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 全选
    |
    运动医学论坛
  • 宋云峰, 徐驰, 李凯欣, 谭思洁, 齐玉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55-16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大学生体力活动、久坐行为、睡眠对心肺耐力(CRF)的积累效应,为提升大学生CRF水平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2023年5至6月在天津科技大学招募223名18~24岁大学生进行24 h活动行为调查及CRF测试。采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与CRF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CRF产生的影响。结果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占比与大学生CRF呈显著正相关(β=6.40,P=0.002),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大学生CRF呈显著负相关(β=-3.02,P=0.004),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睡眠时间占比与CRF无相关性(β=-1.06,P=0.504)。15 min等时替代结果显示,MVPA替代其他活动行为后,大学生CRF 均显著提高[久坐行为:1.72 mL/(kg·min),95%CI=0.94~2.51;LPA:1.82 mL/(kg·min),95%CI=0.95~2.68;睡眠:1.64 mL/(kg·min),95%CI=0.84~2.45]。在从-30 min到 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中,从其他行为重新分配时间到 MVPA 对CRF的不利影响大于将 MVPA 重新分配到其他行为的益处;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LPA对提高CRF的效应最佳。此外,5 min的增量被认为是 MVPA 替代其他活动的最佳转折点。结论 强调参与 MVPA 对改善大学生CRF的重要性。等时替代模型为这些行为的时间分配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未来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制定。

  • 宋云峰, 徐驰, 谭思洁, 齐玉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64-17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成分等时替代法探索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久坐行为(SB)、睡眠之间重新分配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数(ABSI)、体形圆度指数(BRI)、锥削指数(CI)和相对脂肪量(RFM)的替代效应,为改善大学生肥胖问题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2023年4至6月在天津科技大学招募210名18~22岁大学生(男111名、女99名)。采用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收集大学生的MVPA、LPA、SB、睡眠;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ABSI、BRI、CI和RFM;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15 min后对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5 min为间隔,探讨-30~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MVPA与ABSI(β=-0.03,P=0.001)、BRI(β=-0.27,P=0.049)、CI(β=-0.10,P=0.001)和RFM(β=-9.95,P=0.004)均呈显著负相关,LPA与CI(β=-0.05,P=0.011)和RFM(β=-8.74,P=0.007)均呈显著负相关,SB与睡眠和ABSI、BRI、CI、RFM均无相关性。15 min等时替代结果显示,增加MVPA活动时间时,ABSI值减少0.006~0.008个单位、BRI值减少0.306~0.393个单位、CI值减少0.162~0.205个单位、RFM值减少2.468~2.897个单位;减少MVPA活动时间时,ABSI值增加0.012~0.014个单位、BRI值增加0.548~0.632个单位、CI值增加0.286~0.328个单位、RFM值增加4.358~4.748个单位。在-30 min~ 30 min的剂量-效应关系中,MVPA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活动行为替代MVPA产生的负向效益远大于MVPA替代其他行为产生的正向效益。结论 未来研究应着眼于24 h活动行为整体,其中通过增加MVPA、LPA和降低SB是改善大学生肥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彭俊歌, 张梦莹, 肖绛, 李凯欣, 赵越, 李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75-1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睡眠拖延行为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以及有氧操运动对睡眠拖延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睡眠拖延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选取988名学生,采用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和错失焦虑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探索错失焦虑与睡眠拖延的关系,随后在988名学生群体中招募运动干预的参与者,共有36名同学参加,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名,运动组进行12周的有氧操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活动。比较干预前后参与者睡眠拖延行为和错失焦虑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高校学生的错失焦虑与睡眠拖延呈显著正相关(r =0.214,P<0.001),错失焦虑是睡眠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β = 0.241,P<0.001)。干预后,运动组的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下降(t=2.277,P=0.036),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7,P=0.442)。结论 错失焦虑水平越高睡眠拖延行为越严重,12周的运动干预能够减轻睡眠拖延程度。

  • 段亚飞, 姬得文, 傅涛, 董竹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82-19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具有跌倒经历老年女性相关身体功能指标情况,在老年女性跌倒预防、风险评估和老年健康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167名天津社区老年女性的跌倒史,并根据跌倒次数分为跌倒组(近1年内发生2次以上跌倒)和非跌倒组。分别用Inbody 770体成分测试仪测试身体成分,用UBD2002A超声骨密度仪检测跟骨骨密度,用PRIMUS BTE 等速测试仪测试下肢膝、踝关节的肌力和本体感觉,30 s坐起个数测试下肢肌力,使用两对比度近视力检查表(少笔画)测试视觉敏感度,Korebalance测试仪测试动、静态平衡能力,闭眼单脚站立测试静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估动、静态平衡,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测试行走步态特征。结果 跌倒组在骨骼肌含量(P<0.001)、非优势侧膝关节屈肌力量(P=0.002)、30 s坐起个数(P=0.006)、平均步速(P=0.013)等方面均显著弱或小于非跌倒组;跌倒组10%灰度下视力(P=0.001)、膝关节主动位置觉(P<0.001)、非优势侧踝关节屈肌力量(P<0.001)、单腿闭眼站立时间(P<0.001)均显著弱或小于非跌倒组;跌倒组在动静态测试中左右向平衡率(P=0.031)、前后向平衡率(P=0.028)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跌倒的老年女性踝关节角度、本体感觉、下肢肌力和骨骼肌含量、视敏感度、动静态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弱于非跌倒老年女性。

