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30
  

  • 全选
    |
    论著
  • 窦雪琳, 麦毓麟, 孙昭, 王颖轶, 邵亚娟, 程月娟, 周娜, 骆飞, 张彪, 白春梅, 马水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593-6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研究与2/3级紫杉醇介导的外周感觉神经病变(PSN)相关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位点及临床特点。方法 以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紫杉醇方案化疗的2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选取8个候选SNP位点,采用SequenomMassARRARYiPLEX平台测定基因型。依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不良反应常见术语评定标准,由受训的临床医生完成患者随访及PSN分级。结果 共有209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在候选SNP位点中,仅rs4141404:A>C(LIMK2)与2/3级PSN显著相关(OR:4.32,95%CI:2.37~7.89,P<0.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4141404:A>C(LIMK2)多态性及既往使用铂类制剂(OR:2.70,95%CI:1.32~5.51,P=0.007)与2/3级PSN发生风险相关。结论 rs4141404:A>C(LIMK2)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发生紫杉醇介导的2/3级PSN的风险因素。

  • 张华菁, 李盛楠, 徐晓南, 张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02-61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在牙周膜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无龋前磨牙,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分别对其施加5%基底型变量的周期性牵张力和白细胞介素(IL)-1β、-6、-23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刺激,Western blot检测施加刺激0、2、4、8、12、24 h后骨代谢相关调控因子骨保护素(OPG)和细胞因子κB受体激动剂配体(RANKL)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炎症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破骨向因子表达有促进作用,而周期性牵张力能够抑制破骨调控因子的表达,两者共同作用时破骨向因子呈现高表达状态。结论 炎症因子对破骨向调控因子有促进作用,而周期性牵张力抑制破骨的作用无法抵消这一过程。

  • 张殿宝, 李莹, 苏航, 王竟,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11-61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使用PEI-Fe3O4纳米颗粒标记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方法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表征PEI-Fe3O4纳米颗粒。使用纳米颗粒标记原代培养的hAEC,普鲁士蓝染色评价其标记效率,台盼蓝染色法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结果 PEI-Fe3O4纳米颗粒呈紧凑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3 nm,水动力学半径为17.56 nm,zeta电位为+34.5 mV。浓度大于20 μg/ml的纳米颗粒对hAEC的标记效率达到91%。50(t=16.37,P<0.0001;t=10.39,P<0.0001)、100 μg/ml(t=29.89,P<0.0001;t=16.86,P<0.0001)纳米颗粒浓度下的hAEC存活率和细胞活力均明显低于未标记时。结论 PEI-Fe3O4纳米颗粒可用于标记hAEC,在其工作浓度下未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

  • 杨新明, 成垚昱, 张振梁, 康聪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15-62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强龙(M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及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40只T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4组,每组10只。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尾静脉缓慢推注30 mg/kg MP和/或在脊髓损伤后2 h于脊髓损伤部位注射全贴壁法培养并以BrdU标记的BMSCs。术后1、7、14 d,采用BBB运动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1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出脊髓样本,分别进行TNF-α、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各组统计视野内TNF-α、IL-1β表达阳性细胞数并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BrdU单染观察BMSCs组和MP+BMSCs组中BrdU阳性率。结果 术后1 d,各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7829)。术后7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较前明显恢复,其中MP组(χ2=8.3265,P=0.0325)和BMSCs组(χ2=14.1166,P=0.0036)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P+BMSCs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17.7186,P=0.0002)和BMSCs组(χ2=15.8110,P=0.0024)。术后14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MP+BMSC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24.7259,P<0.0001)和BMSCs组(χ2=25.6014,P<0.0001),MP组(χ2=13.5060,P=0.0062)和BMSCs组(χ2=8.9613,P=0.0299)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4 d,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47±5.70)%、(31.95±3.58)%、(41.39±2.33)%和(23.48±2.69)%,其中,MP组(q=14.84,P<0.0001)和BMSCs组(q=6.716,P= 0.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MP+BMSCs组明显低于MP组(q=7.332,P=0.0001)和BMSCs组(q=15.460,P<0.0001)。术后14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P组(q=14.710,P<0.0001;q=6.710,P<0.0001)和BMSCs组(q=6.502,P=0.0001;q=2.849,P=0.0514)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P组(q=5.573,P=0.0004;q=4.596,P=0.0025)和BMSCs组(q=13.780,P<0.0001;q=8.456,P<0.0001)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P+BMSCs组。术后14 d,BrdU染色结果显示,BMSCs组的BrdU阳性率为(6.600±0.3399)%,明显低于MP+BMSCs组的(9.300±0.5175)%(t=4.361,P=0.0004)。结论 MP可明显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可协同降低局部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并且MP有效提升了移植BMSCs的存活。

