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2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本体感觉和运动表现的测试,评估ACL重建手术时机对运动表现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ACL重建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收集患者术后资料。最终纳入5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早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延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评估结果、本体感觉以及运动表现。结果 早期手术组ACL-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68.68±22.04)分 比 (55.82±24.87)分,P=0.045]。膝关节活动度,轴移试验阳性率以及Tegner、Marx、Lysholm、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手术组屈膝和伸膝受影响的比例有小于延迟手术组的趋势。运动表现(等速肌力测试、Y平衡测试、单腿跳测试)和本体感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行ACL重建术比延迟重建的患者有更好的心理、情绪及重返运动的信心,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行ACL重建手术的时机对患者术后短期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运动表现能力和本体感觉的恢复没有显著影响,建议早期重建ACL,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对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53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2年。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患者双侧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进行评估,根据角速度为60°/s时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肢体对称指数(LSI)是否达到85%为分组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6例,B组(患者股四头肌或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7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结果 膝关节主观功能方面:A、B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88.76±9.93)分比(81.08±12.57)分,P=0.017]和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86.27±8.96)分比(80.22±11.31)分,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ysholm[95.0(79.8,100.00) 分比 86.00(66.00,100.00)分,P=0.238]、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66.08±22.25)分比 (61.12±23.53)分,P=0.434]、Marx[6.00(4.75,7.00)分比6.00(4.00,7.00)分,P=0.805]和Tegner[8.00(4.00,12.00)分比4.00(2.00,12.00)分,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表现方面:A、B两组患者单脚三级跳LSI(0.92±0.13 比0.81±0.18,P=0.016)和单脚交叉跳LSI(0.96±0.12 比0.84±0.22,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单脚跳LSI(0.90±0.18比 0.79±0.25,P=0.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差异[30°:8.83±4.66比10.73±4.63,P=0.143;45°:6.94±3.82 比7.66±3.93,P=0.504;60°:4.10(3.20,4.72)比 3.90(2.30,5.20),P=0.493]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Y平衡测试[前向LSI:0.98(0.84,1.02)比0.94(0.86,0.98),P=0.328;后外侧向LSI:1.00±0.08比0.97±0.07,P=0.249;后内侧向LSI:1.00(0.97,1.03)比0.96(0.93,1.03),P=0.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对称性良好的患者相比于对称性不佳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主要体现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单脚三级跳和单脚交叉跳4个方面。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次随访中术侧膝关节轴移试验(PST)结果进行分组。最终纳入66例参与随访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32例表现为PST阴性,组成稳定组;34例表现为PST阳性,组成不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观功能评分以及重返运动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运动表现方面,单脚跳(P=0.028)、三连跳(P=0.024)和交叉跳(P=0.044)肢体对称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稳定组的前交叉韧带伤后重返运动心理评分[(70.44±22.82)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53.44±21.74)分](P=0.003)。稳定组健侧与患侧的KT-2000测试差值[(0.53±1.02)mm)]显著小于不稳定组[(2.06±2.31) mm](P=0.001)。而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估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Tegner和Marx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43.8%,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14.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6.3%;而不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35.3%,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8.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9%。两组60°/s等速肌力、患侧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Y平衡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LR术后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会造成较差的单脚跳、三连跳及交叉跳的运动表现,更低的心理准备和更多的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在ACLR中短期随访中,无论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如何,重返运动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人未达到安全重返运动标准。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下使用3种不同股骨隧道位置行单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术后5年主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外科收治的165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隧道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位中心(LC)组、高位中心(HC)组和高位前内(HAM)组,对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及术后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60.2±1.52)个月(57~64个月) 。术后5年LC、HC、HAM组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分别为(80.80±10.82)、(77.36±14.36)、(85.33±7.42)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2,P=0.008)。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0.87±10.83)、(77.67±15.23)、(86.10±7.68)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0,P=0.022)。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分别为(70.39±17.26)、(73.58±16.81)、(83.73±11.10)分,HAM 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14,P=0.038)。结论 HAM点作为单束ACL股骨隧道重建位置,术后5年膝关节主观功能更好。因此,推荐HAM点做为ACL重建术的首选股骨隧道的定位点。
本文主要综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的研究进展,梳理了4个主要阶段(RICE原则、PRICE原则、POLICE原则、PEACE&LOVE原则)的理念保留和更新。传统的加压抬高和休息保护仍有保留的价值,但随着康复理念的进步,早期主动康复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冷疗仍有益处,因此无须完全放弃。非甾体抗炎药在缓解软组织急性疼痛、肿胀和改善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及医务人员使用偏好高,故临床应用利大于弊。最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同时引导个体主动参与康复过程,可加速康复进程,改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樱花素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5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和樱花素组,假手术组小鼠仅行T9椎板切除术,而SCI组及樱花素组小鼠于T9椎节处进行脊髓撞击损伤,在术后的不同时间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以评估各组小鼠运动能力。采用组织病理学评估各组小鼠SCI程度,通过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预测樱花素在SCI中的作用和机制,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和免疫荧光检测SCI小鼠体内炎症水平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体外利用脂多糖诱导BV2细胞活化并给予樱花素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和樱花素组,进一步评估樱花素干预对BV2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和BV2细胞活化情况。采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体外干预樱花素诱导的BV2细胞(樱花素+IGF-1组),采用樱花素体外干预IGF-1诱导的BV2细胞(IGF-1+樱花素组),Western blot进行分子机制验证。结果 行为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CI组相比,樱花素组小鼠表现出更强的运动能力,且脊髓组织损伤面积明显减少(P均<0.001)。基因本体富集分析显示,樱花素可能参与SCI后的炎症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显示,樱花素可能调控PI3K/Akt通路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樱花素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数量(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樱花素显著降低PI3K及Akt磷酸化水平(P均<0.001)且抑制IGF-1引起的PI3K及Akt磷酸化水平的提高(P均<0.001),而IGF-1的干预作用与之相反(P=0.001,P<0.001)。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樱花素+IGF-1组炎症因子水平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较樱花素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 樱花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抑制SCI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脊髓组织病理损伤并促进SCI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目的 揭示淮河流域关键污染物的空间聚集模式,并基于污染分级进一步量化非消化道癌症风险和癌症负担,为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深化治理提供靶目标和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淮河流域2021年地表水质及2019年肿瘤登记年报的7种癌症发病数据,采用随机森林-SHapley加性解释分析筛选关键污染物,基于空间分析划分污染分级,并计算其癌症风险和人群归因分数。结果 筛选出5个关键污染物,分别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及砷,并将其联合效应划分为3个污染分级,结果显示与低污染地区相比,高污染地区的5种癌症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包括肺癌(RR=1.26,95% CI=1.06~1.50)、乳腺癌(女性)(RR=1.46,95% CI=1.21~1.77)、胰腺癌(RR=1.46,95% CI=1.06~2.01)、脑癌(RR=1.44,95% CI=1.05~1.98)和胆囊癌(RR=1.60,95% CI=1.03~2.50),且人群归因分数几乎均超过5%。结论 地表水污染的潜在癌症风险和负担不容忽视,唯有各行业密切合作,通过进一步制定政策法规、加强环境治理和进行公众健康干预,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