良70%肝切除法制作大鼠肝切除模型,于术后18h取材。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定量比较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及肝脏再生差别;利用透射电镜数据定量分析自噬现象的变化。结果 肝纤维化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为85%~95%,自噬现象指数较对照组下降19%(P<0.05);肝切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CNA指数为20%~30%,自噬现象指数较对照组下降95% (P<0.01);肝纤维化组和肝切除组自噬体内容物及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结论 自噬现象在肝切除和肝纤维化代偿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但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进一步对自噬现象的调节有可能促进和帮助术后剩余肝脏功能的恢复。
  • 何晓顺;巫林伟;鞠卫强;邰 强;韩 明;王东平;朱晓峰;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26-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4种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 对实施成人尸体全肝移植的135例患者分别采用4种不同术式:A组(2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B组(79例)采用改良背驮式,C组(18例)采用经典背驮式肝移植,D组(16例)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行体外静脉转流,回顾性分析135例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各组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一过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C组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近期生存率及血管并发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于一些肿瘤患者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尤其是无肝期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 付必莽;何晓顺;余 思;胡安斌;马 毅;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30-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培养与鉴定小鼠骨髓来源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的可行方法。方法 分离、纯化6周龄C57BL/6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2ng/ml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20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IL)-4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9d;再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0ng/ml)刺激24h获得smDC,同时以脂多糖(1μg/ml)刺激和不加刺激培养24h获得成熟DC(mDC)和未成熟DC(iDC)。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ELISA检测iDC、smDC和mDC的形态、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建立体外淋巴细胞反应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smDC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结果 smDC的体积介于iDC和mDC之间、多呈类圆形或圆形,胞体直径约为15μm,树突长度多在5~10μm。smDC、iDC与mDC均高表达CD11c,smDC表达CD40、CD80、CD86及MHC-Ⅱ介于iDC和mDC之间。smDC分泌IL-1β、IL-6和IL-12显著低于mDC(P<0.01)、分泌IL-12显著低于iDC(P<0.05),分泌IL-1β、IL-6与iD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mDC、iDC与mDC分泌IL-10差异无显著性(P>0.05)。smDC对异基因淋巴细胞激活作用显著低于mDC和阳性对照(P<0.01),而与阴性对照和iDC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smDC可能是一个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独立的DC亚群,体外利用GM-CSF、IL-4和TNF-α诱导骨髓单核细胞是获得smDC的有效方法。
  • 蔡建强;毕新宇;赵建军;李智宇;黄 振;赵 宏;赵 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36-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降低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3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3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5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围手术期常规保肝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肿瘤直径(6.02±3.24)cm,术中出血量(445±240)ml,输血52例(24.3%),输血量(520±28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2例(4.9%),术后住院时间为(13.4±4.9)d。B组肿瘤直径(5.84±2.93)cm,术中出血量(1200±320)ml,输血53(34.2%)例,输血量(1400±623)ml。手术后30d内死亡5例(3.23%),发生并发症25例(16.1%),其中术后腹腔或肝创面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5例。术后住院时间(18.9±10.3)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P<0.01)。结论 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降低肝癌肝切除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 贾户亮;刑戌健;叶青海;钦伦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40-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方法 分析290例HCC、48例肝硬化及4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FP水平,AFP水平与HCC患者肿瘤大小、数目及国际抗癌联合会肝癌TNM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不同诊断阈值下AFP水平在HCC及肝硬化人群中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 结果 HCC患者的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P=0.0274)和健康体检者(P=0.0001)。290例HCC患者中,95例(32.8%)血清AFP<20μg/L,195例(67.2%)血清AFP≥20μg/L。AFP诊断阈值设定为20μg/L时,其诊断预测灵敏度为67.2%,特异性为29.2%,阳性预测准确率为85.2%,阴性预测准确率为12.8%。AFP诊断阈值设定为400μg/L时,其诊断预测灵敏度太低(42.8%)而无法为临床使用。不同肿瘤大小(P=0.0009)、TNM分期[TNMⅠ期vs. TNM Ⅲ~Ⅳ期(P=0.0001);TNM Ⅱ期vs. TNM Ⅲ~Ⅳ期(P=0.0003)]及肿瘤数目(P=0.0001)HCC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不同。 