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别添加或不添加10、50、100 ng/mL细胞因子IL-1β、IL-6、IFN-γ、G-CSF或GM-CSF体外培养20 h,添加或不添加1、10、50 ng/mL细胞因子TNF-α体外培养12 h;荧光显微成像结合镜下计数,计算膜联蛋白Ⅴ(AV)/碘化丙啶(PI)染色中性粒细胞各种死亡类型细胞比例和数量,细胞形态结合AV/PI染色分辨焦亡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合计数微珠,精确检测Ly6g标记AV/PI染色的中性粒细胞中不同死亡方式细胞比例和数量;蛋白印迹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Gasdermin E(GSDME)剪切激活水平。结果 IL-1β、IL-6对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比例和数量无影响;TNF-ɑ诱导中性粒细胞焦亡,1、10、50 ng/mL处理12 h后的焦亡比例分别达(14.79±0.45)%、(19.99±3.02)%、(20.66±1.99)%,相较于未处理焦亡比例(10.22±1.12)%均明显提高(P=0.024,P<0.001,P<0.001);焦亡中性粒细胞比例经10、50、100 ng/mL IFN-γ处理20 h由(17.43±1.88)%降至12.00%(P均<0.001);10、50、100 ng/mL G-CSF均将焦亡细胞比例降至6.00%左右,且极大程度抑制caspase-3和GSDME剪切;经10、50、100 ng/mL GM-CSF处理20 h,焦亡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降至总数的(7.52±0.53)%、(5.27±2.30)%、(0.64±1.11)%。结论 IL-1β、IL-6对GSDME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无影响, TNF-ɑ诱导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IFN-γ、G-CSF和GM-CSF抑制中性粒细胞自发焦亡。
目的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 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术后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的变化,CCI大鼠的脊髓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为进一步验证FMRP功能缺失时CCI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测定脊髓FMRP敲减后CCI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验证FMRP功能亢进时,测定正常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结果 与基线CCI组及造模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CCI组50%MWT、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FMRP(P=0.027,P=0.022)和β-连环蛋白(P<0.001,P=0.001)表达均显著升高。脊髓中的FMRP未观察到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但显示出与神经元细胞的共定位。与基线相比,造模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15)和TWL(P=0.001)均显著下降;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20)和TWL(P=0.009)均显著回升;且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的50%MWT(P均<0.001)和TWL(P=0.005,P=0.006)均显著升高。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脊髓背角的FMRP(P=0.012,P=0.007)和β-连环蛋白(P均<0.00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基线FMRP过表达组及注射腺相关病毒(AAV)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注射AAV后FMRP过表达组的50%MWT和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注射AAV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FMRP过表达组的脊髓FMRP(P均<0.001)和β-连环蛋白(P=0.006,P=0.00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参与CCI诱导的NP机制,脊髓FMRP可能是NP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在1年后血浆代谢的恢复情况。方法 从武汉社区招募174名受试者,包括80名健康对照者和康复1年后的COVID-19患者。根据患者先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将COVID-19患者分为无症状康复患者(80例)和轻症康复患者(14例)。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特征。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无症状康复患者和轻症康复患者的血浆代谢物仍然存在异常。在轻症康复患者和无症状康复患者的差异代谢物中,有些代谢物仅在轻症康复患者中呈下降趋势,如磷脂酰乙醇胺[20∶3(5Z,8Z,11Z)/P-18∶0]、鞘磷脂(d18∶1/24∶0)、脂固醇酯(15∶0)。轻症康复患者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结论 即使在康复1年后,轻症COVID-19个体仍然表现出代谢异常,COVID-19轻症个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目的 探讨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至8月在江西省婺源县筛查出自然绝经的4 595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于2022年6至8月完成了死亡信息随访调查。根据基线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进行组间基本特征比较,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死亡的累积风险。釆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认知功能对死亡的影响,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对MMSE评分与死亡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共4 595例研究对象完成随访纳入研究,基线年龄为(65.1±8.4)岁,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组1 859例(40.5%)。研究对象平均随访(3.9±0.4)年,随访期间共收集到死亡病例199例,其中心血管病死亡102例。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和6.9%,累积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1.0%和4.0%。Kaplan-Meier曲线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全因死亡累积风险(χ2=47.287,P<0.001)和心血管病死亡累积风险(χ2=45.169,P<0.001)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1.75,95%CI=1.28~2.39,P<0.001)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HR=2.56,95%CI=1.61~4.09,P<0.001)均显著增高。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曲线关系拟合结果显示,MMSE评分与全因死亡风险(P总体<0.001,P非线性=0.519)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P总体<0.001,P非线性=0.195)均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并干预。
目的 评估预先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的6 min步行试验对急进超高海拔后急性高山病(AMS)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基线资料后,受试者进入高海拔(海拔2 900 m)地区完成6 min步行试验。随后,快速进入超高海拔(海拔5 000 m)地区,并使用Lake Louise评分评估AMS。结果 AMS组攀升前的高海拔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低于非AMS组[480.00(450.00,521.75)m比546.00(516.50,568.50)m,P=0.006],攀升前高海拔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攀升前的高海拔6MWD与超高海拔Lake Loui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12)。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高海拔6MWD与超高海拔AMS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71,95%CI=0.947~0.996,P=0.022),且预测效能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46,P=0.006)。结论 攀升前的高海拔6MWD可简单有效地评估进一步急进超高海拔的AMS风险。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构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相结合创建整合模型,探究整合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纳入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后续接受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基于CCTA图像,首先针对心肌信息进行分析:勾画左心室心肌并将其依照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分为3大灌注区域进行分析,提取心肌中所有组学特征。通过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特征排序方法实现特征优选,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算法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其次针对冠状动脉信息,计算冠状动脉血管CT-FFR值。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FFR测量作为血流梗阻性冠心病诊断的参考标准,以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_ROC)及敏感性、特异性等参数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70例患者[男42例、女28例,年龄(61±10)岁]入组成功并完成CCTA检查,其中175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有创冠状动脉造影/FFR检查治疗,其血管对应心肌供血区均成功完成研究分析。共提取心肌组学特征1 656个,优选出其中14个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心肌组学模型诊断敏感性为77.1%,特异性为73.7%,AUC_ROC值为0.797(95%CI=0.732~0.861);CT-FFR诊断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88.8%,AUC_ROC值为0.892(95%CI=0.841~0.943);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模型的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8.4%,AUC_ROC值为0.928(95%CI=0.890~0.965)。整合模型诊断效能优于单独心肌组学模型及单独CT-FFR(P=0.040)。结论 基于CCTA的心肌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增益价值,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冠心病诊断效能。
目的 探讨中年女性乳腺癌病灶超声特征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827例,收集患者超声及免疫组织化学信息,随机分为训练集(579例)和验证集(248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年女性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应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价值。结果 乳腺癌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钙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表达是预测中年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07~0.787)、0.714(0.647~0.780)。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效能良好。结论 乳腺癌原发灶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中年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