  • 何炜, 孙继芾, 蒋润宇, 张志坚, 陈谦, 黄永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23-62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大鼠脊髓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钙敏感受体对其凋亡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新生SD大鼠脊髓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激动剂(GdCl3)组和抑制剂(NPS-2390)组4组。采用95%氮气通入置有细胞培养板的密闭通气盒中15 min,37 ℃培养箱内培养1 h,再用含2%B27、10%胎牛血清的Neurobasol-A液培养细胞24 h复制缺氧复氧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脊髓神经元并观察钙敏感受体的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钙敏感受体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的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Tunel法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复氧组的钙敏感受体(t=5.462,P=0.006)、细胞内游离钙(t=8.573,P=0.001)、细胞凋亡(t=4.899,P=0.008)、Caspase-3(t=5.118,P=0.007)和Bax(t=10.930,P=0.00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激动剂组的钙敏感受体(t=4.975,P=0.008)、细胞内游离钙(t=4.899,P=0.008)、细胞凋亡(t=7.746,P=0.002)、Caspase-3(t=4.776,P=0.009)和Bax(t=5.281,P=0.00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抑制剂组的钙敏感受体(t=3.674,P=0.021)、细胞内游离钙(t=3.846,P=0.018)、细胞凋亡(t=4.281,P=0.013)、Caspase-3(t=3.521,P=0.024)和Bax(t=3.473,P=0.026)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组的Bc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6.242,P=0.003),激动剂组明显低于缺氧复氧组(t=3.028,P=0.004),抑制剂组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t=2.840,P=0.047)。结论 在缺氧复氧损伤过程中,钙敏感受体表达增多,细胞内游离钙增加,脊髓神经元凋亡增多。

  • 马骏, 朱爱华, 石津玮, 金明, 巴华杰, 平智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29-63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23个Y染色体STR基因座在江苏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方法 采用PowerPlex Y23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江苏地区4821名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静脉血DNA进行复合扩增,3500xL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分别计算各个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多样性,以及23个基因座联合构成的单倍型频率和单倍型多样性。结果 23个Y染色体STR基因座在4821名江苏汉族男性个体中的基因多样性值介于0.4099~0.9696。共检出4781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有4743种只出现1次,单倍型多样性达到0.99999812。结论 23个Y染色体STR基因座联合应用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时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性分布,适用于该地区的群体遗传学与法医学个体识别等研究。

  • 权娅茹, 陈震, 邱平, 崔晓雨, 李长贵, 袁力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37-6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基因水平分析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方法 对国内4家企业生产的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关键基因(ORF38、ORF54和ORF62)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公布的Dumas、P-Oka、V-Oka及国外上市疫苗Varilrix(GSK)、Varivax(Merck)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4家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的ORF38和ORF54区基因序列一致,并且同V-Oka、Varilrix完全一致,与Varivax(Merck)有1处差异。4家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的ORF62区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与V-Oka、Varilrix(GSK)和Varivax(Merck)均存在个别核苷酸差异。结论 4家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的ORF38、ORF54和ORF62区基因序列基本一致,稳定性较好,与V-Oka、Varilrix(GSK)和Varivax(Merck)存在较小差异,没有引入新的突变位点。

