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五味子木脂素对跑步机睡眠剥夺大鼠警觉性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睡眠剥夺组,五味子木脂素低、中、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进行跑步机睡眠剥夺,连续3 d。剥夺期间,各个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采用5~9孔测试仪测试各组大鼠的警觉性表现;另取SD雄性大鼠,睡眠剥夺方法造模和给药方法同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睡眠剥夺组、五味子木脂素组(67.2 mg/kg)和盐酸托莫西汀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食欲素A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PFC)c-Fos蛋白表达和食欲素受体 1、2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警觉性表现的选择准确性显著降低(P<0.001),遗漏反应、遗漏率和平均反应潜伏期均显著升高(P=0.002,P=0.003,P=0.020);与睡眠剥夺组相比,五味子木脂素中、高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可改善跑步机睡眠剥夺大鼠的警觉性指标,表现为选择准确性提高(P=0.001,P=0.006,P<0.001),遗漏反应(P=0.001,P=0.001,P<0.001)、遗漏率(P=0.001,P=0.002,P<0.001)和平均反应潜伏期(P=0.018,P=0.003,P=0.014)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血清中的食欲素 A含量、PFC脑区c-Fos均显著增加(P均<0.001),食欲素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37);与睡眠剥夺组相比,五味子木脂素组(67.2 mg/kg)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大鼠血清中的食欲素 A水平(P=0.005,P=0.029)、PFC脑区c-Fos(P=0.028,P=0.036)均显著降低,食欲素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43,P=0.013)。结论 五味子木脂素可能通过调节食欲素分泌和PFC的食欲素受体1表达发挥拮抗睡眠剥夺所致警觉性水平下降的作用。
目的 探讨紫檀芪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作用,并研究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在紫檀芪作用LoVo细胞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檀芪(5、10、20、40、60、80、100 μmol/L)处理LoVo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检测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rf2、磷酸化的Nrf2、血红素加氧酶-1及凋亡蛋白(Bcl2、Bax)的蛋白表达。此外,联合应用Nrf2特异性激动剂萝卜硫素后,重复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及Nrf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0、60、80、100 μmol/L紫檀芪均可显著降低细胞活性(P=0.014,P<0.001,P<0.001,P<0.001)。5、10、20 μmol/L紫檀芪对LoVo细胞活性无影响,但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P=0.008,P<0.001,P<0.001)和侵袭(P均<0.001)。TUNEL染色、JC-1、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染色结果显示40、60、80 μmol/L紫檀芪增加LoVo细胞凋亡(P=0.014,P<0.001,P<0.001),使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P=0.026,P<0.001,P<0.001)并增加细胞内活性氧聚积(P均<0.001)。40、60、80 μmol/L紫檀芪下调了LoVo细胞中磷酸化的Nrf2(P=0.030,P<0.001,P<0.001)、血红素加氧酶-1(P=0.015,P<0.001,P<0.001)、Bcl2(P=0.039,P<0.001,P<0.001)的蛋白表达;60、80 μmol/L紫檀芪降低了Nrf2的蛋白表达(P=0.001,P<0.001),增加了Bax的蛋白表达(P均<0.001)。应用萝卜硫素联合处理后,紫檀芪抑制细胞活性(P<0.001)、增加细胞凋亡(P<0.001)及下调Nrf2表达(P=0.022)的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紫檀芪是一种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化合物,其抗癌机制与抑制Nrf2通路有关。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看护人压力性喂养现状,探寻压力性喂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选取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6~11月龄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婴儿及其看护人社会人口学特征、压力性喂养水平、喂养环境以及看护人的负性情绪。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婴儿看护人压力性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358对婴儿及其看护人,看护人压力性喂养行为得分为11(8,14)分。婴儿胎次是看护人压力性喂养的保护因素(β25=-1.17,P<0.001;β50=-1.40,P=0.002;β75=-2.18,P<0.001),进食时是否玩玩具(β25=1.00,P<0.001;β50=1.20,P=0.003;β75=1.42,P<0.001)、是否看电视/手机(β25=0.50,P=0.048;β50=1.07,P=0.004)则是危险因素。在75分位数,看护人抑郁是压力性喂养的危险因素(β75=0.94,P=0.015)。看护人教育程度(β25=0.83,P=0.034;β50=0.87,P=0.021)、家庭收入(β75=1.09,P=0.012)与压力性喂养得分在不同分位数点也有显著关联。结论 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看护人压力性喂养方式有待改善。应基于婴儿及其家庭特征,开展针对改善喂养环境以及看护人心理健康状态相关的喂养行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地区婴儿看护人的科学喂养行为。
