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杨华杰, 黄翔, 梁家斌, 贾至慧, 卫庆国, 王皓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93-20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50
    摘要 (2275) PDF全文 (319) HTML (21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常住老年人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的城乡差异,为科学规划和配置城乡养老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珠三角地区选取2个地级市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到中心就诊的1919名60岁及以上的城乡常住老年人进行有关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老年人641人(33.4%),农村老年人1278人(66.6%);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情况(χ2=43.379,P<0.001)、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的购买意愿(χ2=104.141,P<0.001)和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χ2=65.63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偏好家庭养老的比例(71.8%)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57.1%)(χ2=41.373,P<0.001);城市老年人明确表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62.2%)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44.0%)(χ2=57.007,P<0.001)。以家庭养老为参照,城市老年人中家庭月收入与支出有余和基本持平的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倾向均更低,城市男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需求的老年人更偏好社区居家养老;本地户籍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非独生子女、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农村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更低。结论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在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存在的城乡差异,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结合城乡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曾耀鑫, 宁晓红, 郑莹, 张志媛, 王奕又, 张雨, 康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10-21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53
    摘要 (1966) PDF全文 (224) HTML (187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科学、实用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访谈、专家小组会议,初步确定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18名从事安宁缓和医疗及医护联合门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1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第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最终构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形成人员构成、工作结构、效果评价共3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延续性,可为安宁缓和医护联合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

  • 运动医学论坛
    王翔一, 孙婧怡, 贺忱, 钱驿, 果森, 张霄瀚, 胥皞, 刘壮, 巩亚伟, 李磊, 刘铭泽,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797-80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9
    摘要 (1682) PDF全文 (250) HTML (117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2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本体感觉和运动表现的测试,评估ACL重建手术时机对运动表现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ACL重建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收集患者术后资料。最终纳入5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早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延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评估结果、本体感觉以及运动表现。结果 早期手术组ACL-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68.68±22.04)分 比 (55.82±24.87)分,P=0.045]。膝关节活动度,轴移试验阳性率以及Tegner、Marx、Lysholm、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手术组屈膝和伸膝受影响的比例有小于延迟手术组的趋势。运动表现(等速肌力测试、Y平衡测试、单腿跳测试)和本体感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行ACL重建术比延迟重建的患者有更好的心理、情绪及重返运动的信心,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行ACL重建手术的时机对患者术后短期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运动表现能力和本体感觉的恢复没有显著影响,建议早期重建ACL,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张珊, 张晓天, 岳鹏, 杨晶, 尹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17-2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64
    摘要 (1606) PDF全文 (166) HTML (153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深入了解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动机、模式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家三级医院的终末期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果 根据主题饱和原则,最终纳入11例患者和15位家属。访谈资料经整理和分析后归纳为6大主题:决策前提、决策模式、家庭支持、转出医院方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及社会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终末期患者转诊的家庭决策流程图。结论 深度剖析了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多方面因素,结果突显了内外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决策模式、家庭支持、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以及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和社会支持的综合影响,为改善终末期患者转诊流程和提升家庭决策的质量提供了深刻的理解,为未来改进医疗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 运动医学论坛
    张冰颖, 张霄瀚, 钱驿, 唐文博,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28-83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73
    摘要 (1313) PDF全文 (290) HTML (963)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综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的研究进展,梳理了4个主要阶段(RICE原则、PRICE原则、POLICE原则、PEACE&LOVE原则)的理念保留和更新。传统的加压抬高和休息保护仍有保留的价值,但随着康复理念的进步,早期主动康复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冷疗仍有益处,因此无须完全放弃。非甾体抗炎药在缓解软组织急性疼痛、肿胀和改善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及医务人员使用偏好高,故临床应用利大于弊。最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同时引导个体主动参与康复过程,可加速康复进程,改善治疗效果。