  • 田海龙, 祖玉良, 何伟, 张宁宁, 王益华, 郭振涛, 王超超, 姜彬, 殷鑫, 王志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43-64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结合荧光素钠(FL)导航切除位于幕上的高级别胶质瘤(HG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72例幕上HGG(WHO Ⅲ~Ⅳ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RS联合术中FL导航组(观察组,n=43)和显微外科手术组(对照组,n=29)两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4~48 h均行MRI增强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均行同步放化疗,采用Karnofsky(KPS) 评分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观察患者术后1年的生存率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GT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比51.72%;χ2=23.88,P=0.001),观察组中WHO Ⅳ级患者的肿瘤GTR率显著高于WHO Ⅲ级(92.86%比62.07%;χ2=6.06,P=0.04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μ=2.34,P=0.021)。平均随访(16.4±2.4)个月(8~2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74.07%比77.50%;χ2=4.90,P=0.165)和PFS[(13.2±1.2)个月比(12.7±2.0)个月;χ2=7.26,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WHO Ⅳ级患者的1年生存率(71.43%比72.54%;χ2=5.33,P=0.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WHO Ⅳ级患者的PFS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3)个月比(10.0±1.1)个月;χ2=11.03,P=0.031]。两组中WHO Ⅲ级患者的1年生存率(75.86%比72.22%;χ2=3.78,P=0.250)和PFS[(13.7±1.4)个月比(12.4±0.8)个月;χ2=4.85,P=0.0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联合术中FL导航技术能在保护神经功能前提下提高幕上HGG切除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目前没有发现延长肿瘤生存期的证据,但随样本量和随访时间增加,可能会观察到不同的预后指标。

  • 侯国柱, 朱朝晖, 程午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49-65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PET/CT显像中影响棕色脂肪(BAT)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显影的多种因素。方法 检索1980年1月至2016年12月多个数据库中关于PET/CT显像中影响BAT18F-FDG显影的多种因素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原始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从中提取性别、季节、年龄3种因素,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性别、季节、年龄3种因素与BAT摄取18F-FDG关系的合并OR及95%CI分别为2.67(2.30~3.11)、2.17(1.38~3.39)、15.35(4.72~49.95)。在BAT摄取18F-FDG的出现率方面,女性出现率为男性的2.61倍,未成年人的出现率是成年人的8.67倍,冬季的出现率是夏季的1.94倍。结论 性别、季节、年龄是PET/CT显像中影响BAT摄取18F-FDG的重要因素。

  • 王晓彤, 林海雄, 徐帅, 卢颖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56-66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与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2月以前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对比硫辛酸治疗DPN的临床试验资料,采用Cochrane系统及Jadad评分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估,RevMan5.3软件对多项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硫辛酸显效率明显低于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RR=0.58,95% CI(0.47,0.71),P<0.00001],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WMD=-4.94,95% CI(-7.41,-2.46),P<0.0001]、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WMD=-5.08,95% CI(-7.68,-2.49),P=0.0001]、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WMD=-4.24,95% CI(-6.20,-2.29),P<0.0001]和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WMD=-3.66,95% CI(-5.02,-2.31),P<0.00001]也明显低于联合用药。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但纳入研究存在设计报道简单、主观指标少、随访时间短等问题。结论 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可提高显效率,增加正中或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由于目前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需谨慎考虑此结论,希望有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 赵新斌, 傅昱, 李劼, 孙萌, 赵鹤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65-66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胸闷、胸痛症状就诊,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为左前降支单发MB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MB厚度、长度,计算MCA收缩期狭窄率。同期选择CTCA 未见异常的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及吸烟史等临床资料,比较MB组与正常对照组上述临床资料及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A’<1例数的差异。MB 厚度、长度、MCA收缩期狭窄率与左心室前壁中段舒张早期及晚期峰值应变率(SRe,SRa)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受试者在年龄(t=0.97,P=0.65)、性别(χ2=0.10,P=0.75)、BMI(t=1.82,P=0.07)、心率(t=0.87,P=0.39)及吸烟史(χ2=0.43,P=0.5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室间隔(t=1.54,P=0.13),左心室后壁厚度(t=1.47,P=0.14),左心房内径(t=1.62,P=0.1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t=0.49,P=0.63)、收缩末内径(t=1.29,P=0.20)和左心室射血分数(t=0.56,P=0.57)方面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MB组E’/A’<1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1比0,χ2=38.22,P=0.00)。左心室前壁中段SRe(r=-0.97,P=0.00;r=-0.93,P=0.00)和SRa(r=-0.89,P=0.00;r=-0.90,P=0.00)与MB厚度和MCA收缩期狭窄率呈显著负相关;左心室前壁中段SRe(r=-0.09,P=0.76)和SRa(r=-0.13,P=0.66)与MB长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B与心脏收缩功能无相关性,但与心脏舒张功能明显相关。随着MB厚度增加,MCA收缩期狭窄程度加重,心脏舒张功能逐渐降低,而MB长度与心脏舒张功能相关性不显著。

