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发光二极管(LED)630 nm红光和460 nm蓝光照射对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8只,建立兔背部皮肤创伤模型,每只兔子3个伤口,分别给予红、蓝光距离15 cm垂直照射(15 min/次)和自然愈合处理。照射至创伤后第21天,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数目、愈合面积,计算创伤愈合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种光源的治疗作用;HE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新生皮肤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3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炎性细胞因子(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 红光组、蓝光组和对照组的愈合率分别为50.0%(4/8)、25.0%(2/8)和12.5%(1/8)。自造模后第12天起,红光组伤口的愈合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蓝光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建模后第21天,红光组新生皮肤厚度为(2.95±0.34)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0.42)mm(F=3.182,P=0.016)。胶原纤维平均光密度为0.15±0.03,明显高于蓝光组的0.09±0.01(F=7.316,P=0.012)和对照组的0.07±0.01(F=7.316,P=0.00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红光组的EGF、FGF、CD31抗原、Ki-67表达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CD68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LED 红光照射可促进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其可能是通过引起皮肤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及纤维组织增生来促成的。
目的 观察人源特异性表达dysbindin-1B+/+(dys1B)小鼠的组织学及行为学表现。方法 建立dys1B转基因小鼠,采用TUNEL法检测野生型(WT)和dys1B小鼠海马脑区凋亡情况,并在电镜下观察WT和dys1B小鼠海马区的凋亡情况,旷场实验和T迷宫实验观测小鼠在新环境中的自主活动能力、焦虑程度及空间记忆能力。结果 dys1B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WT小鼠(t=12.98,P<0.0001),且在电镜下有凋亡中期和晚期表现。旷场实验结果显示,dys1B小鼠的总运动距离为(2887±376)cm,明显低于WT小鼠的(3632±606)cm(t=2.993,P=0.0122);中心活动时间为(64.22±14.67)s,明显少于WT小鼠的(114.00±34.09)s(t=4.649,P=0.0023)。T迷宫实验结果显示,forced run与test run间隔60和180 s时,dys1B小鼠的正确率分别为(70.40±15.17)%和(59.28±9.10)%,明显低于WT小鼠的(91.67±13.94)%(t=3.261,P=0.0258)和(83.33±14.89)%(t=3.687,P=0.0291);间隔15 s时,dys1B小鼠和WT小鼠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94.45±6.08)%;t=0.851,P=0.0756]。结论 dys1B表达可引起小鼠海马区细胞凋亡并可导致自主活动能力降低,焦虑程度增加,空间记忆能力障碍。
目的 评估肝癌HepG2细胞分泌的Exosome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在人脂肪MSC培养体系中加入HepG2细胞分泌的Exosome进行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F特征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将已鉴定为CAF样条件培养基(CAF-CM)和牛血清白蛋白对照组分别加至HepG2培养基中,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定量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的表达,MTS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HepG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果 HepG2细胞分泌的Exosome表达CD63、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将Exosome加入MSC培养体系后14 d,可检测到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β等CAF特征性蛋白的表达。MTS法检测CAF-CM组的细胞增殖OD值为1.075±0.1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74±0.066(P=0.023)和MSC条件培养基组的0.649±0.034(P=0.0005)。CAF-CM组迁移的HepG2细胞数为(42.5±9.1)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5±3.1)个(P=0.001);CAF-CM组侵袭细胞数为(29.0±3.5)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3.7)个(P=0.009)。CAF-CM组Smad交互蛋白1(P=0.040)、β-catenin(P=0.038)、纤连蛋白(P=0.029)和Vimentin(P=0.013)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而CAF-CM组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结论 肝癌HepG2细胞系分泌的Exosome可诱导脂肪组织来源的MSC分化为CAF,后者又可以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 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制备仿生物骨。方法 采用酸解方法将鼠尾Ⅰ型胶原蛋白分解成原胶原纤维,然后置于钙磷矿化液中,在戊二醛交联下,重构组装成胶原纤维,并将钙磷晶体包裹在胶原纤维内部进行生物矿化。加入聚天冬氨酸,促进羟基磷灰石钙前体渗入胶原纤维内部,模仿人体内的骨生物矿化。矿化3 d和9 d,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观察骨生物矿化过程。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结果显示,矿化3 d,羟基磷灰石钙前体被包裹在胶原纤维内部,胶原纤维部分矿化;矿化9 d,羟基磷灰石前体完全渗入胶原蛋白纤维内部,其无定型磷酸钙状态最终转变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从而模拟完成骨生物矿化,形成Ⅰ型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钙的仿生骨材料。结论 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可制备出与人类自体骨组织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接近的仿生骨材料。