  • 运动医学论坛
    刘铭泽, 张霄瀚, 李磊, 孙婧怡, 钱驿, 贺忱, 果森, 胥皞, 巩亚伟, 刘壮, 王翔一,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05-8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0
    摘要 (1301) PDF全文 (271) HTML (89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对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53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2年。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患者双侧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进行评估,根据角速度为60°/s时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肢体对称指数(LSI)是否达到85%为分组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6例,B组(患者股四头肌或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7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结果 膝关节主观功能方面:A、B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88.76±9.93)分比(81.08±12.57)分,P=0.017]和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86.27±8.96)分比(80.22±11.31)分,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ysholm[95.0(79.8,100.00) 分比 86.00(66.00,100.00)分,P=0.238]、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66.08±22.25)分比 (61.12±23.53)分,P=0.434]、Marx[6.00(4.75,7.00)分比6.00(4.00,7.00)分,P=0.805]和Tegner[8.00(4.00,12.00)分比4.00(2.00,12.00)分,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表现方面:A、B两组患者单脚三级跳LSI(0.92±0.13 比0.81±0.18,P=0.016)和单脚交叉跳LSI(0.96±0.12 比0.84±0.22,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单脚跳LSI(0.90±0.18比 0.79±0.25,P=0.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差异[30°:8.83±4.66比10.73±4.63,P=0.143;45°:6.94±3.82 比7.66±3.93,P=0.504;60°:4.10(3.20,4.72)比 3.90(2.30,5.20),P=0.493]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Y平衡测试[前向LSI:0.98(0.84,1.02)比0.94(0.86,0.98),P=0.328;后外侧向LSI:1.00±0.08比0.97±0.07,P=0.249;后内侧向LSI:1.00(0.97,1.03)比0.96(0.93,1.03),P=0.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对称性良好的患者相比于对称性不佳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主要体现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单脚三级跳和单脚交叉跳4个方面。

  • 运动医学论坛
    张霄瀚, 钱驿, 贺忱, 高颀,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23-82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1
    摘要 (1264) PDF全文 (181) HTML (87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下使用3种不同股骨隧道位置行单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术后5年主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外科收治的165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隧道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位中心(LC)组、高位中心(HC)组和高位前内(HAM)组,对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及术后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60.2±1.52)个月(57~64个月) 。术后5年LC、HC、HAM组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分别为(80.80±10.82)、(77.36±14.36)、(85.33±7.42)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2,P=0.008)。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0.87±10.83)、(77.67±15.23)、(86.10±7.68)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0,P=0.022)。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分别为(70.39±17.26)、(73.58±16.81)、(83.73±11.10)分,HAM 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14,P=0.038)。结论 HAM点作为单束ACL股骨隧道重建位置,术后5年膝关节主观功能更好。因此,推荐HAM点做为ACL重建术的首选股骨隧道的定位点。

  • 综述
    卢潇, 马姣姣, 孙脉,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75-58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84
    摘要 (1224) PDF全文 (199) HTML (1201)   可视化   收藏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存在致死的可能性,HSOS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超声作为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已经在专家共识和相关诊断标准中被指定可用于HSOS的诊断,但尚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归纳总结了超声和超声新技术在HSOS研究中的声像图特征,通过分析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特征性声像图,可制订并完善相应影像学诊断标准,为早期诊断HSOS及鉴别诊断HSOS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 运动医学论坛
    孙婧怡, 高奉, 钱驿, 赵盈绮, 贺忱, 果森,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14-82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41
    摘要 (1169) PDF全文 (191) HTML (78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次随访中术侧膝关节轴移试验(PST)结果进行分组。最终纳入66例参与随访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32例表现为PST阴性,组成稳定组;34例表现为PST阳性,组成不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观功能评分以及重返运动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运动表现方面,单脚跳(P=0.028)、三连跳(P=0.024)和交叉跳(P=0.044)肢体对称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稳定组的前交叉韧带伤后重返运动心理评分[(70.44±22.82)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53.44±21.74)分](P=0.003)。稳定组健侧与患侧的KT-2000测试差值[(0.53±1.02)mm)]显著小于不稳定组[(2.06±2.31) mm](P=0.001)。而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估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Tegner和Marx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43.8%,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14.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6.3%;而不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35.3%,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8.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9%。两组60°/s等速肌力、患侧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Y平衡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LR术后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会造成较差的单脚跳、三连跳及交叉跳的运动表现,更低的心理准备和更多的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在ACLR中短期随访中,无论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如何,重返运动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人未达到安全重返运动标准。

  • 综述
    朱文昊, 孙中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42-24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74
    摘要 (1086) PDF全文 (321) HTML (949)   可视化   收藏