  • 马璐璐, 虞雪融, 黄宇光, 翁习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70-67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单侧或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膝组(n=310)和双膝组(n=19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输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膝组的ASA分级(χ2=8.344,P=0.015)和NYHA分级(χ2=7.537,P=0.023)明显高于双膝组。双膝组术后伤口引流量明显高于单膝组(t=44.984,P=0.000),术后最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单膝组(t=0.006,P=0.000)。双膝组围手术期输血率为33.2%,明显高于单膝组的9.7%(χ2=42.896,P=0.000)。两组患者在术后输血次数(χ2=1.025,P=0.599)和总输血量(χ2=3.836,P=0.42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膝组和双膝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t=0.310,P=0.756)、ICU 住院率(χ2=0.317,P=0.895)及并发症发生率(χ2=0.047,P=0.475)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ASA分级低、心功能好的患者,可考虑行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而高龄、高ASA分级、心功能差、合并症多的患者,应考虑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 徐景竹, 梁智勇, 王兴华, 李小毅, 刘洪枫, 吴琼, 刘如玉, 杨筱, 朱沈玲, 赵瑞娜, 赖兴建, 张晓燕, 席雪华,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75-6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与复发/持续转移性颈部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及分区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2181例连续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418例PTC患者的622个转移性淋巴结为研究对象,将前期未接受任何治疗(手术或131I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原发组(352例527个转移性淋巴结),接受治疗(手术及/或131I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复发/持续组(66例95个转移性淋巴结)。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手术清扫的淋巴结通过区-区对应评价超声诊断的结果。结果 原发组和复发/持续组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最短径线分别为(6.7±3.6)和(6.6±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80,P=0.857)。原发组中央区转移比例为40.0%,明显高于复发/持续组的12.6%;侧方区转移比例为60.0%,明显低于复发/持续组的87.4%(χ2=26.288,P<0.001)。原发组与复发/持续组的侧方转移性淋巴结均在Ⅲ区发生率最高,在Ⅴ区发生率最低。复发/持续组出现强回声(63.1%比48.2%;χ2=7.207,P=0.007)和边缘型血流信号的比例(81.1%比59.4;χ2=16.147,P<0.001)明显高于原发组,其他声像图征象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原发组转移性淋巴结常发生于中央区淋巴结,而复发/持续组转移性淋巴结常发生于侧方区淋巴结。在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图中,皮质内钙化及边缘型血流信号更多见于复发/持续组。

  • 王红燕, 靳晓娜, 姜玉新, 朱朝晖, 徐颖, 朱庆莉, 戴晴, 李建初, 李方, 孙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82-68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DOT) 与PET-CT联合应用在乳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8例患者的40个病灶分别进行DOT和PET-CT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比分析DOT及PET-CT在乳腺癌超声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DOT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8.26%,特异性为76.47%,准确性为77.50%,阳性预测值为72.22%,阴性预测值为81.81%。PET-CT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2.35%,准确性为85.00%,阳性预测值为86.96%,阴性预测值为82.35%。联合应用DOT和PET-CT的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94.12%,准确性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95.23%,阴性预测值84.21%。结论 DOT 和PET-CT 检查均为有效的诊断方法,联合应用DOT 和PET-CT 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提高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李旭, 李敏娜, 崔旭蕾, 唐帅, 胡亚, 廖泉,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88-6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C4神经根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对微创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3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拟行微创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在C4神经根后给予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4 ml,胸锁乳突肌深层给予药液5~6 ml,阻滞颈浅丛,同时复合右美托咪定输注进行镇静,阻滞后进行温度及疼痛感觉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须改变麻醉方式,未出现局麻药入血,无椎管内注射。6例(17.1%)患者在阻滞后出现声音嘶哑,3例(8.6%)出现Horner综合征。阻滞后10 min中位温感数字评分法评分为1.2 [0,5]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5分。结论 超声引导下C4神经根加颈浅丛阻滞因阻滞目标更明确,可以较少的药量达到较好的阻滞效果,配合适度的术中镇静,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微创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麻醉。