目的 通过高热量饮食与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30只雄性昆明种(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n=15),模型组小鼠饲喂高热量饲料1个月后,连续2~4 d腹腔注射30 mg/kg体重剂量的STZ;对照组则饲喂标准维持鼠料及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观测小鼠食水量、体重等一般情况,并于造模后第1、2、4、5、12、21周尾尖采血检测血糖值,在小鼠血糖趋于稳定时检测血清胰岛素(INS),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 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注射STZ后体重逐渐下降并于第4周降到最低,此后逐渐回升,直到第21周仍显著低于对照组(t=3.160,P=0.006)。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造模前和对照组(P均<0.05);随着时间推移,血糖值也在不断上升,至21周,小鼠血糖值仍旧保持在较高水平的(26.38±1.34)mmol/L。造模后第4周,模型组小鼠的空腹血糖为(11.86±3.3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1.27)mmol/L(t=-3.830,P=0.002);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3±0.24)mU/L比(5.48±0.32)mU/L;t=-0.863,P=0.416];胰岛素敏感指数为0.0145±0.00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0267±0.0039(t=4.414,P=0.003)。造模后第6周,模型组小鼠在口服灌胃葡萄糖0、30、60、120 min后的血糖分别为(15.35±1.82)、(26.45±1.07)、(25.58±1.46)、(26.15±1.00)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1.75)(t=-8.203,P=0.000)、(17.65±2.94)(t=-6.884,P=0.000)、(13.18±2.04)(t=-12.110,P=0.000)、(7.37±3.40)mmol/L(t=-12.969,P=0.000)。造模后第8周,模型组小鼠的血清TC和TG水平分别为(3.83±0.06)和(2.20±0.20)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0.10)(t=11.000,P=0.000)和(0.90±0.10)mmol/L(t=10.070,P=0.000);HDL水平为(2.03±0.06)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8±0.02)mmol/L(t=11.662,P=0.000);LDL水平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4±0.08)mmol/L 比(0.26±0.02)mmol/L;t=1.680,P=0.168];HbA1c含量为(7.30±0.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32)%(t=-11.587,P=0.000)。结论 采用高热量饮食与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STZ的方法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KM小鼠模型。
目的 评估灵芝制剂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行为学、生物化学和自身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44只4月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安理申组、灵芝中剂量组和灵芝高剂量组4组,每组11只,以10只4月龄C57BL/6小鼠为对照组。水迷宫实验观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蛋白表达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免疫指标。结果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从第2天起,对照组、灵芝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寻找平台时间呈现逐渐缩短趋势,AD模型组寻找平台时间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第5天,对照组(t=5.607,P=0.000)和灵芝高剂量组(t=2.750,P=0.010)寻找平台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AD模型组小鼠穿越目标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t=2.452,P=0.025)和在目标象限内滞留时间(t=2.530,P=0.020)明显少于对照组小鼠,穿越目标平台次数较灵芝组高剂量组(t=2.317,P=0.030)和灵芝中剂量组明显减少(t=2.443,P=0.030),且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灵芝高剂量组明显减少(t=2.770,P=0.020);灵芝高剂量组小鼠穿越目标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t=2.493,P=0.022)和在目标象限内滞留时间(t=2.683,P=0.015)明显多于安理申组小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灵芝高、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ApoA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D模型组(P<0.01,P<0.05);灵芝高剂量组Aβ-4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D模型组(P均<0.05);灵芝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的Sty1、ApoE、ABCA1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P<0.05)。