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30
  

  • 全选
    |
    专家述评
  • 金征宇;薛华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21-12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医学分子影像学不仅能促进医学影像学发展,还可以推动生命科学的进程,同时有利于医学影像学走向多学科融合。本文主要介绍医学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阐述医学分子影像学对现代医学的推动作用和社会效益。
  • 论著
  • 陆菁菁;王芳;金征宇;钟定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24-12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靶向部分重组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成像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连接形成靶向探针,无靶向物质的成像部分作为对照材料。利用体外细胞实验和荷瘤裸鼠体内实验探索探针的靶向结合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靶向探针和敏感肿瘤细胞株A549共同孵育,非靶向材料和同种细胞孵育作为对照,细胞洗脱后裂解,磁共振成像测量细胞裂解液的T2值。体内实验将靶向探针和非靶向材料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荷瘤裸鼠体内,磁共振成像动态检测肿瘤局部组织的信号和T2值变化。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和肿瘤体内实验均证实靶向探针与非靶向颗粒溶液相比,与体外细胞和体内肿瘤组织有更强的结合能力。结论 肿瘤磁共振分子成像可使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探针,实现肿瘤的靶向成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冯逢;有慧;王含;郑福玲;金征宇;崔丽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29-13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相位加权成像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多系统萎缩、2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2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常规头部磁共振成像后行相位加权成像,成像范围覆盖整个纹状体。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诊断的情况下在后处理得到的相位图像上确定测量的感兴趣区并测量记录双侧壳核、苍白球及尾状核头的平均相位位移值。结果 多系统萎缩患者双侧壳核的相位位移值显著低于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0.05),其他各部位的相位位移值差异无显著性,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在各观察区域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相位加权成像是一个评价运动障碍疾病脑内铁异常沉积的有价值的序列,定量评价铁沉积程度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多系统萎缩与特发性帕金森病。
  • 有慧;王剑;刘剑锋;冯逢;倪道凤;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34-13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改进后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事件相关设计的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嗅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进后适应磁共振环境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对6名右利手年轻男性志愿者进行嗅觉刺激。采用事件相关设计,每名受试者完成两段嗅觉刺激任务,一个是单一醋酸异戊酯刺激,另一个在醋酸异戊酯刺激前给予香草醛,采用fMRI分析嗅觉皮层的活动。结果 两种任务均可激活梨状皮层和次级嗅觉皮层。梨状皮层的激活在两种任务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1)。结论 以醋酸异戊酯作为嗅觉刺激剂和改进后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事件相关设计的嗅觉fMRI可以较好地显示初级和次级嗅觉皮层的激活。应用性质相近的另一种气体防止嗅觉注意降低,并不能更好地显示初级嗅觉皮层的激活。
  • 薛华丹;雷晶;李琢;王德田;周炜洵;戴威;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39-14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淋巴结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SPIO)的增强磁共振特征,探讨其与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炎症组及肿瘤转移组,兔足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用于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模型;兔后小腿肌肉接种VX2 瘤株,用于建立腘窝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两组建模后动物均经静脉注射90μmol Fe/kg的USPIO,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h分别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观察淋巴结信号强度及T2值变化并计算强化率,扫描后取出腘窝淋巴结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切片,观察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变化、铁颗粒在淋巴结内的分布特征,分析病理显微结构与淋巴结强化的关系。结果 炎症组36枚淋巴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肿瘤转移组共26枚淋巴结为肿瘤转移性。平扫时炎性增生的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T2信号强度差异无显著性,USPIO强化后,炎性增生淋巴结中心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肿瘤转移淋巴结则表现为均匀而不明显的T2信号下降,二者淋巴结强化率分别为57.39%和29.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切片显示淋巴结内的USPIO铁颗粒主要分布于淋巴结髓索结构内,副皮质区及皮质区巨噬细胞相对较少,与MRI图像相对应;电镜检查显示USPIO颗粒均存在于巨噬细胞的胞饮泡内。肿瘤转移淋巴结中,4枚正常淋巴结结构丧失,19枚仍存在部分淋巴结结构但其内含USPIO铁颗粒的巨噬细胞减少且巨噬细胞内铁颗粒数目减少,3枚仅见小片状包膜下转移灶。结论 良恶性淋巴结USPIO强化特征与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特别是巨噬细胞在结内的分布及其功能状态有较密切关系,可能影响USPIO对淋巴结性质的诊断准确性。