    过程方法是神经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分析方法,是对列表词语学习测验过程、传统分析方法等的量化,可全面地反映受试者记忆轮廓,广泛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记忆精准评估,其常见指标如学习斜率、语义串联、序列位置效应、区分力和反应偏差是记忆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过程方法常见指标在AD和MCI患者记忆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过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 论著
    于敏, 潘小民, 杨瑾, 刘飞, 周哲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04-2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436
    摘要 (886) PDF全文 (209) HTML (80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西安市各级开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孕28周~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2003至2015年共监测围产儿1 236 937例,其中出生缺陷儿10 61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59‰。2003至2015年西安市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共收集出生体重<2 500 g出生缺陷患儿3 306例,出生孕周≥28周且<37周的出生缺陷患儿3 473例,出生孕周≥42周的出生缺陷患儿共224例。2003至2015年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χ2=37 097.79,P<0.001)。2003至2015年早产儿(<37周)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24 998.24,P<0.001),过期产儿出生缺陷率(≥42周)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196.40,P<0.001)。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常见缺陷类型前5位依次是先天性脑积水、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畸形、唇裂合并腭裂。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68.60%),而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4.72%),低体重儿出生缺陷与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59,P<0.001)。 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77.38%),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83.93%),而早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7.79%)。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25.08,P<0.001),早产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39,P<0.001),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8,P=0.001)。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低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早产儿与过期产儿、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综述
    沈小燕, 濮正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60-26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02
    摘要 (885) PDF全文 (285) HTML (816)   可视化   收藏
    CSCD(1)

    轻度认知障碍(MCI)易进展为痴呆,目前尚无理想的干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冥想具有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潜力,且其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已被推荐用于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康复领域。本文从冥想的概念背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角度综述其在MCI治疗方面的运用与前景,以期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论著
    李墨琳, 朱亚琼, 丁雨菲, 易丹, 葛乃侨, 陈思明, 王月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07-31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90
    摘要 (744) PDF全文 (440) HTML (54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富血小板血浆源性外泌体(PRP-Exos)对肌腱干/祖细胞(TSP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沉淀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PRP-Exos,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鉴定其形态、浓度及粒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提取并培养大鼠TSPC,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SPC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情况。CCK-8法及EdU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增殖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迁移情况的影响。结果 提取的PRP-Exos呈典型茶托状结构,浓度为4.9×1011个/mL,平均粒径为(132.2±56.8)nm,PRP-Exos表面表达CD9、CD63及CD41。提取的TSPC表达CD44蛋白。PRP-Exos可被TSPC摄取,共培养48 h时,浓度为50、100 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增殖(P均<0.001),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共培养24 h后,浓度为50 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迁移(P<0.001)。结论 体外培养条件下,PRP-Exos对大鼠TSPC的增殖及迁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综述
    刘晋阳, 陈峥宏, 马牧溪, 林永帅, 谭伟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14-4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8
    摘要 (692) PDF全文 (449) HTML (603)   可视化   收藏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和黏液中,与胃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等相关淋巴瘤有关。研究表明Hp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胃外疾病,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有关,因此Hp可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因子或发生交叉免疫反应,间接或直接地参与胃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Hp还可进入念珠菌内,持续释放毒素,且发挥躲避免疫系统识别和药物杀菌作用。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研究报道,旨在引起临床工作者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重视,积极地掌握Hp的感染相关学科知识,从而科学制订避免Hp加重或诱发其他疾病的对策。

  • 综述
    许晓慧, 刘一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32-24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56
    摘要 (632) PDF全文 (571) HTML (530)   可视化   收藏

    生物体的DNA常遭受着来自体外和体内各种因素的攻击,其中DNA双链断裂(DSB)是严重的一种DNA损伤方式。为了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生物体自身存在应对DNA损伤的修复机制。同源重组修复是精确的修复DSB的方式,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是参与同源重组修复的关键蛋白,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保守性。从前关于MRN复合物的功能研究主要来源于酿酒酵母和线虫等低等生物,近些年来对哺乳动物MRN复合物的研究提示MRN复合物在高等动物DNA损伤修复中存在功能。本文综述了MRN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及其在DNA损伤同源重组修复中的功能,同时也介绍了MRN复合物异常所带来的人类疾病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类似病症、奈梅亨断裂综合征和奈梅亨断裂综合征类似病症,并对这 3类DNA损伤修复缺陷疾病的临床表型和相关小鼠模型研究进行了总结。

  • 综述
    李旭, 张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09-4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4
    摘要 (524) PDF全文 (419) HTML (445)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多数呈惰性,淋巴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决定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是多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将从淋巴管分子标志物及在新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淋巴管新生机制及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淋巴管引流示踪前哨淋巴结及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尤其对常规超声、经静脉超声造影、经淋巴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描述。