目的 了解四川省成都市中老年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的现状,并探讨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心城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并进一步进行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抑郁症状关系的趋势性检验以及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关系的亚组分析与相乘交互作用检验。结果 共纳入4376名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8%(638/4376),未达到指南推荐体力活动标准的占25.98%(1137/4376),体力活动水平处于低水平的占27.83%(1218/4376)。中老年人达到指南推荐体力活动标准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OR=0.713,95%CI=0.589~0.861,P<0.001);此外,相比于低水平体力活动的中老年人,中等水平体力活动(OR=0.714,95%CI=0.586~0.871,P=0.001)、高水平体力活动(OR=0.705,95%CI=0.548~0.906,P=0.006)与检出抑郁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进行趋势性检验显示,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存在抑郁症状之间的负相关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依次递增而增加(P趋势=0.001)。进行亚组分析与交互作用检验显示,是否达到指南推荐体力活动标准、不同的体力活动水平与各亚组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P交互均>0.05)。结论 四川省成都市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有待改善,达到指南推荐体力活动标准与抑郁症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抑郁症状间的负相关随体力活动水平的依次递增而增加。
目的 了解泸州市幼儿园教师参与幼儿性教育培训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提升幼儿教师性教育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泸州市24所幼儿园内所有教学教师进行《教师幼儿性教育知信行及相关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在461名教师中,有43.0%的教师参加过幼儿性教育相关讲座/课程/培训活动,99.1%的教师希望能够参加幼儿性教育相关讲座/课程/培训活动,82.6%的教师通过学校教育了解幼儿性知识,75.5%的教师表示希望通过专家培训了解幼儿性知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除私立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参与幼儿性教育培训的抑制因素外(OR=0.57,95%CI=0.37~0.87,P=0.008),幼儿教师月收入高(OR=3.52,95%CI=1.13~9.30,P=0.011)、了解幼儿性教育相关知识的途径多(OR=2.87,95%CI=1.76~4.70,P<0.001)、社会支持总分较好(OR=1.58,95%CI=1.04~2.38,P=0.030)均是幼儿教师参与幼儿性教育培训的促进因素。结论 教师参与幼儿性教育培训参与率较低而需求高,性教育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幼儿园性质、教师月平均收入、幼儿性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途径数目、社会支持情况是教师参与幼儿性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
目的 总结2003至2022年陕西省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的流行趋势和下降速率,掌握NTDs诊断时间及缺陷儿转归情况,预测2023至2025年陕西省NTDs发生率,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至2022年陕西省各级开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孕28周至出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收集资料,基于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分析2003至2022年NTDs发生率的分布趋势。结果 陕西省2003至2022年共监测围产儿1 106 483例,NTDs病例共848例,发生率为7.66/万,其中2005年发生率(48.02/万)最高,2022年发生率(0.57/万)最低。 NTDs以脊柱裂为主,占55.90%,其次为无脑儿(25.71%)和脑膨出(18.40%),三者发生率均在波动中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根据Joinpoint分析结果显示,2003至2014年NTDs发生率下降速度较慢,年度变化百分比为-4.04,2014至2022年NTDs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8.05。2003至2022年,陕西省NTDs产前诊断的平均比例为72.88%,出生结局以死胎(61.91%)为主,其次为活产(26.77%)、死产(8.73%)、出生7 d内死亡(2.59%)。经GM(1,1)模型预测,陕西省2023、2024和2025年NTDs率分别为0.49/万、0.41/万和0.35/万。 结论 2003至2022年陕西省NTDs发生率显著下降,尤其以2014年后下降速率加快。NTDs患儿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其次为活产。
目的 基于临床数据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25 638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11 315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频繁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运用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风险,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COPD患者中男性(P<0.001)、年龄(P<0.001)、居住城镇(P<0.001)、吸烟(P<0.001)、住院天数(P<0.001)、总费用(P<0.001)、抗菌药物费用(P<0.001)、糖尿病(P=0.003)、呼吸衰竭(P<0.001)、心脏病(P<0.001)、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C-反应蛋白(P<0.001)、总胆固醇(P<0.001)、B 型钠尿肽(P<0.001)均显著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城镇、吸烟史、糖尿病、心脏病、铜绿假单胞菌、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呼吸衰竭、白细胞升高、总胆固醇升高、B型钠尿肽升高是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92~0.905),敏感度为85.30%,特异度为79.80%。