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30
  

  • 全选
    |
    专家述评
  • 马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389-3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结核病疫情的下降缓慢、艾滋病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病双重感染、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增多,对全球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实施构成严重的威胁,对发展多年已趋成熟的结核病化疗无疑也是重大挑战。本文主要论述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发展与原则、结核病化学治疗面临的挑战及耐多药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 张慧;姜世闻;王黎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393-39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结核病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我国结核病疫情态势、结核病防治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 论著
  • 陈曦;古淑香;贾红彦;李自慧;郑晓静;刘忠泉;邢爱英;杜博平;张继增;张宗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396-40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1837c、rv3803c 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进行表达、纯化,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 PCR 扩增结核分枝杆菌H37Rv rv1837c、rv3803c基因, 并克隆入pTA2质粒。测序正确后, 再亚克隆入pET30a(+)质粒, 构建pET30a(+):rv1837c、pET30a(+):rv3803c重组体。然后转化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 (DE3),经0.4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分别与组氨酸标签单克隆抗体及结核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Rv1837c、Rv3803c重组蛋白。经镍离子螯和氮川乙酸-组氨酸标签亲和树脂纯化,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分别免疫家兔,取兔血清与纯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家兔血清中的抗体。结果 pET30a(+):rv1837c、pET30a(+):rv3803c重组体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92000 及38000 的重组蛋白,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胞质中, 表达量分别占全菌蛋白质的30%及50%。获得纯度为90%的重组蛋白。纯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 鉴定证实为目的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结论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0a(+):rv1837c、pET30a(+):rv3803c,并获得Rv1837c及Rv3803c重组蛋白, 为血清学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奠定了基础。
  • 陈磊;徐苗;都伟欣;陈保文;王志玉;王雅君;董娜;苏城;沈小兵;王国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03-4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H37Rv的两种抗原Ag85b、HspX,通过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免疫小鼠进行初步药理学实验以观察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常规方法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Ag85b和pET30a-HspX,内切酶鉴定目的片段后两种质粒分别转化BL-21大肠杆菌,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分别产生两种蛋白;用阴离子交换柱Source30、QHP以及疏水层析柱对两种蛋白进行纯化;蛋白测序进行鉴定。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分别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Ag85b,Ag85b+Al,Ag85b+CpG,Ag85b+Al+CpG;HspX,HspX+Al,HspX+CpG, HspX +Al+CpG),免疫C57/BL小鼠,同时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取脾细胞进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同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ET30a-Ag85b和pET30a-HspX,成功诱导表达了两种蛋白;经过纯化,两种蛋白纯度均达到95%;经鉴定两种蛋白纯化产物的N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与目的序列相同;Ag85b+CpG、Ag85b+Al和Ag85b+CpG+Al组经Ag85b(80μg/ml)体外刺激后分泌IFN-γ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spX+CpG+Al组经HspX(80μg/ml)体外刺激后分泌IFN-γ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两种抗原Ag85b和HspX,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后成功刺激小鼠产生了细胞免疫反应,证实了两种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为下一步药效学评估奠定了基础。
  • 徐苗; 陈保文;沈小兵;苏城;王国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10-41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耻垢分枝杆菌疫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影响。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耻垢分枝杆菌疫苗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化学显色法测定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耻垢分枝杆菌疫苗低、中、高剂量组产生的一氧化氮分别为(3.50±3.11)、(16.63±6.47)、(13.97±6.20)和(7.55±2.26)ng/ml,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小鼠产生的一氧化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耻垢分枝杆菌疫苗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 邢爱英; 刘忠泉; 贾红彦; 古淑香; 张宗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13-41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噬菌体与硝酸盐还原实验结合的技术,以期建立一种新的快速、简易、廉价的结核杆菌药敏检测方法。方法 对49株结核杆菌的临床分离株以噬菌体硝酸盐还原实验(PhaB-NRA法)与改良罗氏绝对浓度法对结核杆菌进行利福平、异烟肼药物敏感性测定,以绝对浓度法作为参照标准判定PhaB-NRA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其可行性。结果 PhaB-NRA法对利福平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1%、91.67%、89.8%;对异烟肼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21%、90.0%、87.8%。它们与绝对浓度法的符合率分别为利福平:0.746;异烟肼:0.750。结论 PhaB-NRA法简化了实验步骤、缩短了药敏检测时间,且无需昂贵的仪器,有望成为快速结核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初筛方法。