  • 张志新, 郭琪, 陈小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91-19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造成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神经炎症与抑郁症存在关联,主要体现在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互作用,如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神经发生功能失调等。目前,运动作为抗抑郁的手段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运动通过发挥抗炎作用缓解神经炎症,从而改善与情绪相关途径治疗抑郁症,并探究不同运动处方对运动发挥抗炎作用的影响,旨在为与神经炎症相关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思路。

  • 论著
  • 杨彬, 王上增, 杨顺, 许俊杰, 陶广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198-20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生地黄提取物(RRE)调控miR-485-5p/热休克蛋白90β家族成员1(Hsp90b1)轴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KOA组、RRE低剂量组、RRE中剂量组、RRE高剂量组、塞来昔布组、RRE高剂量+拮抗剂对照组、RRE高剂量+miR-485-5p拮抗剂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兔均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KOA兔模型,建模8周后持续给药处理4周。检测兔活动评分的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番红O-固绿染色检测软骨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Mankin评分,TUNEL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组织中miR-485-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组织中Hsp90b1、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85-5p与Hsp90b1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OA组miR-485-5p表达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软骨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软骨侵蚀和丢失,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KOA组比较,RRE低剂量组、RRE中剂量组、RRE高剂量组、塞来昔布组miR-485-5p表达均显著升高,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RRE高剂量组、RRE高剂量+拮抗剂对照组比较,RRE高剂量+miR-485-5p拮抗剂组miR-485-5p表达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加剧,活动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及Hsp90b1、活化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5),miR-485-5p与Hsp90b1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 RRE可能通过上调miR-485-5p抑制Hsp90b1表达,进而抑制KOA兔软骨细胞凋亡。

  • 耿志军, 殷丽霞, 牛民主, 杨晶晶, 张小凤, 李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07-21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福豆苷(AFZ)在克罗恩病样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模型,体内评估AFZ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体外建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Caco-2模型,评估AFZ对肠屏障功能、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体内外研究验证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调节蛋白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GC-1α)通路在AFZ治疗结肠炎中的调控作用。结果 AFZ显著改善TNBS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P=0.003)、体重下降(P<0.001)、结肠缩短(P<0.001)、结肠炎症评分(P=0.002)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P<0.001;TNF-α:P=0.010)水平,以及肠屏障通透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4:P<0.001;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P=0.013)、结肠上皮电阻(P=0.001)、细菌移位(P<0.001)和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P=0.005)和紧密连接蛋白-1(P=0.024)]的定位与表达。在TNF-α诱导的Caco-2模型中,AFZ对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P=0.017)、跨上皮电阻(P=0.014)和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P=0.014)和紧密连接蛋白-1(P=0.006)]的定位与表达具有保护作用。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证实,AFZ减少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比例(P<0.001,P=0.013)、裂解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P=0.028,P=0.004)和Bax(P=0.004,P=0.020)的表达,且上调Bcl2(P=0.020,P=0.006)的水平。AFZ增加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线粒体DNA拷贝数(P=0.007),增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P=0.005)和Ⅳ(P=0.001)的活性。AMPK/SIRT1/PGC-1α通路的激活参与了AFZ对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 AFZ可改善肠屏障功能障碍和实验性结肠炎,这与其激活AMPK/SIRT1/PGC-1α通路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有关。

  • 杨佳盈, 张学威, 刘雪清, 周佳敏, 何淼, 李静, 邵暇荔, 李文慧, 管宇宙, 张伟宏, 冯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19-22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寻不伴认知障碍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脑血流灌注(CBF)改变。方法 纳入不伴认知障碍的 T2DM患者23例(T2DM组),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3名(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并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头颅MRI扫描。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及全脑平均和局部zCBF值(z变换后的相对CBF值)差异,最后提取T2DM患者差异显著脑区的zCBF值与临床变量、神经心理学结果行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结果 T2DM组全脑平均zCBF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而T2DM组左侧颞上回及左侧岛叶的zCB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斯随机场校正,初始阈值P < 0.001,簇水平P < 0.05),但左侧颞上回及左侧岛叶的zCBF值与临床资料和神经心理学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 均> 0.05)。结论 T2DM患者局部脑血流改变先于认知功能变化,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有望用于早期监测T2DM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脑血流改变。