  • 元建鹏;梁碧玲;邓贺然;刘壮盛;白守民;钟镜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46-15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以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体外细胞的效果。方法 以不同数量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以MRI 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及短时间间隔反转恢复序列( STIR)扫描转染细胞。应用Masson-Fontana染色检测黑色素的合成,实时定量 PCR验证酪氨酸酶基因的转染与表达。结果 酪氨酸酶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并在其中表达生成黑色素,经转染复数分别为50、150、300的重组腺病毒转染的1×106个细胞内生成的黑色素能够被MRI检测到并在MRI T1WI、T2WI、STIR检查呈高信号。Masson-Fontana染色检测到转染的HepG2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实时定量PCR在转染细胞中检测到的酪氨酸酶基因的cDNA表达量较未转染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 MRI能够检测到HepG2细胞由外源基因表达合成的黑色素,表明腺病毒作为运送载体可以有效地运送酪氨酸酶基因进入HepG2细胞。
  • 董爱生;田建明;陆建平;左长京;王莉;汪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51-15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代谢物变化。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患者分别进行1.5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计算位于3.2ppm的胆碱峰(Cho)与位于1.3ppm的脂酯峰(Lip)的相对浓度(Cho/ Lip)。结果 正常肝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癌的Cho/ Lip分别为0.07±0.04、0.11±0.06和 0.52±0.15,肝细胞癌的Cho/Li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胆管细胞癌(P<0.05),正常肝脏和胆管细胞癌的Cho/Li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活体氢质子波谱分析可以从代谢水平反映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杨洋;宋彬;吴苾;雷学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55-15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 对49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10例无肝脏病史、无肝功能异常的受试者行磁共振DWI检查,在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100、200、400、600、800s/mm2的情况下,测定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脏穿刺病理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度指数积分系统进行慢性肝炎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比较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肝炎患者的ADC值的差异。结果 所有受试者肝右叶的ADC值小于左叶。当b=400、600、800s/mm2时,纤维化患者(n=36)的ADC值显著小于无纤维化者(n=23,包括10名正常受试者)(P<0.01)。当b=800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及不同肝纤维化组间的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DWI技术能评价活体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 王怡宁, 孔令燕, 张竹花, 陈黎波,宋兰, 张抒扬, 苗齐,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60-16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 张燕;张竹花;金征宇;薛华丹;张小娜;梁继祥;张云庆;徐凯;齐冰;赵文敏;王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66-17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双能CT扫描肺灌注缺损类型与CT肺动脉造影(CTPA)中肺动脉充盈缺损类型的关系。方法 2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先行CTPA,然后用双能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形态与CT肺灌注图像的肺灌注缺损相对照。结果 当段、亚段肺动脉肺栓塞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3%、62%。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或中央型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部分型灌注缺损或无灌注缺损为主,3个肺段区肺灌注图像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 CT肺灌注缺损与CTPA上肺动脉充盈缺损不能一一对应,两者联合起来将会为急性肺栓塞提供更多的信息。
  • 王光彬;柳澄;武乐斌;闫镔;高树中;邵广瑞;吕庆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71-1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 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 王芳;陆菁菁;金征宇;徐雁;关鸿志;蔡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77-1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剂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增强磁共振(MR)检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病变的敏感性及其增强病灶的磁化传递率(MTR)的变化。方法 11只EAE组大鼠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行常规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T1磁化传递、三维T1非磁化传递、钆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增强T1加权像及USPIO增强T2加权像扫描。计算USPIO及钆增强检出EAE病变的敏感性、EAE组大鼠第1次出现USPIO异常强化的区域及前一次扫描相应区域的MTR。大鼠脑组织行HE及髓鞘染色。结果 钆对比剂增强扫描未发现EAE大鼠脑内异常对比增强灶,USPIO增强扫描显示11只大鼠脑内均有异常沉积。EAE组大鼠USPIO异常强化区的MTR值与出现强化前同一区域的MTR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USPIO强化区可见炎细胞浸润及脱髓鞘改变,对照组大鼠MR平扫及增强扫描无阳性显示。结论 USPIO增强MR检出EAE病变的敏感性高。与USPIO增强扫描相结合,磁化传递成像能够提示EAE病变的性质。