  • 论著
    武乐, 闵开元, 柳江枫, 梁万丰, 杨晔宏, 胡刚, 杨俊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47-15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17
    摘要 (513) PDF全文 (371) HTML (35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类别型特征提升(CatBoost)4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转录组表达数据,筛选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公共数据库下载浸润性乳腺癌的表达数据,采用DESeq2程序包、t检验及Cox单因素分析,对人类浸润性乳腺癌样本中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筛选。基于RF、XGBoost、LightGBM、CatBoost等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与比较,挖掘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标志物,并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乳腺癌表达数据作为外部测试进行验证。结果 共获得151个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由C3orf80、UGP2和SPC25 3个基因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效果较好。结论 筛选出3个(UGP2、C3orf80、SPC25)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诊断和治疗浸润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方向。

  • 综述
    陈琴, 彭栎帆, 徐瑞, 娄龙, 彭子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619-6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18
    摘要 (490) PDF全文 (683) HTML (440)   可视化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特征为肠道黏膜的持续炎症和溃疡形成,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损伤。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其调控机制包括铁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和谷胱甘肽(GSH)耗竭。已有研究表明,铁死亡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损伤肠道上皮细胞方面。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UC中的作用,探讨了通过调节铁代谢、减少脂质过氧化和维护GSH水平来缓解UC症状的潜在治疗策略,为U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 论著
    李旭, 林宇, 成一鸣, 赵晓宇, 苟涛华, 张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70-3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94
    摘要 (476) PDF全文 (187) HTML (43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轮辐状血流表现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血流呈轮辐状表现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结节灰阶超声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ACR TI-RADS)和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C-TIRADS)及联合特异指标对甲状腺轮辐状血流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64例,其中恶性结节47例,良性结节17例。除一般超声特征外,中央瘢痕多见于恶性结节(χ2=5.968,P=0.015),而中央区粗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χ2=10.899,P=0.001)。联合中央瘢痕和中央区粗钙化,ACR-TIRADS和C-TIRADS诊断甲状腺轮辐状血流结节的效能均明显提高(P均<0.001)。结论 甲状腺结节超声呈轮辐状血流表现时应警惕恶性的可能,联合中央瘢痕及中央区粗钙化可提高超声诊断准确性。

  • 综述
    齐璐瑶, 邢基祥, 欧阳冰清, 李芸峰, 雷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20-7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49
    摘要 (473) PDF全文 (1058) HTML (412)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发病机制复杂,可触发连锁的免疫反应,且暂无特效药物。其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等西医支持治疗,但随着免疫连锁反应的出现,患者对继发感染的易感性显著增加,极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预后较差。国际共识提出,在脓毒症确诊后的48 h内启动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动态监测可有效减缓脓毒症进程。大量研究指出,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与细胞因子的激活比例,在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线粒体自噬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炎症信号传导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在炎症风暴期,促进线粒体自噬可减轻脓毒症难以控制的感染和过度炎症;另一方面,在免疫抑制期,抑制线粒体自噬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清除细菌并提高患者存活率。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其“治未病”的思想传承与现行脓毒症专家共识中“预防与阻断”的理念不谋而合。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复方及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手段,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的治法入手,双向调节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帕金森-E3泛素连接酶、轻链3、p62等的水平,动态调节巨噬细胞M1与M2的比例,达到预防、阻断甚至逆转脓毒症病情进展的效果,为脓毒症治疗提供一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新思路。