结论 AFP升高对HCC诊断具有较强的提示作用,结合其他影像学诊断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及对于AFP阳性患者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 孙丽莹;薛芳箐;孙晓叶;饶 伟;曾志贵;孙继三;朱志军;沈中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4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随访我院1998年12月30日~2002年5月28日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随访至2007年10月仍继续存活的患者共计85例。随访项目包括肝肾功能、血药浓度、血压、血糖、血脂、超声以及必要的其他项目。结果 85例长期存活的肝移植患者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为:移植后糖尿病发生率21.18%(18/85)、移植后高血压10.59%(9/85)、移植后肾功能不全8.24%(7/85)、移植后高脂血症7.06%(6/85)、移植后高尿酸血症7.06%(6/85)、移植后新发肿瘤2.35%(2/85)、移植后新发丙型肝炎7.06%(6/85)、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5.56%(4/72)。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患者重视其远期并发症,以获得受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 侯毅斌;陈敏华;严 昆;武金玉;张 晖;杨 薇;吴 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48-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阻断荷瘤血供方法对射频消融治疗富血供肝癌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方法 101例非手术适应证拟行射频消融(RFA)的血供丰富肝癌患者中71例74灶行经皮射频消融阻断荷瘤动脉(PAA)后按常规方法消融肿瘤其他区域(PAA+RFA组),对照组83例102灶按常规行单纯射频消融(RFA组);另30例经动脉导管化栓塞疗效不佳者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PAE)后行常规治疗(PAE+RFA组),23例单纯RFA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即刻行彩超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血供阻断状况,并在治疗后1、3、6月行增强CT/核磁共振评价RFA疗效。 结果 PAA后87.8%(65/74)主荷瘤血供阻断;即刻RFA治疗1月后肿瘤灭活率为90.5%(67/74),对照组为90.2%(92/102);6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7.6%(13/74)和31.4%(32/102)( P=0.038);两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2.76±1.12)、(3.36±1.60)个球灶 (P=0.01)。PAE后88.6%(31/35支)主荷瘤血管阻断成功;PAE+RFA组RFA后1月、1年肿瘤灭活率为92.6%(25/27)、85.2%(23/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2%(15/23)(P=0.030)、56.5%(13/23)(P=0.024)。结论 经皮PAA和PAE阻断肿瘤血供联合RFA,可提高肿瘤的灭活率,有效降低肿瘤复发;其中PAA容易操作,为RFA治疗血供丰富大肝癌提供简便易行的附加治疗策略。
  • 赵 闯;戴朝六;徐 锋;鞠新华;李小东;王超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5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 组和I/R组,I/R组建立70%肝I/R模型,并于再灌注后0、1、6、24、48h取材。比较各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胀亡和凋亡百分比,电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SO组相比,I/R组再灌注后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6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于再灌注1h达低谷,后逐渐恢复;再灌注早期(6h内)肝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后期(24h后)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可见典型胀亡和凋亡改变。结论 胀亡是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肝功能损伤与胀亡密切相关。
  • 戴朝六;彭松林;贾昌俊;许永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60-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中央区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中央区肝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行手术切除的中央区肝癌和非中央区(周边区)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和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及肝切除手术中Pringle's法、半肝阻断法和改良Pringle's法3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结果 中央区肝癌和周边区肝癌两组病变大小、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min潴留率、术后1周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流阻断时间、输血量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中央区组肝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周边区组(P<0.05)。保留半肝动脉血流的改良Pringle's法入肝血流阻断操作简单,且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 对中央区肝癌,只要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准备,熟悉解剖,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 李 宏;毛海香;俞丹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65-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4例肝内胆管结石集中于半肝的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与同期完成的20例开腹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患者进行比较,了解术中出血、手术历时、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14例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190~420min,平均(259±134) min;术中出血量220~1000ml,平均 (454.5±314.2)ml;仅1例应用镇痛剂,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7~14d带T管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3.4)d。开腹组20例手术时间为125~257min,平均(178±58)min;术中出血量210~1200ml,平均 (550.9±348.1)ml;术后切口感染2例、胃瘫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9~25d带T管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4±4.7)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显著延长(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较开腹组显著减少(P<0.05,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痛苦少,是一种良好的微创肝切除方式。