  • 刘真真, 韦瑶, 王若蛟, 徐雯, 石志敏, 戴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93-69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剖宫产术后植入性前置胎盘病例妊娠至晚孕期的临床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住院、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子宫前壁下段、于晚孕期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临床及术前声像图特征,计算超声诊断率。根据手术及病理诊断将患者胎盘植入程度分为胎盘黏连组(n=5)、胎盘植入组(n=12)和胎盘穿透组(n=4),比较临床及超声特征在不同胎盘植入程度组间的分布差异,分析子宫前壁下段胎盘厚度与手术出血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21例患者中,超声提示前置胎盘20例(95.2%),胎盘植入9例(42.9%);声像图特征主要包括胎盘后“透明层”消失(15/18,83.3%),子宫肌层变薄(12/18,66.7%),异常胎盘内腔隙(12/19,63.2%),膀胱壁回声中断(2/18,11.1%),子宫-膀胱血流信号丰富(4/9,44.4%)。子宫肌层变薄(J-T=64.000,P=0.036)、异常胎盘内腔隙的出现率(J-T=74.500,P=0.032)和子宫前壁下段胎盘厚度(U=83.000,P=0.010)在不同胎盘植入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前壁下段胎盘厚度与手术出血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669,P=0.002)。手术出血量在不同胎盘植入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8.500,P=0.000)。结论 剖宫产术后植入性前置胎盘的临床和超声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定量测量子宫前壁下段胎盘厚度可能对临床预后有参考意义。

  • 综述
  • 王凡, 张正红, 肖开转, 王正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699-70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发生在妇女育龄时期的生殖性内分泌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主要临床特征为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哺乳动物各种生命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内分泌系统功能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也存在异常,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频率异常、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比率升高、肾上腺源与卵巢源的雄激素过分泌等。同时,胰岛素和瘦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功能紊乱也起一定作用。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HPA和HPO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中的作用。

  • 党永辉, 刘仲伟, 刘鹏, 王家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05-71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三联组氨酸核苷结合蛋白1(HINT1)是三联组氨酸(HIT)酶家族成员,作为核苷水解酶或转移酶起作用,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HINT1蛋白可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在转录和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研究已经明确HINT1是单倍剂量不足的肿瘤抑制因子;也有研究表明HINT1广泛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且部分功能与其基本的酶活性无关;新近研究表明这一蛋白与诸多外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药物成瘾、唐氏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疾病中起作用。本文针对HINT1蛋白在以上不同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综述,分析归纳了HINT1在上述每一种疾病中的研究发现,以期对今后该蛋白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马文培, 张璇, 吴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15-72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细胞外老年斑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AD患者和模型动物脑内小胶质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引起炎症反应,造成神经元损伤;抑制MG活性可减轻AD老年斑等病理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炎症主动参与AD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总结了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其在AD中的作用机制。

  • 惠玲, 王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21-72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CIB1)是一个含有EF-hand结构域的钙结合蛋白,可通过与不同信号分子的结合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存活、增殖、黏附、迁移、血管新生等多种肿瘤特征性生物学过程。CIB1还能通过调节肿瘤相关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脂酰肌醇3 激酶(PI-3K)/v-AKT小鼠胸腺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或通过Src-家族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PI-3K和ERK1/2介导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细胞迁移。研究显示,CIB1能通过抑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polo样激酶3活性抑制细胞增殖;通过结合并激活p21激活激酶1抑制细胞迁移。尤其是在部分乳腺癌中CIB1的非癌基因成瘾的特性,使得CIB1有可能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之一。此外,CIB1在心肌肥大、耳聋、男性不育等疾病发生过程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CIB1功能的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了CIB1近几年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 刘秀, 刘新农, 李天佳,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27-7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脂肪代谢性疾病的增多,有关脂肪细胞的体外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3T3-L1前脂肪细胞系是建立成熟脂肪细胞模型最为常用的细胞系之一,但经典的脂肪细胞诱导方案存在转化率低、转化不均匀等问题。近年来,诸多学者通过改变诱导剂作用时间、增加新的诱导药物等方法,即改良诱导法,进行脂肪细胞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从传统诱导法和改良诱导法两方面,总结了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 病例报告
  • 陈志晔, 刘梦琦, 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32-73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安雷, 张放, 朱华栋, 郭树彬, 于学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5): 735-73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7.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