  • 刘毅;孙照刚;任卫聪;田苗;李妍;李传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17-42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毒力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细胞后的细胞凋亡和死亡程度的检测,以期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和细胞相互作用的新的方向和观点,以及对结核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选用不同毒力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a、H37Rv及北京基因型敏感菌株(BJTB)分别感染人的巨噬细胞THP-1细胞株,模拟细胞体外感染的过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的凋亡蛋白的分布,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检测细胞晚期凋亡的变化,台盼兰染色检测细胞死亡水平的变化。结果 H37Ra 引起THP-1细胞的凋亡水平最高,H37Rv 次之,BJTB引起的凋亡水平最低。BJTB引起的死亡水平最高,H37Rv 次之,H37Ra最低。结论 毒力不同的结核分枝杆菌刺激细胞后和细胞的相互作用不同,毒力越高引起的凋亡水平越低,毒力越低引起的凋亡水平越高;对死亡水平的影响是毒力越高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死亡水平越高,毒力越低引起的死亡水平越低。
  • 刘忠泉;邢爱英;古淑香;贾红彦;张宗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23-42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的关系。方法 取培养100d的陈旧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用7H9稀释成麦氏比浊1mg/ml,之后倍比稀释成0.5、0.25、0.125、0.0625、0.03125mg/ml。取12支无菌培养管,加入5ml 7H9培养基并分为2组,每组依次加入上述各浓度结核分枝杆菌,第1组加入复苏因子蛋白质,第2组作为对照加入等体积7H9,37℃培养,分别在15、25、30、35d检测光密度值,并取1μl培养液涂7H11平板培养,进行菌落计数。重复上述实验。结果 0、15、25、30、35d分光光度计检测光密度(OD)值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间细菌增殖呈直线正相关性(P<0.05,P<0.01),即复苏因子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复苏作用相同。7H11培养结果和OD值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直线相关性(P<0.05, P<0.01),即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一致性。结论 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的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无关。

  • 王胜芬;赵雁林;黄海荣;李强;周杨;欧喜超;付育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27-4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2008年4~12月从我国6个区域收集痰涂片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分离株,每一患者的一份分离株经生化方法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菌株耐药谱和菌株来源资料。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比例法。运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方法或基因dnaA~dnaN之间插入序列IS6110鉴定北京基因型菌株。结果 在410份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67.1%(275/410)的分离株属于北京基因型菌株,东北部区域感染北京基因型菌株患者的比例高于中西部区域(χ2=20.50,P=0.000)。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治疗史与感染北京基因型菌株无关。在耐多药菌株和耐利福平菌株中,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北京基因型(P=0.002,P=0.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治疗史与感染北京基因型菌株无关,东北部区域北京基因型菌株分布比例显著高于中西部区域。北京基因型菌株与利福平耐药和耐多药有关。
  • 高微微;郑素华;端木宏谨;程苏华;张向东;刘玉清;马玙;周兴华;谢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32-43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采取干预措施,为提高综合医院发现肺结核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同级别随机配对及干预前后对照研究。按不同级别医院分观察组为甲1、乙1和丙1,对照组为甲2、乙2和丙2,分别观察干预与非干预医院发现肺结核情况。结果 与非干预同级相比,干预后甲1肺结核报告率、报告菌阳率和报告痰检率显著高于甲2(P=0.000,P=0.045,P=0.017),乙1肺结核报告率和报告痰检率显著高于乙2(P=0.000,P=0.024),丙1肺结核报告率和报告痰检率显著低于丙2(P=0.000,P=0.001)。干预前后的自身对照在肺结核报告率、报告菌阳率和报告痰检率3项甲1差异均无显著性(P=0.182,P=0.116, P=0.583),乙1除肺结核报告率下降外(P=0.004),其他两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909, P=0.052),丙1肺结核报告率升高(P=0.025),丙2报告痰检率升高(P=0.000)。结论 干预对提高综合医院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的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应建立一套(类似丙2)完善长效的发现肺结核机制,以早期提高传染性肺结核的发现。
  • 张丽帆;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38-4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胸腹水、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检测在诊断结核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外周血、胸腹水、脑脊液单个核细胞中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 细胞。结果 静脉血和胸腹水、脑脊液中单个核细胞γ干扰素释放反应有助于诊断结核感染,结果阳性的患者最终均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结果 阳性的胸、腹水斑点形成细胞数分别是静脉血的6.4和31.9倍。结论 在胸腹水、脑脊液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可能为诊断结核感染提供新的途径。
  • 刘菲; 张宗德; 操敏; 马丽萍; 高孟秋;吴晓光;朱莉贞;马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43-44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探讨ELISPOT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123例和非结核疾病病例102例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10kD培养滤过蛋白融合蛋白(ESAT-6/CFP-10)作为抗原对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ELISPOT(即ESAT-6/CFP-10-ELISPOT),检测斑点形成细胞(SFCs)的数量;同时对受试者行TST。结果 结核组ESAT-6/CFP-10-ELISPOT形成的SF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结核组中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91.1%(111/123)、特异度80.4%(82/102)、阳性似然比4.60、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0.85、阴性预测值0.87,TST的敏感度65.6%(59/90)、特异度45.1%(46/102) 、阳性似然比1.31、阴性似然比0.76、阳性预测值0.51、阴性预测值0.60。 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TST(均P=0.000)。 菌阳肺结核组和菌阴肺结核组间ESAT-6/CFP-10-ELISPOT形成SFCs数量差异无显著性 (P=0.166),两组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分别为91.8%(67/73)和88.0%(44/50),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48)。结论 ESAT-6/CFP-10-ELISPOT有可能作为辅助诊断初治肺结核的较为准确方法,并为菌阴肺结核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诊断的特异度可能受结核潜伏感染影响。TST对初治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较小。