  • 贾晓艳, 连瑞佳, 马保东, 胡扬喜, 储勤军, 井海云, 康志强, 叶建平, 马西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26-23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肥胖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对肥胖合并不同HF类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 纳入33例接受LSG的肥胖合并HF患者,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临床指标变化,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根据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组(n=17)、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组(n=5)、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n=11),亚组分析LSG对肥胖合并不同HF类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各亚组LSG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程度。结果 纳入的33例患者男性占69.7%,术前平均年龄(35.3±9.9)岁,体重指数(BMI)为(51.2±9.8)kg/m2。中位随访时间为9.0(5.0,1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BMI(P=0.002)、体表面积(P=0.009)、腰围(P=0.010)、臀围(P=0.031)、体脂含量(P=0.007)、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Ⅲ~IV级比例(P<0.001)均显著下降。术后随访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内径(P=0.006)、右心房长轴内径(RAD1)(P<0.001)、右心房短轴内径(RAD2)(P<0.001)、右心室内径(P=0.002)、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P=0.004)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P=0.003)均显著减小;而左心室缩短分数和LVEF均显著升高(P均<0.001)。亚组分析显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组、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组和HFrEF组心脏结构参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其中,HFrEF组在左心房直径(P=0.00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0.008)、RAD1(P<0.001)和RAD2(P=0.004)、右心室内径(P=0.019)、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P=0.004)、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P=0.001)、心输出量(P=0.006)、三尖瓣反流速度(P=0.002)、肺动脉收缩压(P=0.001)较术前均明显改善;3组术后左心室短轴缩短率(P<0.001,P=0.003,P<0.001)和LVEF(P<0.001,P=0.011,P=0.001)较术前均明显增高。结论 LSG减轻了肥胖合并HF患者的体重、BMI及体表面积,改善了心功能分级,不仅逆转了增大的左心房和左心室,还减小了右心房和右心室,提升了左心收缩功能。此外,LSG对肥胖合并不同HF类型患者均有效,尤其是对肥胖合并HFrEF型患者双心房和双心室结构改善最大。

  • 廖世强, 史书茗, 张强, 李传勇, 郑光锋, 潘知常, 戎建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37-24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系统溶栓(ST)与标准抗凝(SA)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合并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小腿血栓负荷评分≥3分时,由健侧股静脉成功置入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IVCF)后,再行骨科手术。术后进一步抗凝或溶栓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ST组(尿激酶系统溶栓+标准抗凝治疗)和SA组(标准抗凝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血栓溶解率、IVCF放置时间、取出率、拦截血栓情况、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SA组和ST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ST组评分显著低于SA组(P=0.002)。ST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SA组(P<0.001)。两组IVCF放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取出率均为100%,ST组拦截血栓情况显著少于SA组(P=0.002)。两组血红蛋白(P=0.238)、血小板(P=0.914)、D-二聚体(P=0.756)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均显著升高(P均<0.001)、D-二聚体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结论 SA与ST治疗下肢骨折合并DDVT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与SA相比,ST有助于提高小腿血栓溶解率,降低IVCF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 姚静, 鲍小健, 张亚峰, 伍彬, 吴其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44-25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PDAP患者临床资料,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21 d),将患者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正常组,比较患者组间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AP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结果 共纳入131例PDAP患者,其中住院时间延长组40例,住院时间正常组9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检出革兰氏阴性菌(OR=6.012,95% CI=1.878~19.248,P=0.003)、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0,95% CI=1.005~1.015,P<0.001)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氯水平升高(OR=0.885,95% CI=0.802~0.978,P=0.016)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保护因素。基于上述3项指标构建列线图,结果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5,Bootstrap法内部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为9%~10%、13%和18%~92%时,模型具有临床适用性。结论 基于腹水检出革兰氏阴性菌、血小板计数、血氯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临床筛选PADP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可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樊王冬, 于文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51-25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对炎性肠病(IB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将研究对象按照基线TyG指数的三分位数划分为TyG1(TyG指数≤4.564)、TyG2(TyG指数为4.564~4.808)和TyG3(TyG指数≥4.808)组。采用K-M 法计算IBD累积发病率并绘制发病曲线。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不同TyG指数分组之间的IBD及其亚型(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发生风险(HR)和95%置信区间(95%CI),排除1年内发病的患者并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16 423位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2.56年,TyG1、TyG2、TyG3组的IBD发病密度分别为4.47/万人年、5.94/万人年、6.50/万人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3组累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TyG1组相比,TyG2 组、TyG3 组发生IBD的HR(95%CI)分别为1.50(1.21~ 1.85)、1.71(1.36~ 2.16)。亚组分析中,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与TyG1组相比,TyG3 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HR(95%CI)分别为1.48(1.16~ 1.74)、2.27(1.51~3.42)。排除1年内发病的研究对象后,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高水平的TyG指数会显著增加IBD及其亚型的发病风险。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 李飞, 周家欣, 宁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59-26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缓和医疗实践日益承担起医学与社会的重要使命,成为应时代所需的新兴学科领域,缓和医学的学科建设也成为中国缓和医疗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缓和医疗概念进行溯源,结合文献分析、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对缓和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分类梳理与阐述,依据缓和医疗的发展脉络和演变历程,提出缓和医学学科建设构想,旨在帮助学界辨析学科界定的内涵与外延,为学科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 陈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65-27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尊严死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命观,涉及到支配个人生命利益的行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职业伦理、政策法律、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尊严死的社会实施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为防止尊严死的社会实施会不当侵害到公民的生命权和人格尊严,在尊严死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公民的生命观、死亡观教育,完善尊严死具体操作程序,提高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 综述
  • 傅佳敏, 郭琪, 陈小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74-28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睾酮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合成并分泌,在男性心理健康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低睾酮水平、临床性腺功能减退症、雄激素剥夺治疗引起的睾酮缺乏症与男性抑郁症显著相关,但对其影响机制仍存在许多不确定。鉴于低睾酮水平可能作为男性抑郁风险的特征生物标志物,睾酮替代治疗对男性抑郁症可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评估睾酮水平及相关临床治疗在男性中的情绪调节作用。