  • 陈亚进;闵 军;商昌珍;任 萌;彭孝雄;曹 君;陈积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69-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microRNA)在丁酸钠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表达差异谱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调控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于丁酸钠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第0、6、9天提取细胞总RNA,并分离获得分化细胞microRNA。利用microRNA芯片技术将细胞microRNA与哺乳动物microRNA芯片杂交,采用LuxScan 3.0 图像分析软件和 SAM (version 2.1)软件对芯片杂交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micro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 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6d时明显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39个,其中17个表达上调、22个表达下调;9d时明显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44个,其中17个表达上调,27个表达下调。明显时相差异表达的36种microRNA中15种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相关联。结论 在丁酸钠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与其相关的microRNA很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胚胎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
  • 罗凡砚;陈胜喜;王 霖;胡庆华;朱国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74-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HOE642对热缺血死亡大鼠颈部异位停跳心脏供体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1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6只,各有8只分别作为移植受体和供体。具体如下:C组为正常心脏对照组;S10、S30、S45组分别为心脏停搏后10、30、45min取心组;SH10、SH30、SH45组分别为心脏停搏后10、30、45min取心并用HOE642灌注组。对6组实验组大鼠进行热缺血死亡处理,取得供体后,用STH-1液对S10、S30、S45组供体灌注30min,加20μmol/L的HOE642对SH10、SH30、SH45组供体灌注30min,再用颈部Cuff法进行异位心脏移植。S10、SH10、S30、SH30组于移植后48h取供心,S45、SH45组于移植术后取供心。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供体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腹主动脉横断放血后9~11min,平均(10.11±0.59)min死亡。S10、S30组的凋亡心肌细胞数显著高于SH10、SH30组(P<0.05);S10、S30组的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H10、SH30组(P<0.05),而Bax、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10、SH30组(P<0.05)。结论 热缺血死亡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是进行停跳心脏供体的心肌保护研究的理想模型;HOE642能抑制热缺血死亡后(30 min内)大鼠心脏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 丛冠宁;秦明伟;有 慧;刘 炜;徐 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79-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2000年3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年龄47~80岁,平均61.3岁。所有患者均行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类风湿因子及自身抗体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超声内镜及B超检查,9例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7例行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RCP),5例确诊后接受激素治疗。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以黄疸(9例)及腹痛(1例)为首发症状,常伴有高γ球蛋白、高IgG及自身抗体阳性,新发糖尿病2例。影像学表现:CT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及1例局灶性增大;7例可见胰周炎性渗出,未发现假性囊肿及胰腺钙化;6例胰周淋巴结肿大。4例行增强CT扫描,均可见胰腺实质延迟强化,胰周囊状低密度缘。磁共振成像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MRCP显示6例主胰管弥漫性狭窄和3例主胰管节段性不规则狭窄。B超显示胰腺弥漫性增大9例,胰头部局灶性肿大1例。超声内镜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及1例局灶性增大,回声降低。7例ERCP均显示胆总管远端狭窄,近端胆管扩张,4例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3例节段性狭窄。5例经激素治疗后,胰腺影像学异常明显改善。结论 AIP是一种特殊类型慢性胰腺炎,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正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
  • 孙婉玲, ;武永吉;李 辉;汪 玄;庄俊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85-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q)和t(14q)的检测。结果 11例(45.83%)为del(13q)、9例(37.50%)为t(14q), 5例(20.83%)为两个位点均异常、15例(62.50%)为至少1个位点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有效组(n=14)del(13q)的阳性率为35.71%、无效组(n=9)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14);治疗有效组t(14q)的阳性率为21.43%、无效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7)。多因素分析显示,del(13q)(OR=5.761,95%CI 0.500~66.391,P=0.160)、t(14q)(OR=6.576,95%CI 0.580~74.614,P=0.129)和校正血清钙水平(OR=8.080,95%CI 0.738~88.427,P=0.087)是相对独立的、影响MM疗效的负性因素。结论 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以及校正血清钙水平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 苗立夫;杨 菁;黄超联;宋存先;曾玉杰;陈连凤;朱文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91-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评估其通过DISPATCHTM球囊在血管内局部给药的应用条件及给药效能。