  • 雷晶;薛华丹;李烁;李琢;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82-18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在兔炎性淋巴结中的增强磁共振特征,建立USPIO淋巴结显像的常规注射及扫描方案。方法 12只健康新西兰兔于足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模型。静脉注射不同剂量(45、90、135μmol Fe/kg)的USPIO,注射前后行磁共振扫描,观察不同浓度组及90μmol Fe/kg浓度组在不同时间点淋巴结强化特征,测量各组淋巴结T2信号强度、T1信号强度、T2*值及T2值变化并计算T2强化率。结果 炎症淋巴结在USPIO增强后24h,90和135μmol Fe/kg浓度组T2加权像序列强化效果及强化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显著优于45μmol Fe/kg浓度组(P<0.05);90μmol Fe/kg组在6~24h T2信号强度、T1信号强度、T2值及T2强化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90μmol Fe/kg组淋巴结信号强度降低在18h达峰值,于18~24h均能获得较好的图像。结论 90μmol Fe/kg可以较好地强化淋巴结,注射USPIO后18~24h采集淋巴结图像可以达到满意的强化效果。
  • 刘再毅, ;王瑛;王广谊, ;李晓红;李晏, ;粱长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87-19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入大鼠心脏后的活体磁共振成像(MRI)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左旋多聚赖氨酸-SPIO共培养方式标记ADSCs。采用普鲁士蓝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铁颗粒,台盼兰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并对标记的干细胞进行体外MRI成像。将经过SPIO标记的干细胞移植入正常大鼠心脏,使用MRI进行活体成像观察并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于ADSCs胞浆内可见蓝色颗粒,电镜检查见铁颗粒位于内涵体/溶酶体内;台盼兰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标记了SPIO的干细胞体外MRI成像时,实验组信号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标记后的干细胞移植到心脏后,MRI显示细胞移植区域信号缺失,对应区域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可见胞浆内染色阳性的细胞。结论 MRI可以对移植入心脏的经SPIO标记的干细胞进行无创、动态的活体示踪成像,有助于了解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及迁徙情况。
  • 李烁;薛华丹;孙非;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192-19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与核素骨显像比较,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探测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合并骨病变的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及核素骨显像。将骨骼系统分为13个区域观察:颅骨、胸骨、锁骨、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肋骨、骨盆、肩胛骨、肱骨、股骨、胫腓骨。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灶数,并测量不同部位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结果 38例患者中,WB-DWI检测显示20例患者214处病灶,核素骨显像显示20例患者197处病灶,两种检查方法 对34例患者的结果 一致(P=0.488)。与骨显像比较,WB-DWI漏诊的病灶主要位于颅骨、胸椎、肱骨及胫腓骨,WB-DWI对发现颈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变较骨显像敏感。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95)。此外,WB-DWI可以发现更多的骨外器官及淋巴结的病变。结论 WB-DWI对于骨转移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与核素骨显像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丛冠宁;秦明伟;有慧;李小圳;肖毅;邱辉忠;吴斌;林国乐;孟春玲;孟薇;姜波;刘东;徐进;金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00-20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序列在直肠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9例经内镜诊断为直肠癌的患者及15例未患直肠癌的对照组行DWI及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两名医师采用盲法阅片诊断。以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单独使用常规序列及DWI结合常规扫描序列诊断直肠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单独使用常规序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和0.930,DWI结合常规序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和0.994,两种方案均为诊断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DWI结合常规扫描序列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常规扫描序列(P﹤0.05)。两名医师单独使用常规序列的Kappa值为 0.850,采用DWI结合常规扫描序列的Kappa值为0.858。结论 DWI是使用常规序列诊断直肠癌的必要补充。
  • 侯欣怡;高培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06-2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低级别胶质瘤与脱髓鞘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低级别胶质瘤和22例脱髓鞘病变1H-MRS检查结果 ,测定和分析病变及对侧正常脑组织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AA/胆碱(Cho)、Cho/Cr等代谢比率。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脱髓鞘病变与其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NAA/Cr、NAA/Cho和Cho/Cr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脱髓鞘病变相比,NAA/Cho和Cho/Cr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而NAA/Cr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低级别胶质瘤和脱髓鞘病变NAA/Cho和Cho/Cr差异具有显著性,可作为1H-MRS 鉴别低级别胶质瘤和脱髓鞘病变的依据。