  • 霍霏霏;张丽帆;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49-45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敏感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根据细菌学或/和组织学诊断的肺外结核患者31例,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外周血中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 细胞。结果 31例肺外结核患者中29例T-SPOT.TB检测阳性,敏感性为93.5%(95% CI 84.8%~100%),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肽段库刺激后斑点形成细胞数中位数为196/106 PBMCs(4分位间距72~532/106 PBMCs),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斑点形成细胞数中位数为276/106PBMCs(4分位间距72~568/106 PBMCs),对两个肽段库总的斑点形成细胞中位数为612/106PBMCs(4分位间距192~1152/106 PBMCs)。结论 T-SPOT.TB检测对肺外结核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张峣;刘晓清;张丽帆;朱朝晖;赵智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53-45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特异的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CT联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和基因芯片分析在诊断播散性结核病中的应用,探讨播散性结核病的诊治要点。方法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慢性全身播散性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以及其T-SPOT.TB、PET/CT和基因芯片分析的结果。结果 患者临床符合慢性结核病表现,外周血T-SPOT.TB检测显示结核特异性抗原即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T细胞分别为:3908 和 3400 斑点形成细胞(SFCs)/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全身PET/CT检查显示全身多发放射性摄取增高病变,累及双肺、淋巴结和骨骼,行淋巴结、肺部、右髂后上嵴活检,病理显示为肉芽肿病变。组织培养为分枝杆菌,基因芯片分析确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敏感。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体温正常,治疗10周后T-SPOT.TB检测显示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T细胞分别为:1528SFCs/106PBMCs、1460SFCs/106PBMC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播散性结核病的及时诊断有赖于对该病的充分了解和重视。T-SPOT.TB、PET/CT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播散性结核病的诊治。
  • 兰小勇;周初松;田京;吕志德;徐启飞;冯庆玲;黄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59-46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植入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用18只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将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兔桡骨缺损部位植入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骨缺损部位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结果 18只模型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结果显示,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云雾状分布,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至12周时,植入体已与缺损处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较好。对照组12周时显示骨断端骨质硬化,骨缺损区尚未修复。组织学结果表明,4周时实验材料内部可见骨形成细胞集中,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并相互连接成片,到12周时,材料内骨小梁成熟,网孔间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状。结论 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 闫家智;吴志宏;汪学松;邢泽军;赵宇;仉建国;王以朋;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64-46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0.3MPa均布轴向压缩载荷,比较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结果 与正常椎间盘比较,退变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纤维环周边承受较大应力,髓核的压应力明显降低,软骨终板的应力集中在外周偏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 有限元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的影响,是对临床研究的必要补充。
  • 朱宛宛, ;李宁, ;王芳, ;付琳琳, ;徐艳玲, ;关云谦, ;张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68-47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滋养层对保持连续传代培养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不分化和高增殖能力作用的差异。方法 分别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人骨髓间充质细胞(hMSC)作为滋养层培养hESC系H9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台盼蓝染色观察不同滋养层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和细胞存活率,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传代5代以后的hESC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 3种滋养层细胞均可维持hESC呈克隆样生长,但是不同滋养层支持的克隆的形态差异大。3种滋养层细胞支持的hESC的大鼠抗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MEF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和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人来源滋养层(均P<0.01)。hMSC支持的hESC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细胞产量均显著高于hFF的hESC(均P<0.01)。结论 3种滋养层细胞均可支持hESC的正常生长。MEF最有利于hESC的增殖,但是两种人来源滋养层细胞为去除动物源性的hESC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在维持hESC增殖方面,hMSC优于hFF。
  • 郑兰荣;黄小梅;顾倩;邵金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73-47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胚胎发育后期小脑皮层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人胚胎发育后期小脑皮层组织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过程。结果 第6~7个月龄时,小脑室管层内可见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核多呈圆形,细胞有短小突起。第8~9个月龄时,小脑中间层可见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明显增多,染色加深,膨体纤维呈串珠状,伸向边缘层。第10个月龄时,边缘层变厚,主要由5~6层排列较紧密的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构成,其中也有体积较小的NOS阳性神经元细胞,神经纤维变细。结论 小脑内NOS阳性神经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对小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等具有重要作用。