安理申组(t=30.945,P=0.000)、灵芝中剂量组(t=25.639,P=0.000)和灵芝高剂量组(t=4.689,P=0.001)的血浆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灵芝制剂可能改善AD小鼠行为学障碍,促进ApoA1、ApoE和Syt1的表达,抑制Aβ-40蛋白的表达,改善小鼠的自身免疫功能。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核杆菌(TB)感染者外周血基因的生物学网络调控机制及关键蛋白,为HIV/TB感染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 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下载了22例南非HIV感染者和22例HIV/TB感染者的外周血基因芯片数据,将数据导入分析软件QOE、STRING、PANTHER、GenClip等,分析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子生物学过程、基因功能等,寻找区别两类患者的关键节点基因。结果 两组患者15 529个基因的表达谱相似,44名受试者的基因表达谱具有高度关联性;251个(1.62%)差异表达基因对诊断HIV/TB感染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RPLP1是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图谱子网络的核心节点;差异表达基因与正向调节外界刺激、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转导、中性粒细胞的迁移、人体免疫等有关,主要参与自由基相关凋亡、炎性反应等通路的活化。结论 共发现25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可将单纯HIV感染和HIV/TB感染进行区别,其中差异表达的前40个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所包含的RPLP1基因可能与HIV/TB感染密切关联,主要涉及正向调节外界刺激、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转导、中性粒细胞的迁移、人体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为HIV/TB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目的 观察强化运动、不同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补充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肌力及骨折的影响。方法 纳入北京市东城区绝经后女性614名,具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随机分为4组:(1)A组(n=173):对照组;(2)B组(n=171):强化运动组;(3)C组(n=139):给予元素钙600 mg/d+普通维生素D 800 U/d;(4)D组(n=131):给予元素钙600 mg/d+25羟基维生素D(25OHD)0.25 μg/d。随访2年,测定基线、随访1年及2年肌力,测定基线及随访2年骨转换指标;记录跌倒及新发骨折次数。结果 92.6%的受试者基线血清25OHD<50 nmol/L。与基线水平比较,A组在随访2年时左手握力(t=-3.252,P=0.001)较基线显著降低,B组1年时右手握力明显下降(t=2.460,P=0.015),C组1年时左手握力显著升高(t=-2.051,P=0.043),D组2年随访中双手握力均无统计学变化(P均>0.05)。随访2年时,A(t=-2.962,P=0.004)、B(t=-2.888,P=0.005)、C组(t=-2.441,P=0.016))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B(t=2.285,P=0.024)、D组(t=2.596,P=0.011)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水平显著低于基线。结论 强化运动及补充钙和25OHD可能有利于维持改善绝经后女性肌力,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能短期内改善绝经后女性肌力。
目的 总结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患者的临床特征,增强对ABPA的临床特点认识,以早期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确诊的77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7例ABPA患者中,男38例,女39例,平均年龄(41.8±18.3)岁。74例(96%)合并支气管哮喘,3例(4%)合并肺囊性纤维化。主要症状有咳嗽(100%)、咳痰(97%)、喘息(86%)、痰栓(25%)、痰中带血(18%)、咯血(9%)、胸痛(9%)、发热(47%)、体重下降(30%)、盗汗(12%)。实验检查主要发现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87%)、抗曲菌特异性IgE升高(89%)、特异性IgG升高(57%)、曲菌抗原皮试阳性(88%)。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66%)、弥散功能障碍(65%)、舒张试验阳性(60%)。胸部CT 72例,中心型支气管扩张(81%)、斑片条索影(79%)、胸膜增厚(49%)、纵隔及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35%)、结节影(25%)、痰栓征(21%)、游走斑片影(35%)。44例(58%)患者诊断ABPA前误诊为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癌、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结论 ABPA极易误诊,当支气管哮喘或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出现喘息、痰栓、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中心型支气管扩张、肺内游走斑片影时,应高度警惕合并该病。
目的 初步了解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多躯体症状患者的疾病归因特点。方法 2012年3月至10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中医科和心理医学科门诊患者通过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HQ-15)进行连续筛查。依据PHQ-15≥10分或<10分将患者分为多躯体症状组(SOM+组)和对照组(SOM-组),每科每组均纳入25例患者,共纳入150例患者。所纳入患者均完成人口学资料收集及疾病归因的访谈问卷。将患者的疾病归因内容归纳为体(素)质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3类。结果 SOM+组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SOM-组(69.3%比53.3%;χ2=4.048,P=0.044)。SOM+组对症状进行心理归因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SOM-组(64.0%比45.0%;χ2=5.273,P=0.022),其中消化内科患者两组间差异更为明显(64.0%比20.0%;χ2=9.934,P=0.002)。SOM+组中将疾病归因于两个或更多因素的患者所占比例(41.0%)高于SOM-组(3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7,P=0.236);在消化内科访谈对象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比32.0%;χ2=3.945,P=0.047)。结论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中,具有多个躯体症状的患者比躯体症状相对单一的患者更常将疾病归因于心理因素;患者将疾病归因至两个或更多因素的现象在各科患者中普遍存在。临床医生在诊疗中从多个角度探索和理解患者的疾病归因,将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整体医学服务。