  • 丁聪聪, 黄晓, 鲍慧慧, 程晓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81-28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约85%的终末期CKD患者因肾功能受损而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目前,尚未完全确定HHcy是仅作为CKD的生物标志还是参与其致病过程。尽管补充叶酸和其他B族维生素(B6与B12)被证实可以降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其对于延缓CKD进展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性仍有待确定。本文主要综述HHcy与CKD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CKD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 吴凡, 毛译, 李春宝, 闫龙涛, 张明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89-29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TPS)是一种由股骨大转子附近的肌肉、筋膜、韧带和滑囊等结构的病变而导致的疾病。GTPS导致髋关节外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超声具有实时动态、操作便携、无辐射、高分辨率等诸多优势,在GTPS的诊断与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超声在GTPS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现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赵家华, 杨小飒, 许晓娇, 刘睿, 庄田田, 张家堂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295-30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P糖蛋白(P-gp)是一种ATP依赖的外排转运体,在许多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P-gp可以选择性地将内源性底物和外源性化学物质由细胞内泵入细胞外,维持内环境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性药物进入组织器官,尤其是介导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因此,了解P-gp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定位,可能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突破点。本文主要综述P-gp的分子结构、转运机制、不同组织器官的定位和调控等,为后续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 李爽, 张建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303-30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心因性非痫性发作是一种以发作性,伴有运动、行为、感觉和/或认知改变为特点的疾病,临床表现与癫痫发作类似。临床工作中极易被误诊和忽视,目前大多数干预治疗措施仍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本文主要综述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多种共病,包括精神、认知、躯体综合征、睡眠障碍、癫痫等,以加强心因性非痫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和管理的针对性,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 李珊珊, 熊梦婷, 郭苗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309-3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主神经调节技术是一种以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为目标的新型干预手段,包括神经磁刺激、光遗传神经调控以及神经毒素微注射调控等技术,可促进自主神经再平衡,从而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恶化,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自主神经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及相关调控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 病例报告
  • 张天宇, 秦丽, 曹冬焱, 杨佳欣, 刘毅, 王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314-31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PFGSL)是较为罕见的结外淋巴瘤,患者常首诊于妇科,目前诊治缺乏统一规范。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对淋巴瘤的分类进行了更新,但未针对PFGSL进行详细阐述。绝大多数PFGS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较常见于卵巢和宫颈,另有子宫体、阴道及外阴等罕见部位的个案报道。本文报道的2例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别来源于子宫体和卵巢,通过总结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医师对罕见病的识别及诊治提供借鉴。

  • 王慧, 杜佳霖, 杨晴雅, 郝点点, 张明媛, 温晓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319-3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其虽可进展为肝硬化,但在此基础上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病例较少。本文报道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类疾病的病例进行回顾和总结。

  • 毕娅, 吴丹丹, 余方颖, 方圳鸿, 黄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2): 325-33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大量积累为特征的肿瘤属性罕见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1~4岁,发病率为(4~6)/100万,成人发病率为(1~2)/100万。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为该类肿瘤的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带来挑战。本文报道8例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同时回顾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