  • 王艳艳, ;谌贻璞, ;芮宏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76-48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是否能进入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及其进入HKC的可能途径。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经马兜铃酸钠作用后HKC破碎液中马兜铃酸的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马兜铃酸钠对HKC的毒性作用,并比较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抑制剂丙磺舒与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抑制剂四乙基铵对马兜铃酸钠导致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马兜铃酸钠对HKC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 马兜铃酸钠孵育后的细胞破碎液中可检测到马兜铃酸。60 mg/L马兜铃酸钠可使HKC的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丙磺舒可显著抑制上调的乳酸脱氢酶释放(P<0.05),而四乙基铵却无此作用。丙磺舒可抑制马兜铃酸钠诱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高表达(P<0.05)。结论 马兜铃酸钠能通过HKC的细胞膜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和毒性作用。
  • 刘晴;林蓓;王朋丽;严丽梅;郝莹莹;李飞飞;朱连成;张淑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81-48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Lewis y抗原对人卵巢癌细胞系RMG-I-H细胞的部分耐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RT-PCR法检测转染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和未转染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人卵巢癌细胞系RMG-I-H和RMG-I细胞中,以及10 μg/ml抗Lewis y单克隆抗体处理及未处理的RMG-I-H细胞中部分耐药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RMG-I和RMG-I-H细胞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分别建立RMG-I和RMG-I-H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P-gp的表达。结果 与RMG-I细胞比较,RMG-I-H细胞中蛋白激酶C-α(PKC-α)、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及MRP-2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0.46±0.02 vs. 0.27±0.05、0.82±0.08 vs. 0.52±0.04、0.66±0.07 vs. 0.34±0.12和0.44±0.08 vs. 0.23±0.05,均P<0.05),而多药耐药基因-1(MD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0.26±0.05 vs. 0.45±0.08,P<0.05)。免疫化学染色分析显示,不论体内还是体外,P-gp在RMG-I-H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RMG-I细胞中的表达量(均P <0.05)。经Lewis y单克隆抗体处理后,RMG-I-H细胞中MDR-1、MRP-1、MRP-2、PKC-α及TopoⅠ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均P <0.05),而对照组以上基因mRNA的表达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均P >0.05)。经Lewis y抗体处理6 h的RMG-I-H细胞中MDR-1、MRP-1、MRP-2、PKC-α及TopoⅠ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Lewis y单克隆抗体对上述基因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48.55%、77.50%、70.18%、45.86%和46.13%。 结论人卵巢癌细胞表面Lewis y抗原与部分耐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密切相关。
  • 江宏;韩江娜;许文兵;朱元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88-49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动态肺量测定在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完成动态肺量测定检查的14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每天清晨、下午、入睡前3个时间段对症状和情绪进行自我评估,同时用动态肺量测定仪测定肺功能,连续监测14d。除以上3个规定时间外,患者可根据病情,在任何时间、地点对症状的发作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 进入分析的145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39.1±13.0)岁(10~65岁);平均病程(6.7±9.9)年。得到动态肺量测定证实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26例,占87%。误诊14例(9.7%),过度诊断5例(3.4%)。结论 动态肺量监测通过多时点测定,能够捕捉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变异性,弥补了单次时点肺功能检查的缺陷,在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 许岭翎;向红丁;张丽红;陈伟;方京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94-49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耐量正常的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受试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和血压正常高值组两组,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composite)和1相Stumvoll指数。结果 血压正常高值组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而1相Stumvoll指数和ISI-composite均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收缩压与HOMA-IR(r=0.122)呈正相关,与1相Stumvoll指数(r=-0.159)和ISI-composite(r=-0.131)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是1相Stumvoll指数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 在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非肥胖人群中,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 史济华;刘炜;陆星华;潘卫东;王沄;吴晰;温小恒;秦明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498-50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43.3%,P =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短篇论著
  • 赵海涛;桑新亭;芮静安;陈曙光;黄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503-50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丽帆;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506-51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T-SPOT.TB是一种γ干扰素释放分析,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对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反应的T细胞以诊断结核感染。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受机体免疫力及卡介苗接种的影响。在欧洲及美国,T-SPOT.TB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其越来越多的研究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性结核感染,预测结核发病风险等。本文主要探讨T-SPOT.TB的临床应用进展。
  • 杜凤娇;陈曦;刘菲;张宗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511-51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RD1区编码的9个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在长期传代过程中丢失的重要保护性抗原,仅存在于致病性分枝杆菌中,在卡介苗及环境分枝杆菌中缺失;其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结核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应用RD1区编码蛋白作为抗原在活动性肺结核病和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 临床经验交流
  • 冯德朝;曾庆师;苏万东;康笑水;郑金勇;曲春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4): 516-51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09.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