  • 论著
    贾晓艳, 刘离香, 王东伟, 马西文, 刘永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54-16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26
    摘要 (441) PDF全文 (225) HTML (33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H2FPEF 和HFA-PEFF评分对我国单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HFpEF合并心房颤动(AF)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09至2020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收治的HFpEF患者835例,根据是否合并AF分为HFpEF合并AF组(n=267)和单纯HFpEF组(n=568);采用HFA-PEFF和H2FPEF评分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评估两种评分系统诊断的一致性。选取同期136名年龄、性别分别与观察组频数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HFpEF合并AF 和单纯HFpEF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H2FPEF 和HFA-PEFF两种评分识别 HFpEF合并AF 和单纯HFpEF 的能力。结果 HFpEF合并AF组和单纯HFpEF组HFA-PEF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但HFpEF合并AF组平均H2FPEF评分和评分≥6分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HFpEF组(P均<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HFA-PEFF和H2FPEF评分诊断全部HFpEF患者的效能均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和0.922,最佳临界值均为4。HFA-PEFF评分诊断单纯HFpEF和HFpEF合并AF 的效能接近,AUC分别为0.899和0.911。H2FPEF 评分诊断HFpEF合并AF的效能较高,AUC约为1.000,而诊断单纯HFpEF的价值相对较低,AUC为0.885。结论 HFA-PEFF评分在单纯HFpEF和HFpEF合并AF中均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但H2FPEF评分可能低估了我国患者的单纯HFpEF,H2FPEF评分在我国单纯HFpEF患者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综述
    杨森林, 向杨, 杨毅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84-3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69
    摘要 (435) PDF全文 (903) HTML (386)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择性低等问题,疗效也不理想,所以目前中晚期HCC治疗仍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纳米粒(NP)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输送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治疗剂的潜在载体。纳米递送系统以NP为载体,通过功能化修饰,从时间、空间及剂量上调控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在HCC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纳米递送系统,包括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外泌体等在HCC治疗中的现状和优势,总结了基于NP的纳米载体治疗HCC的机制,为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 论著
    付玉芬, 牟婷, 何翔, 吴德洪, 李国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19-52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81
    摘要 (416) PDF全文 (549) HTML (39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临床数据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25 638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11 315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频繁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运用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风险,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COPD患者中男性(P<0.001)、年龄(P<0.001)、居住城镇(P<0.001)、吸烟(P<0.001)、住院天数(P<0.001)、总费用(P<0.001)、抗菌药物费用(P<0.001)、糖尿病(P=0.003)、呼吸衰竭(P<0.001)、心脏病(P<0.001)、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C-反应蛋白(P<0.001)、总胆固醇(P<0.001)、B 型钠尿肽(P<0.001)均显著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城镇、吸烟史、糖尿病、心脏病、铜绿假单胞菌、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呼吸衰竭、白细胞升高、总胆固醇升高、B型钠尿肽升高是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92~0.905),敏感度为85.30%,特异度为79.80%。结论 吸烟、心脏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年龄、低体重指数、B型钠尿肽升高是COPD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风险进行预测,可为患者的治疗和相关危险因素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 论著
    郭艳平, 杨青, 王诗睿, 李思敏, 于博阳, 杨筱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29-33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34
    摘要 (409) PDF全文 (384) HTML (34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对宫颈高级别病变二次分流的价值。方法 采集122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同时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 HPV联合TCT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CIN2+)检出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23.75%。结合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二次分流后,对CIN2+检出灵敏度为83.33%,与HPV联合TCT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特异度为77.50%,明显高于HPV联合TCT检测(P<0.001)。CIN2+组SOX1/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1组(P<0.001)。SOX1、PAX1基因甲基化对CIN2+诊断的截断值分别为-11.81、-11.98。结论 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二次分流后,CIN2+检出的效能和准确性明显提升。

  • 综述
    李圣洁, 郭琪, 陈小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47-25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88
    摘要 (403) PDF全文 (420) HTML (288)   可视化   收藏

    肌少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肌少症,但不同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对肌少症有不同的影响。本文综述不同运动处方对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作用和影响,可帮助医护人员在临床中为血液透析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引导患者积极进行运动锻炼,为预防和治疗肌少症提供有效策略。

  • 病例报告
    赵阳, 温文娟, 张学东, 安风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301-30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59
    摘要 (396) PDF全文 (149) HTML (272)   可视化   收藏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乳腺肿瘤,其发病率少于原发性乳腺癌的1%。由于其发病率低,且组织形态学多样,因此,为该类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临床处理带来挑战。本文报道1例导管内乳头状生长模式的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同时回顾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

  • 综述
    孟阳, 马毓阳, 陈明聪, 张阳, 赵明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35-44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44
    摘要 (393) PDF全文 (423) HTML (344)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质谱技术、组学技术、抗体技术等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后修饰(PTM)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潜力日益凸显。PTM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修饰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疾病的新视角,其中琥珀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修饰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目前,针对琥珀酰化修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种名为沉默信息调节蛋白5的去琥珀酰化酶上,这种酶在修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已经对其在心血管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将归纳整理琥珀酰化修饰的影响因素、调控作用以及与其他PTM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以期深入认识这种修饰的重要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 综述
    齐爽, 袁媛, 杨雯, 苏敬阳, 郝丽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92-60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89
    摘要 (385) PDF全文 (719) HTML (326)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及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AD病因复杂,且发生机制存在争议。钙信号变化可有效调控神经元生理活动,如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储存以及神经元凋亡等。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元钙稳态失衡是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本文从钙稳态与β-淀粉样蛋白的关系、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在tau蛋白磷酸化中的作用、AD中的钙信号通路、钙稳态与线粒体功能、自噬、神经炎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在AD中的作用和研究新进展。