  • 周璐;金征宇;张竹花;王怡宁;孔令燕;宋兰;张立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10-21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电影成像在评价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3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MR检查,用Report Card软件分析左右心室的结构和收缩功能,并分析CMR测量结果 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结果 的相关性。结果 CMR电影成像显示左心室的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9.2±2.1)、(8.0±2.1)、(48.6±5.5)和(30.3±5.3) mm,右心室的长径和短径、长径指数和短径指数分别为(69.2±9.7)和(30.6±6.6) mm、(39.4±5.5)和(18.1±3.4) mm/m2。上述左心室结构指标的测量结果 与UCG的测量结果 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3,0.784,0.686,0.730,均P <0.01)。心功能分析显示左、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分别为(93.6±17.2)和(108.6±28.2) ml,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39.5±13.0)和(45.6±15.1) ml,射血分数分别为(58.5±8.19)%和(58.2±7.4)%。左心室射血分数CMR成像的结果 与UCG(64.1±6.8)%呈正相关(r=0.75,P<0.01)。结论 CMR电影成像技术结合标准平面定位能准确评价左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尤其在评价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 陈钰;薛华丹;金征宇;刘炜;孙昊;王萱;赵文敏;王沄;牟文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15-22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将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 MRA)进行比较,评价双能CTA去除颈内动脉骨骼、钙化斑块的能力。 方法 对32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双源双能CTA及TOF MRA扫描。在CTA检查前或后1d~1月内行MRA检查。依据Fischer(1938)分段法将颈内动脉颅内段分为5段。采用4分评分系统评价双能头颈部CTA图像质量,评分≥3的血管为可以进行诊断的血管。血管节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100%)。比较双能CTA与TOF MRA 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 99%动脉节段的评分≥3分。双能CTA与MRA诊断狭窄程度分级一致的血管占98%。对于轻度狭窄与闭塞的血管,双能CTA与MRA诊断的一致性达100%。对中、重度狭窄的血管节段,双能CTA显示7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大于MRA, Wilcoxon检验显示两者诊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Z=-3.071,P=0.002)。结论 双源双能CTA扫描能去除骨骼与钙化对图像的影响,是评估颈内动脉颅内狭窄的有效方法 。在诊断血管重度狭窄时,相对于MRA存在过评估。
  • 宋兰;张竹花;王怡宁;孔令燕;周璐;张抒扬;冯逢;张立仁;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21-22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8例OMI患者同期行心脏64SCT、MRI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和舒张末心肌质量(MM)。结果 64SCT和MRI在测定左室功能参数方面(EDV、ESV、SV、EF和MM)具有高度相关性(r=0.788~0.976, P<0.001),两种方法 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一致性可被临床接受。Echo与MRI的一致性界限显著大于64SCT与MRI的一致性界限(P<0.05)。64SCT诊断EF<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是84.6%,100%和92.9%,Echo分别是61.5%,66.7%和64.3%。配对McNemar检验示64SCT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Echo(P<0.01)。Echo较64SCT更大地高估了EDV、ESV及SV(P<0.05),但EF的均值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4SCT在定量评价OMI患者左心功能方面准确、可靠,准确性高于Echo,64SCT与MRI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优于Echo与MRI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 孙昊;薛华丹;刘炜;王沄;赵文敏;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27-2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研究肾细胞癌患者肾动脉栓塞前后灌注表现,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血肌酐变化情况。方法 对21例肾细胞癌患者患侧肾动脉栓塞前6~10d和栓塞后25~28h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肾脏灌注扫描,测定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和渗透性。比较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变化,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患者血肌酐变化。结果 21例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栓塞后较栓塞前患侧肾动脉肾细胞癌实质灌注参数显著下降,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显著升高,健侧肾脏体积显著增大(P<0.01),患者血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肾脏灌注参数及体积变化反映了患肾动脉栓塞对健肾代偿功能的影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病理生理功能的评价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昊;薛华丹;刘炜;金征宇;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32-23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体部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正常肾脏皮质灌注特征,并探讨各灌注参数与性别、年龄及血清肌酐(Scr)的相关性。