目的 评估横连位置及数目对椎弓根皮质劈裂下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新鲜绵羊胸腰椎标本(T13~L3节段)60具,建立L1椎体压缩骨折模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D、E、F 6组,每组10具。于T14、L2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连接钛棒固定T14~L2节段,然后切除B、C、D、E、F组T14椎体右侧椎弓根外侧1/4的骨皮质,作为椎弓根皮质劈裂椎体骨折模型。最后各组采用不同的横连数目固定:A组:0个横连;B组:0个横连;C组:1个横连,连接棒1/2处;D组:1个横连,连接棒1/3处,靠近T14椎体;E组:1个横连,连接棒2/3处,远离T14椎体;F组:2个横连,连接棒1/3和2/3处。各组标本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10 000次疲劳试验后,分别测量轴向压缩刚度,屈伸、侧弯、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ROM)及T14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最大拔出力大小。结果 A、C、D、E、F 组模型刚度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明显高于F组(P<0.05)。A、C、D、E、F 组模型螺钉最大拔出力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明显高于F组,C、D、E组均明显小于F组(P均<0.05)。A、C、D、E、F 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明显小于B组(P均=0.000),C、D、E组在旋转2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明显大于F组(P均=0.000)。结论 椎弓根固定劈裂时,放置1个横连就可以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放置2个横连可近似达到椎弓根固定未劈裂时的稳定性。横连位置在短节段固定脊柱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评估淋巴细胞亚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以125例接受紫杉醇±铂类、培美曲塞±铂类或其他一线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后的外周血21项淋巴细胞亚型的表达情况,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化疗疗效,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对患者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结果不同化疗疗效组患者化疗前的淋巴细胞亚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期化疗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疾病稳定(SD)组和疾病进展(PD)组患者的CD4+CD29+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2.42±7.88)%、(21.88±6.81)%和(16.87±5.28)%,其中,PD组明显低于CR+PR组(P=0.013)和SD组(P=0.009)。中位PFS为7.07个月,中位OS为23.00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HLA-DR+细胞(HR:1.03,95%CI:1.01~1.05,P<0.001)及CD3+HLA-DR+细胞(HR:1.05,95%CI:1.01~1.08,P<0.00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O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化疗后CD4+CD29+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的化疗效果较好。化疗前HLA-DR+细胞及CD3+HLA-DR+细胞在外周血中所占百分比越高,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越好。
目的 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不同亚型的诊断特征及临床预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理类型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5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 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2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 27例患者中,21例(77.8%)为无痛性颈部肿大。7例行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的患者中,2例(28.6%)回报可疑淋巴瘤;其中,3例DLBCL的淋巴瘤阳性回报率为66.7%,3例MALT为0,1例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为0。25例行术中冰冻检查的患者中,16例(64.0%)回报为淋巴瘤或不除外淋巴瘤,其中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阳性率66.7%,MALT阳性率77.8%,DLBCL阳性率58.3%,T细胞淋巴瘤阳性率为0。所有患者总体生存期估值为(89.3±12.4)个月,总体5年生存率为61.6%。合并淋巴瘤相关症状患者的生存期估值为31.6个月,明显短于无相关症状的97.9个月(P=0.032),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国际预后指数、气管狭窄、乳酸脱氢酶水平、手术肿瘤残留、病理分型等因素对生存期估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LBCL穿刺病理阳性率最高,MALT冰冻病理阳性率最高,术中冰冻病理的恶性诊断率高于术前穿刺病理。合并淋巴瘤相关症状可能为预后的不良因素。