结论 吸烟、心脏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年龄、低体重指数、B型钠尿肽升高是COPD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风险进行预测,可为患者的治疗和相关危险因素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 分析ARHGAP8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的敏感性,为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精准依据。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获得差异基因ARHGAP8。选取68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的直肠癌组织及直肠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ARHGAP8的表达强度进行验证,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功能验证;选取44例行新辅助化疗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ARHGAP8的表达情况,分析ARHGAP8在新辅助化疗前后、不同疗效组之间的表达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ARHGAP8在癌组织及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RHGAP8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P=0.024)、淋巴结转移(P=0.007)、年龄(P=0.005)等临床特征相关。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RHGAP8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直肠组织(P<0.001);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RHGAP8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直肠组织(P=0.011);ARHGAP8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0)、病理分期(P=0.005)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Ki-67、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达程度无相关性。44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中TRG 0级13例、1级8例、2级8例、3级15例,其中65.91%(29/44)的患者新辅助化疗有效,新辅助化疗有效患者治疗后ARHGAP8的表达显著下降(P<0.001),ARHGAP8蛋白低表达患者的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ARHGAP8蛋白高表达者(53.33%)(P=0.033)。结论 ARHGAP8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ARHGAP8低表达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对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更为敏感,ARHGAP8可作为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同时可作为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目的 评估全凭静脉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心脏封堵手术患者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择期静脉麻醉下心脏封堵术的患者30例,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比较麻醉前后生物钟基因时钟节律调节分子(CLOCK)、脑肌类芳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BMAL1)、隐花色素生物钟(CRY)1、周期昼夜节律生物钟(PER)2 mRNA的表达水平,慕尼黑时间类型问卷(MCT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筛选术后1周睡眠时型和PSQI总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CLOCK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1.38±1.23比1.90±1.47;MD(95%CI):0.52(0.20~0.84),t=3.327,P=0.002];CRY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1.56±1.50 比1.13±0.98;MD(95%CI):-0.43(-0.81~-0.05),t=-2.319,P=0.028];PER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82±0.63比0.50±0.31;MD(95%CI):-0.33(-0.53~-0.12),t=-3.202,P=0.003]。术后1周睡眠时型明显提前[3:03±0:59比2:42±0:37,MD(95%CI):-21(-40~-1),t=-2.172,P=0.038],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67±64)min 比(37±21)min;MD(95%CI):-30.33(-55.28~-5.39),t=-2.487,P=0.019],睡眠时长明显延长[(436±83)min 比(499±83)min;MD(95%CI):62.80(26.93~98.67),t=3.581,P=0.001],睡眠效率明显增加[(87.59±10.35)% 比(92.98±4.27)%;MD(95%CI):5.39(1.21~9.58),t=2.636,P=0.013],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下降[1.13±0.78 比 0.80±0.71,MD(95%CI):-0.33(-0.62~-0.05),t=-2.408,P=0.023]。术后1周PSQI总分明显下降[6.60±3.17比4.03±2.58;MD(95%CI):-2.57(-3.87~-1.27),t=-4.039,P <0.001]。体重指数(BMI)(B=-227.460,SE=95.475,t=-2.382,P=0.025)、麻醉时长(B=-47.079,SE=18.506,t=-2.544,P=0.017)与PER2 mRNA表达量(B=2815.804,SE=1080.183,t=2.607,P=0.015)共同影响术后1周睡眠时型,麻醉用药量(B=0.067,SE=0.028,t=2.385,P=0.024)独立影响术后1周PSQI总分。