  • 综述
    高媛, 周敏, 许玄, 付亚红, 田佩珊, 秦满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69-77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69
    摘要 (344) PDF全文 (346) HTML (309)   可视化   收藏

    2型糖尿病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难题。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个性化健康理念的普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发展迅速。可穿戴设备分为医疗可穿戴设备、健身可穿戴设备两种类型,其已参与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血糖调节与健康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本文归纳总结了近8年可穿戴设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实现2型糖尿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借鉴。

  • 综述
    李志恒, 傅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93-4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1
    摘要 (341) PDF全文 (355) HTML (288)   可视化   收藏
    CSCD(1)

    冠心病(CHD)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心脏康复(CR)是专门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在术后尽快提升身体机能水平,更快回归社会,其中运动疗法是CR的主要内容。积极进行CR不仅可以降低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本文总结了身体活动水平对CHD患者的影响、目前运动疗法在CR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和CR中不同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以期为运动疗法更好地应用于CHD患者提供参考。

  • 论著
    刘慧箬, 杨泽禹, 陆大洲, 徐峰, 陈玉国, 李传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76-18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72
    摘要 (340) PDF全文 (261) HTML (23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强化胰岛素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对Cochra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0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以确定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和普通胰岛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每项研究的数据和特征,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包含726例患者,其中强化胰岛素治疗组372例、普通胰岛素治疗组354例。对各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3,95%CI=0.44~0.64,P<0.001)、全因死亡率(RR=0.51,95%CI=0.33~0.78,P=0.002)、治疗7 d超敏C反应蛋白(WMD=-2.00,95%CI=-2.17~-1.83,P<0.001)均显著低于普通胰岛素治疗组,治疗30 d左心室射血分数(WMD=3.94,95%CI=2.45~5.43,P<0.001)、低血糖事件发生率(RR=2.96,95%CI=1.12~7.83,P=0.030)均显著高于普通胰岛素治疗组,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14~1.13,P=0.080)。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但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 综述
    赵婉玉, 唐吉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54-25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93
    摘要 (334) PDF全文 (305) HTML (236)   可视化   收藏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体液、血液及尿液中,负责其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调节,多巴胺系统参与了动物和人类发作性睡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但当实际检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水平时,却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已有研究证实发作性睡病产生的机制与促食欲素不可逆丢失有关,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使下丘脑促食欲素神经元被破坏,促食欲素分泌减少,因此患者觉醒水平降低。本文通过分析1982年至2023年收集的40余篇文献来阐述多巴胺与发作性睡病临床表征学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研究多巴胺水平与发作性睡病临床表征学的关系及寻找2型发作性睡病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一定参考。

  • 论著
    韩磊, 武雪亮, 郭飞, 郗宇宁, 常晓燕, 张春泽, 张剑锋, 马鹏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61-16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00
    摘要 (327) PDF全文 (322) HTML (2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例,共消融57个肿瘤;54个肿瘤在第1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0.740)、吻合口漏(P=1.000 )、吻合口狭窄(P=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 病例报告
    张莉, 何娇, 皮成慧, 张明洁, 董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630-63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42
    摘要 (327) PDF全文 (320) HTML (288)   可视化   收藏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NDPH)是一种患者可以确定他们头痛开始的确切日期、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头痛,是罕见的最难治疗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并且可能对个体高度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NDP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充满困难。本文报道1例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难治性NDPH的个案。