方法 对71名无明显泌尿系统疾病的志愿者进行64层螺旋CT腹部平扫和灌注增强扫描,使用Body PCT灌注软件测量正常肾脏皮质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比较同一灌注参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探讨灌注参数与年龄、PM与Scr的相关性。 结果 3人灌注扫描失败,68人灌注扫描成功,共得到108人次的正常肾脏灌注参数,其中获得71人次CT灌注扫描前1周内的Scr值。男性正常肾脏皮质(n=56)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 为:BF=(229.8±49.9)ml/(100ml·min)、BV=(398.2±59.5)1000∶1、PM=(213.5±54.0)0.5ml/(100ml·min);女性正常肾脏皮质(n=52)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 为:BF=(230.0±56.1)ml/(100ml·min)、BV=(358.1±49.7)1000∶1、PM=(186.2±32.1)0.5ml/(100ml·min);全体正常肾脏皮质(n=108)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 为:BF=(229.9±52.7)ml/(100ml·min)、BV=(378.9±58.4)1000∶1、PM=(200.4±46.7)0.5ml/(100ml·min)。BF(F=0.367,P=0.547)、BV(F=3.088,P=2.762)和PM(F=3.308,P=0.074)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男、女性和全体受试者中,BF与年龄具有一元线性相关关系(r =-0.484,r =-0.429, r =-0.425;均P <0.01),BV(r=-0.152,r=-0.243,r=-0.043)和PM(r=0.053,r=0.123,r=0.172)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均P >0.05)。PM与Scr无相关关系(r=0.064,P>0.05)。 结论 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量正常肾皮质灌注参数的方法 切实可行,肾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皮质的生理功能特点。
  • 王萱;薛华丹;刘炜;孙昊;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37-24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体积与各种生理参数及不同肝功能评分与肝硬化患者肝体积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64层螺旋CT扫描测定44例对照组及17例肝硬化患者总肝体积(TLV),探讨肝体积与体重、体表面积、年龄、性别的相关性。计算肝硬化组患者体积参数与Child-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的肝脏体积为(1249±248)cm3,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呈中等正相关(r=0.5285, r=0.5754,r=0.6210; 均P<0.01),与体块指数呈较弱的正相关(r=0.3074,P<0.05),与年龄呈较弱的负相关(rs=-0.3342, P<0.05)。消除体重影响后,不同性别间肝体积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TLV为(1044±300)cm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与体重、体表面积无相关性。不同CTP分级所对应的肝体积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MELD评分与患者TLV无相关性(r=-0.4496,P>0.05),与患者肝体指数显著相关(r=-0.6937,P<0.05)。结论 对照组的肝脏体积受多种生理因素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与MELD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CTP无相关性。
  • 常青;吴宁;欧阳汉;邹霜梅;黄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42-24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在3.0T磁共振(MR)动态增强的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3.0T MR对37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进行胸部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间断扫描至注射造影剂后4min,计算增强扫描各期肿瘤相对强化度(SI%),绘制T-SI%曲线,将曲线形态分为A型(速升-下降型)、B型(速升-平台型);计算强化参数:早期强化峰值(SIEP%)、早期峰值强化时间(TEP)、最大强化峰值(SIpeak%)、最大峰值强化时间(Tpeak)。比较不同大小(≤5cm和>5cm)、部位(中央型和周围型)、组织学类型(鳞癌和腺癌)、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肿瘤间T-SI%曲线形态及强化参数。对10例行手术治疗者切除的组织进行CD31和CD34染色,分析肿瘤强化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最大径≤5cm和最大径>5cm者间SIEP%、SIpeak%、Tpeak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肿瘤最大径≤5cm者的SIEP%、SIpeak%均高于肿瘤最大径>5cm者(P=0.014,P=0.024)。不同部位、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肿瘤间SIEP%、SIpeak%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IEP%、SIpeak%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SIEP%、SIpeak%与肿瘤大小有关。SIEP%、SIpeak%可以反映肿瘤MVD状况。
  • 综述
  • 李明利;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2): 248-25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变最重要的病因,在其基础上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破裂或溃疡形成)、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本文主要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征、分子影像靶点等方面介绍分子影像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