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女性脂质代谢紊乱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以1379 名新疆维吾尔族人为研究对象,选择rs12953258、rs4969168和rs9914220 3个代表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后分析。结果 3个位点中,仅发现维吾尔族女性的 rs12953258位点在脂质代谢紊乱组及脂质代谢正常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组与正常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12953258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女性脂质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 [CC比AA:OR=3.271,95%CI(1.092~9.797),P=0.034],AA基因型可能与HDL-C降低和三酰甘油升高有关,AA基因型合并体重指数(BMI)异常的维吾尔族女性更易患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结论 SOCS-3基因变异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脂质代谢紊乱相关,携带AA基因型且BMI异常人群脂质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明显增加。
目的 研究斯钙素蛋白-1(STC-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互作用后的调钙功能对肾癌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稳定的影响。方法 构建高表达HIF-1α的肾癌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STC-1蛋白分别干预荷基因肾癌细胞和单纯肾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内HIF-1α和STC-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Ca2+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结果 HIF-1α基因转染、STC-1干预及基因转染后再STC-1干预3种方式均可提高Δψm,降低细胞内Ca2+和mPTP水平,促进细胞增殖(P均<0.05),以上结果可随着STC-1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但细胞增殖率的升高趋势却逐渐减缓。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促进STC-1表达,下调Ca2+水平,从而稳定线粒体膜电势来参与肾癌细胞的恶性增殖,但此作用亦因外源性STC-1对HIF-1α的抑制而逐渐减弱。
目的 研究膜蛋白ANO1过表达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增殖、剥脱、伸展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以ANO1稳定过表达的Hep-2细胞株作为实验组,空白质粒转染的Hep-2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剥脱实验检测细胞剥脱能力,细胞伸展实验检测细胞伸展能力,Boyden小室侵袭实验、体外划痕愈合实验和尼氟灭酸阻断氯离子通道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细胞剥脱实验和细胞伸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细胞剥脱百分比(P<0.0001)和伸展百分比(P<0.0001)明显大于对照组。Boyden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穿膜细胞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1);体外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划痕面积百分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1);尼氟灭酸阻断氯离子通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划痕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1)。结论 ANO1过表达并未加快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但却大大增加了头颈鳞癌细胞的移动、伸展和剥脱能力。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退变髓核细胞(dNPCs)的营养修复作用。方法 针刺抽吸法制备SD大鼠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分离培养髓核细胞(NPCs)及BMSCs,并将BMSCs和dNPCs分别复合藻酸盐后等比例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上下室中进行体外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纯NPCs和dNPCs分别复合藻酸盐后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组。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选取合适细胞复合藻酸盐在共培养体系中培养7 d后回收各组NPCs,对回收细胞的CollagenⅠ、Ⅱ和Aggrecan行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RT-PCR检测CollagenⅡ、SOX9和Aggrecan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培养7 d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BMSCs+dNPCs组的Collagen Ⅱ、SOX9和Aggrecan的mRNA表达接近NPCs组,但明显高于dNPCs组(P均<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MSCs+dNPCs组的Collagen Ⅱ和Aggrecan含量接近甚至超过NPCs组,但明显高于dNPCs组(P均<0.05);CollagenⅠ含量与NPCs组相近,但明显低于dNPCs组(P<0.05)。Collagen Ⅱ和Aggreca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MSCs+dNPCs组和dNPCs组胞质都被染成红色,在核周围着色较深,BMSCs+dNPCs组胞质着色范围及核周围深染范围明显大于dNPCs组。结论 在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BMSCs能够促进dNPCs外基质的表达,提示BMSC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dNPCs的功能。
目的 评估索拉非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行索拉非尼系统治疗并联合TACE治疗的10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评价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反应分级标准3.0版评价安全性。结果 10例患者中,2例为完全缓解,3例为部分缓解,3例为疾病稳定,2例为疾病进展,中位总生存期为29.5个月。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为3级或以下级别,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7/10)和腹泻(6/10)。结论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不同期别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52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这些患者原发病灶组织样本中的MACC1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组织中的MACC1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ACC1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ACC1 mRNA在Ⅰ~Ⅳ期卵巢癌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0.01、0.75±0.01、0.78±0.01和0.8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05,P=0.000);MACC1 蛋白在Ⅰ~Ⅳ期卵巢癌样本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1±0.04、0.73±0.02、0.76±0.01和0.8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42,P=0.000)。截至2012年12月随访结束,Ⅲ~Ⅳ期中复发及死亡患者组织样本中MACC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病情稳定患者(0.85±0.03比0.74±0.05,F=72.324,P=0.000)。相对于MACC1表达较低的Ⅰ~Ⅱ期患者,MACC1表达较高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χ2=29.804,P=0.000)。结论 MACC1表达增加可能提示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不良,MACC1可作为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标志物。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对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MACT)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例接受MACI治疗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0处软骨损伤),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检查,测量各时间点移植区与正常区软骨全层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个时间点移植区与正常区T2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移植区T2值的纵向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ACI术后1、3、6个月移植区的T2平均值分别为(82.40±15.23)、(71.09±13.06)、(53.80±4.86)ms。术后6个月内移植区T2值均大于正常区,1、3个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个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3、6个月移植区T2值纵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磁共振T2 mapping 成像能够无创、动态地监测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可作为软骨修复术后评估的有力工具。
目的 比较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扫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胰腺IPMN患者的磁共振(MR)资料,所用序列包括 T1WI、T2WI、LAVA增强 MRI和MRCP。将所有患者的MR资料分成增强MRI组(诊断方法包括T1WI、T2WI和增强MRI)和MRCP组(诊断方法包括T1WI、T2WI和MRCP)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组诊断方法对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共确诊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3例和黏液癌12例,增强MRI组鉴别诊断的准确度为82.9%(29/35),高于MRCP组的71.4%(25/3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增强MRI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3.3%、82.6%、71.4%和0.850,MRCP组分别为75.0%、69.6%、52.3%和0.723,其中,增强MRI组诊断方法的 AUC明显高于MRCP组(P=0.0465)。结论 增强MRI在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时较MRCP价值更大。
内质网应激(ERS)凋亡途径是继死亡受体信号途径和线粒体途径后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凋亡途径。虽然该途径早期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使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暂停、内质网稳态恢复,起到细胞保护作用,但当机体诱导ERS的因素持续存在,ERS也将持续进行,并会触发C/EBP同源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及caspase等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凋亡是各种疾病和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ERS密切相关,通过干预ERS可以有效对抗其凋亡,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本文总结了ERS及其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男性不育的许多病理现象与生精细胞的表观遗传改变关系密切。表观遗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调控着生精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过程,其中,作为表观遗传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组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会发生多位点和多种形式的氨基酸残基修饰,不同的修饰方式在精子发生的不同阶段精确地调控着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且在精子形成阶段发生鱼精蛋白和组蛋白的替换。此外,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改变还可能会损伤精子的发育过程,导致雄性不育。本文总结了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对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以及组蛋白的异常改变与雄性不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