  • 论著
    罗含欢, 刘斌云, 霍真, 边巴扎西, 王倩, 多布啦, 尼玛卓玛, 达珍, 王寒, 郭平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184-1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52
    摘要 (325) PDF全文 (625) HTML (2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SWI/SNF 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 亚科成员4 (SMARCA4)/Brahma相关基因1、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P5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BRA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改变情况,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病例64例,全部病例均进行SMARCA4、BRAF、P53、PD-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NTRK1、NTRK2、NTRK3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PCR检测。结果 64例结直肠癌病例男女比例1.21∶1,平均年龄(56.59±13.27)岁;46例(71.88%)位于结肠,18例(28.12%)位于直肠;60例(93.75%)为腺癌,4例(6.25%)为其他类型;11例(17.19%)为T1或T2期,53例(82.81%)为T3或T4期;24例(37.50%)出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方面,64例中1例(1.56%)SMARCA4部分肿瘤细胞表达减弱或缺失,4例(6.25%)BRAF肿瘤细胞阳性表达,35例(54.69%)P53为突变型表达;45例(70.31%)PD-1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阳性比例分数<10%,19例(29.69%)≥10%;52例(81.25%)PD-L1联合阳性分数<10,12例(18.75%)≥10。64例NTRK1、NTRK2、NTRK3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例(6.25%)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1例SMARCA4表达缺失病例未检测到SMARCA4基因改变。PD-L1的表达与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和PD-1的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χ2=10.223,P=0.001;χ2=11.979,P=0.001)。结论 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较少出现SMARCA4表达减弱或缺失及NTRK融合基因改变,少数病例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Pan-TRK和BRAF免疫组织化学可作为NTRK融合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的初筛方法。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中更容易出现PD-L1蛋白高表达,这部分患者有望获益于免疫治疗。P53突变与PD-L1表达无相关性,PD-1的高表达和PD-L1的高表达呈正相关。

  • 综述
    徐春柳, 刘悦文, 郭琪, 于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67-27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22
    摘要 (325) PDF全文 (572) HTML (28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肥胖和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肌少性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正成为全球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肌少性肥胖不仅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且在不同癌症类型中还与较差的临床结局有关,如手术并发症、死亡风险增加,甚至也可能对化疗产生影响,因此,肌少性肥胖逐渐成为癌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然而关于肌少性肥胖与癌症的关系,国内相关研究有限。本文旨在对肌少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肌少性肥胖与癌症的临床相关性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综述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02-40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3
    摘要 (324) PDF全文 (279) HTML (245)   可视化   收藏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熊斌, 刘银洲, 张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671-67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31
    摘要 (318) PDF全文 (564) HTML (29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脓毒性心肌病(SC)的危险因素,构建与评价SC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是否患有SC,分为SC组和非SC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度。结果 共纳入2628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训练集1865例,验证集763例。训练集和验证集SC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98%比62.25%,P=0.120)。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5)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长(P=0.016),其余临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有冠心病(P=0.028)、心力衰竭(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0.001)、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0.036)、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P<0.001)、尿素氮升高(P=0.042)是SC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759(95% CI=0.732~0.785),验证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765(95% CI=0.723~0.807);两个数据集拟合度较好(训练集P=0.075,验证集P=0.067);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度。结论 基于基础疾病及临床生化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SC的发生风险。

  • 综述
    高吴陆怡, 杨玉, 张鹏霞, 商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87-2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09
    摘要 (296) PDF全文 (168) HTML (178)   可视化   收藏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重要环节。内体分选转运复合体是与膜剪切过程密切相关的多蛋白复合体,其功能涉及内体成熟、病毒出芽、自噬等过程,其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内体分选转运复合体在细胞有丝分裂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内体分选转运复合体调控有丝分裂作用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 论著
    李晶, 张荣强, 张灵芝, 戚燕, 郝洁, 何傲月, 赵旭, 李秀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16-32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34
    摘要 (294) PDF全文 (244) HTML (26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硒蛋白基因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获取数据集GSE177477,样本由有症状组(n=11)、无症状组(n=18)和健康对照组(n=18)构成。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筛选出与COVID-19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建立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硒蛋白基因对COVID-19患者是否出现症状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GPX1、GPX4、GPX6、DIO2、TXNRD1、SELENOF、SELENOK、SELENOS、SELENOT、SELENOW基因表达均升高,TXNRD2、SELENON基因表达均下降(P均<0.05);无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GPX2、SELENOI、SELENOO、SELENOS、SELENOT、SELENOW基因表达均升高,SELP基因表达下降(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PX1(OR=0.067,95%CI=0.005~0.904,P=0.042)、SELENON(OR=56.663,95%CI=3.114~856.999,P=0.006)基因的异常高表达是有症状COVID-19患者的影响因素,SELP基因的异常高表达是无症状COVID-19患者的危险因素(OR=15.000,95%CI=2.537~88.701,P=0.003)。结论 硒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参与调控COVID-19疾病的发生发展,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