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可通过提前睡眠时型发挥改善睡眠习惯的作用。BMI、麻醉时长、PER2 mRNA表达量共同影响术后1周睡眠时型。麻醉用药量是术后1周PSQI总分的独立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1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各临床亚型特点,以促进对PACNS的早期诊断、治疗,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脑活检确诊的PACN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病理等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7例脑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PACNS患者中,儿童1例、成人16例。瘤样PACNS 10例,脊髓受累PACNS 2例,血管造影阳性PACNS 3例,快速进展性PACNS 2例,出血性PACNS 1例,淀粉样蛋白β相关性PACNS 1例。11例合并继发性癫痫(64.7%),所有患者头部MRI异常,94.1% MRI增强有病灶周边或软脑膜不均匀强化,3例MRI血管成像显示大血管病变,2例脊髓受累。病理分型:淋巴细胞性血管炎7例(43.7%),坏死性血管炎5例(31.2%)。17例中1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6例维持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MRI有病灶部分消失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快速进展;1例死亡;3例1年内复发;3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遗留残疾;2例复发后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6个月~1年,临床稳定。结论 瘤样PACNS更易出现癫痫,男性多见,最常见病理类型为坏死性血管炎,通常对激素治疗效果好,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对于年轻的合并癫痫颅内肿瘤样病灶的患者,应注意排查PACNS的可能。脊髓受累PACNS病变多位于胸髓和颈髓,多提示预后不佳,肌电图多显示为前角或根受累的失神经电位,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建议怀疑脊髓受累患者,完善肌电图检查。快速进展性PACNS多合并幕下病变,如脑桥、延髓等,死亡率高。出血性PACNS少见,年轻患者且颅内出现多发出血病灶并强化者应注意鉴别。对于复发进展的患者,利妥昔单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10例颅外段弓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瘤5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合并同侧锁骨下动脉瘤1例。回顾性分析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手术策略、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420 min,中位手术时间180.0(121.5,307.5) min。术中出血30~400 mL,中位出血量90(50,125) mL。颈动脉阻断时间10~20 min,中位阻断时间15.0(11.5,16.3) min。椎动脉阻断时间20~30 min,中位阻断时间25.0(15.0,22.5) min。围手术期均无心脏意外、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10例患者获随访3~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5.3,17.0)个月。1例锁骨下动脉瘤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人工血管闭塞。1例颈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远端颈内动脉狭窄。结论 颅外段弓上动脉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需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
脊柱外科手术会产生中度至重度疼痛,而疼痛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201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可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治疗。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ESPB操作更简单、安全,且镇痛效果确切,尤其对于脊柱外科术后镇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ESP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和操作方法,归纳了其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临床应用的现状,并对其成为脊柱外科术后多模式镇痛部分进行了展望。
对于膜翅目毒素过敏人群,膜翅目昆虫蜇刺是其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我国现有的诊断工具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明确致敏昆虫,从而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蜜蜂为常见的膜翅目昆虫,分布地域广、数量多,且其毒素成分复杂,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已针对蜜蜂毒素主要变应原开展了相关重组变应原方案工作,这为变应原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变应原组分诊断技术的发展可实现准确检测蜂毒变应原,这将为蜜蜂蜂毒过敏患者提供一套全新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存在致死的可能性,HSOS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超声作为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已经在专家共识和相关诊断标准中被指定可用于HSOS的诊断,但尚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归纳总结了超声和超声新技术在HSOS研究中的声像图特征,通过分析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特征性声像图,可制订并完善相应影像学诊断标准,为早期诊断HSOS及鉴别诊断HSOS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警觉性是应对环境中发生微小变化的敏感能力,也是各种认知表现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职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身体和高警觉水平,以确保生产、工作场所及自身的安全。