目的 总结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未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未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80例颈部阴性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组织类型、原发灶大小及是否被膜外侵犯等。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90个月。180例PTC患者中,1例死于非肿瘤因素;共计16例发生复发,其中残叶复发7例,局部复发2例,中央区淋巴结复发6例,侧颈区淋巴结复发8例,肺转移1例。10年总体生存率为99.4%,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无复发生存率为87.9%,中央区淋巴结累积复发率为7.8%,颈侧区淋巴结累积复发率为7.0%。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是中央区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P=0.010)和甲状腺被膜外侵犯(P=0.028)是颈侧区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未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 PTC患者,经过10年随访,预后良好,男性和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是颈侧区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8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附件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附件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大体转移和隐匿性转移患者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86例患者占同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总人数的5.4%(86/1592),平均年龄58.1岁,其中,未绝经13例(15.1%),40岁以下2例(2.3%);手术探查发现附件存在大体转移47例(54.7%),术后病理证实隐匿性转移39例(45.3%);卵巢转移34例(39.5%),输卵管和卵巢转移19例(22.1%),单纯输卵管转移33例(38.4%)。大体转移组和隐匿性转移组患者的雌激素受体(χ2=8.086,P=0.042)和孕激素受体(PR)(χ2=9.149,P=0.026)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病理特征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表达组相比,PR低表达组的隐匿性转移发生率是大体转移的6.375倍(P=0.005,95%CI:1.768~22.976),PR高表达组的隐匿性转移发生率是大体转移的3.719倍(P=0.048,95%CI:1.009~13.702)。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附件大体转移患者的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隐匿性转移患者。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Paget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以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对34例乳腺Paget病的临床资料、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乳腺Paget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中,单一Paget病7例,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6例,合并导管原位癌7例,同时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3例,合并其他病理类型癌1例;有Paget病典型临床表现的24例,无Paget病典型临床表现的10例。24例有Paget病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中,超声提示乳头或乳晕区回声异常11例,乳腺肿物14例,微钙化14例;10例无Paget病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中,超声提示乳头或乳晕区回声异常3例,乳腺肿物9例,微钙化6例。14例超声提示乳头或乳晕区回声异常的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乳头局部血流丰富。结论 乳腺Paget病主要表现为乳头或乳晕区皮肤的改变,高频超声可敏感识别乳头及乳晕区回声异常。对于超声发现的乳腺病灶,应对其乳头及乳晕区进行仔细扫查,避免Paget病漏诊。
目的 评估声脉冲辐射成像技术(ARFI)在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8)和高脂饲料组(n=24),分别于4、8、12、16周末从高脂饲料组及普通饲料组随机抽取6只及2只行体质量、血生化、常规超声及ARFI检测,处死后取大鼠肝脏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结果 32只大鼠均未出现肝纤维化,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1组[轻中度单纯性脂肪肝(SS)]、M2组(重度SS)、M3组(重度SS合并早期NASH)和C组(正常对照)4组,早期NASH仅出现在重度脂肪肝组,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常规超声诊断脂肪肝程度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34.4%(11/32)。M3组的ARFI值为(1.16±0.04)m/s,明显低于M2组的(1.22±0.05)m/s(t=2.301,P=0.04);M3组的LDL-C为(1.53±0.07)mmol/L,明显高于M2组的(1.21±0.22)mmol/L(t=3.075,P=0.01);两组大鼠在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体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NASH的出现与脂肪肝程度相关。ARFI值可为重度SS患者是否合并早期NASH提供重要信息。