方法 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双室扩散池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计算释放量,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通过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及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评估DISPATCHTM球囊血管内应用RPM-PLGA-NPs的实验条件及给药后不同时段血管组织药物浓度。结果 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46.8nm的RPM-PLGA-NPs,包封率为77.53%,平均载药量为19.42%。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至2周释放75%的药物。成功建立经DISPATCHTM球囊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20.27kPa灌注压力下经DISPATCHTM导管球囊灌注5mg/ml RPM-PLGA-NPs 10min,第7和14天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为(2.438±0.439)和(0.529±0.144)μg/mg干重。结论 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方法稳定可靠,包封效率高,载药量控制稳定,粒径小、范围窄,体外释放药物恒定、效果满意。纳米载药系统结合DISPATCHTM球囊导管能显著延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为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 熊 符, ;张 成;郑 卉;肖少波;潘永飞;许勇峰;刘正山;李 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498-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含有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VP22与人microdystrophin基因融合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成肌细胞C2C12,探讨VP22对microdystrophin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蛋白转导特性。方法 设计引物,从质粒pSINrep5-VP22中扩增VP22全长基因,然后将VP22基因定向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获得重组质粒pCMV-VP22;再用NotⅠ酶切含microdystrophin基因的pBSK-micro质粒,获得microdystrophin基因,片段回收后定向插入重组质粒pCMV-VP22,获得重组质粒pCMV-VP22-MICDYS。PmeI线性化重组质粒pCMV-VP22-MICDYS,去磷酸化后回收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电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同源重组后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通过观察293细胞病变及PCR扩增目的基因等方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将含VP22-microdystrophin及microdystrophin的病毒上清分别转染成肌细胞C2C12,通过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VP22-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成肌细胞C2C12,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P22显著提高了microdystrophin蛋白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含有VP22-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VP22介导microdystrophin在成肌细胞C2C12间的转导,为利用此病毒进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惠君;刘 可;纪志刚;李汉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506-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震波碎石(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效果。方法 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ESWL后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排石颗粒5g,3次/d,未应用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治疗组ESWL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0.4mg,1次/d。观察结石排出情况、是否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和药物的副作用。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 结果 对照组排石率为45.0%,治疗组排石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的患者分别为对照组20.0%和治疗组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除2例发生头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再发生肾绞痛的几率,且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方法。
  • 李文慧;肖新华;于 康;孙 琦;杨国华;王 姮;Ole Schmitz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509-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短期高脂饮食对中国汉族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9例单纯饮食控制或仅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先后分别服用高碳水化合物餐(HCD)和高脂肪餐(HFD)3d,进食第3天多点抽血,测定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变化,并于第4天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结果 进食HFD患者的非酯化脂肪酸 (NEFA)24h曲线下面积 (AUC)显著高于进食HCD患者(P<0.001),且其24h血浆葡萄糖AUC显著低于HCD患者(P<0.05);而24h胰岛素AUC两种饮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进食HFD患者72h后空腹血浆葡萄糖接近显著意义地升高(P=0.05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IVGTT进食HFD患者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快速反应接近显著意义地升高(P=0.06),血浆空腹和早餐段餐后胰升血糖素亦显著升高。结论 短期进食HFD使NEFA暴露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暴露水平显著降低,空腹血浆葡萄糖升高但不伴胰岛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可能是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抵抗形成的早期表现,提示胰升血糖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显著的β细胞功能失调(脂毒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 临床经验交流
  • 杜云红;穆俊林;朱金富;吕路线;陈佐明;孙 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 30(4): 516-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