因此,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警觉性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药物治疗三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警觉性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警觉性的认识,为警觉性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及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AD病因复杂,且发生机制存在争议。钙信号变化可有效调控神经元生理活动,如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储存以及神经元凋亡等。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元钙稳态失衡是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本文从钙稳态与β-淀粉样蛋白的关系、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在tau蛋白磷酸化中的作用、AD中的钙信号通路、钙稳态与线粒体功能、自噬、神经炎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在AD中的作用和研究新进展。
库普弗细胞(KC)是肝脏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维持组织稳态和应对肝损伤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补体受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CRIg)是KC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其既能以补体结合的方式捕获流经肝脏血液中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调节肝脏内的免疫细胞介导肝脏免疫反应。近年来CRIg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在调节肝脏免疫中的关键地位,本文综述了CRIg的主要作用方式以及其在调节肝脏免疫中的新进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领域应用卓有成效,但其引发的特殊应答模式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降低了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影像学是评估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利用形态学和功能成像评价疗效,又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独特预测价值。本文探讨了各种影像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评估实体肿瘤ICI治疗领域的价值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特征为肠道黏膜的持续炎症和溃疡形成,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损伤。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其调控机制包括铁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和谷胱甘肽(GSH)耗竭。已有研究表明,铁死亡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损伤肠道上皮细胞方面。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UC中的作用,探讨了通过调节铁代谢、减少脂质过氧化和维护GSH水平来缓解UC症状的潜在治疗策略,为U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功能性昏迷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罕见。2021年12月9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分离/转换障碍青年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猝倒、小便失禁。完善实验室检查及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行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患者小睡间期无法唤醒,行刺激试验,对压眶、大声呼叫、拍打无反应,但头部导联均为α节律,下颌肌电示肌张力增高,提示为清醒期。行24 h睡眠监测,患者夜间睡眠充足,早晨唤醒容易。行日间无限制睡眠及唤醒试验,患者上午及下午各小睡1次,在导联提示N3期进入N2期睡眠时对患者进行唤醒试验,此时患者可对周围环境进行反应并正确回答问题。检测脑脊液食欲素水平>110 pg/mL,可排除发作性睡病,考虑为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功能性昏迷。给予口服药物症状改善不明显,建议停口服药并调整作息、情绪,半年后随访,患者诉自行调整生活方式后未再发作,至今3年多次随访均未再出现类似症状。合并有猝倒样发作的功能性昏迷易误诊,需与真性昏迷及发作性睡病相鉴别。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NDPH)是一种患者可以确定他们头痛开始的确切日期、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头痛,是罕见的最难治疗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并且可能对个体高度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NDP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充满困难。本文报道1例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难治性NDPH的个案。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在糖原的合成或分解途径中发生先天性酶缺乏而引起代谢障碍,导致糖原在脏器组织上累积。根据酶缺乏的种类,GSD分为十几个类型,其中GSD Ⅻ是一种超罕见的GSD分型。本文报道年龄相差5岁的兄弟两人以新生儿重度窒息、肌无力、心肌损害、贫血、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新生儿期发病的GSD Ⅻ纯合型病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患儿ALDOA基因存在核苷酸与氨基酸改变:c.619G>A,p.E207K,为纯合型,患儿父母的基因为杂合型。本文通过对GSD 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为出生后即出现重度窒息、肌无力、贫血及多脏器损害新生儿的病因探寻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