目的 比较不同配置浓度的舒芬太尼对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A)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231例择期全身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静脉P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舒芬太尼配置浓度不同分为0.4 μg/ml(SF4,n=1421)、0.6 μg/ml(SF6,n=2489)、0.8 μg/ml(SF8,n=1326)和1.0 μg/ml(SF10,n=995)4组,比较4组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的舒芬太尼术后48 h内药物用量总体积数(χ2=87.316,P<0.001)和用药总量(χ2=20.26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静息以及运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镇静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2,P=0.029)。4组患者术后第1天(χ2=7.855,P=0.012)和术后第2天(χ2=5.635,P=0.044)的未排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良反应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全身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静脉PCA的患者中,较高的舒芬太尼配置浓度可能在不改善患者术后48 h镇痛效果的前提下提高镇静、肠道未排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的 评估主动充气保温系统预防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食管癌切除术或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随机分为:(1)研究组(n=30):患者入室后用主动充气保暖系统进行保温;(2)对照组(n=32):用棉毯覆盖方式行传统被动保暖。患者入室后同时采用鼓膜耳温计和SpotOnTM温度感应器连续监测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变化,直至患者返回病房。结果 对照组患者鼓膜温度低体温的发生率为71.87%,明显高于研究组的0(P=0.00);SpotOnTM监测低体温发生率为81.25%,也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3.33%(P=0.00)。结论 与传统保温措施相比,在以食管癌切除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代表的大型手术中,对患者采取主动充气保温措施可有效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慢性气道炎症可以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参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过程。溴结构域蛋白4(BRD4)是哺乳动物体内一种重要转录调节因子,近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κB/RelA信号通路调控哮喘气道重塑过程。本文总结了BRD4调控哮喘EMT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探讨哮喘的分子机制,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牙周膜具备独立应答正畸力刺激,启动牙槽骨成骨和破骨的可能。正畸力引起的牙槽骨改建没有骨量丢失,而炎症可导致牙槽骨进行性骨量丢失,提示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牙周膜中未分化细胞的分化。力值强度和力的性质(基底牵张力、流体剪切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分化,并通过复杂的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与炎症因子的作用产生拮抗或协同效果,导致局部骨改建表现出骨沉积和骨吸收。研究显示,Wnt信号是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通路,炎症因子可阻断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Wnt通路与力和炎症因子影响牙周膜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
线粒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供能不足易使高能量需求的心肌功能受损。线粒体心肌病(MCM)是心肌供能的氧化呼吸链基因缺陷导致的心肌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多以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为主要临床表型,少数可表现为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MCM多与线粒体基因(mtDNA)突变有关,主要涉及以下3类突变:tRNA基因点突变、编码线粒体呼吸复合体亚基的结构基因突变和调控区D环基因突变,但mtDNA突变导致心肌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总结了MCM mtDNA突变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结节的全程管理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针对特定人群,包括甲状腺结节筛查、风险评估,良性甲状腺结节随访,手术、术后随访以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评估及治疗。狭义上是针对个体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评估、监测、治疗、再评估的反复循环。超声检查在全程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随着成像技术的进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逐渐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超声检查甲状腺疾病的历史,并参照最新国际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管理指南,就甲状腺结节全程管理过程中超声在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P)的研究已近30年,学术界对其已有比较系统地了解。近年发现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与IPMN-P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学者们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各方面对IPMN-B逐渐认识。本文总结了从2000年发现至今报道的一部分IPMN-B典型病例,其临床表现可为上腹不适、胆绞痛、黄疸、间歇性发热,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影像学三联征为黏胆症、胆管扩张及胆管壁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