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 全选
    |
    封面和目录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熊文晓, 赵田禾, 龙科言, 张遵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33-3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YTHDF2)液-液相分离(LLPS)对亚砷酸钠诱导皮肤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为亚砷酸钠致癌的防控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方法 使用1 μmol/L亚砷酸钠连续处理22周构建YTHDF2蛋白正常发生LLPS(YTHDF2-wt)及抑制YTHDF2蛋白发生LLPS(YTHDF2-mut)的HaCaT恶性转化细胞模型。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表征亚砷酸钠诱导皮肤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YTHDF2蛋白形成的LLPS液滴,并通过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恶性表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定量逆转录PCR与免疫荧光实验检测YTHDF2蛋白LLPS在亚砷酸钠诱导皮肤细胞恶性转化中对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亚砷酸钠处理4周后,YTHDF2-wt细胞内出现YTHDF2蛋白LLPS液滴,且液滴数随着亚砷酸钠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F=35.252,P<0.001),而YTHDF2-mut细胞没有观察到LLPS液滴。与YTHDF2-mut细胞比较,YTHDF2-wt细胞在亚砷酸钠处理22周时的增殖能力在48(t=3.654,P=0.006)、72 h(t=5.458,P<0.001)显著增高;YTHDF2-wt细胞在亚砷酸钠处理8、22周时的划痕愈合率显著增加(t=12.137,P<0.001;t=4.484,P=0.011);YTHDF2-wt细胞在亚砷酸钠处理4(t=3.365,P=0.027)、8(t=5.580,P=0.005)、22周(t=3.328,P=0.029)的克隆形成数显著增加。与YTHDF2-mut细胞比较,亚砷酸钠处理22周时,YTHDF2-wt细胞PTEN蛋白含量(t=-3.119,P=0.036)和mRNA翻译率(t=4.051,P=0.015)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亚砷酸钠处理4周后,YTHDF2-wt细胞内YTHDF2蛋白LLPS液滴定位于翻译相关无膜细胞器的应激颗粒中。结论 在亚砷酸钠诱导皮肤细胞恶性转化中,YTHDF2蛋白发生LLPS,定位于翻译相关无膜细胞器应激颗粒中。YTHDF2蛋白LLPS通过抑制关键抑癌因子PTEN mRNA的翻译参与亚砷酸钠诱导皮肤细胞恶性转化。

  • 肖林雨, 段婷, 夏勇生, 陈悦, 闫兴洲, 胡建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43-35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OR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以及参与胃癌进展的途径及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数据库、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预测并分析SORT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9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SORT1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相关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SORT1调控胃癌细胞EMT的分子机制。结果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ORT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03,P<0.001),且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呈正相关(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ORT1高表达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1);Cox回归模型显示,SORT1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上调SORT1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以及EMT过程(P均<0.05),而下调SORT1结果则相反(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高表达SORT1显著促进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及c-Myc的蛋白表达(P均<0.05),且体外使用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剂(XAV939)能够明显抑制高表达SORT1导致的胃癌细胞EMT能力的增强(P均<0.05)。结论 SORT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其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可能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通路促进胃癌细胞EMT过程。

  • 唐秋绒, 冯旸, 赵耀, 边云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54-36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差异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RG),分析DRG在AMI中的分子模式并构建DRG相关预测模型。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AMI相关数据集,筛选AMI中差异表达DRG。采用CIBERSORT法分析免疫浸润情况。基于差异表达DRG对AMI患者进行一致性聚类分析并分型,基于分型结果进行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基因集变异分析;随后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亚型相关模块并筛选枢纽基因,最后基于枢纽基因构建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模型筛选核心基因,构建DRG相关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列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从AMI患者和对照者间筛选出9个差异表达DRG,根据其表达水平将AMI患者分为C1和C2两个亚型。单核细胞、M0型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AMI患者及C1亚型中浸润增多(P均<0.05),DRG与免疫细胞密切相关。DRG的C1和C2亚型间共鉴定出257个基因差异表达,且与骨髓白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相关,C1亚型中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活性增强。WGCNA分析显示棕色模块与DRG亚型最相关(r=0.67),从该模块中筛选出23个差异表达枢纽基因。3种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的特征基因取交集得到AQP9、F5和PYGL基因构成的DRG相关预测模型。列线图和ROC曲线(AUC训练集=0.891,AUC验证集=0.840)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诊断效能。结论 DRG与AMI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RG相关预测模型(AQP9、F5和PYGL)可能为AMI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 时鸿娟, 刘伟, 胡丽玲, 谭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66-37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组织激肽释放酶7(KLK7)小分子抑制剂C42对高表达KLK7卵巢癌的影响,并评估其作为卵巢癌新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方法,从细胞水平分析C42对高表达KLK7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SKOV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C42对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转移和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42能够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均<0.001)。动物模型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2 mg/kg C42干预后裸鼠肿瘤重量降低(P=0.009),且发生肝脏转移的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0.2 mg/kg C42组肿瘤组织中增殖指标Ki-67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2),肿瘤转移和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P=0.027)和Vimentin(P=0.03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KLK7小分子抑制剂C42能够有效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 陈莹, 黄海平, 李鑫, 柴思捷, 叶家利, 周丁子, 张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75-3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8日华西第四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资料,并选取同期华西老年人群健康队列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存活的病例作为对照,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对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14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者和3 239名存活者。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33,95%CI=1.46~7.59,P=0.004)、脑卒中(OR=3.55,95%CI=1.15~10.30,P=0.022)、恶性肿瘤(OR=19.93,95%CI=8.52~49.23,P<0.001)、冠心病(OR=7.68,95%CI=3.52~17.07,P<0.001)、发热(OR=0.51,95%CI=0.26~0.96,P=0.042)、气喘或呼吸困难(OR=21.48,95%CI=9.44~51.95,P<0.001)、呕吐(OR=8.19,95%CI=2.87~23.58,P<0.001)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 吸烟、脑卒中、恶性肿瘤、冠心病、发热、气喘或呼吸困难以及呕吐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风险的因素。

  • 庞婷, 张亚萍, 陈仁伟, 马爱举, 余筱艺, 黄诣雯, 卢怡莼, 徐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82-38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简短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社区≥50岁人群中判别认知障碍的信效度,并进行成本结果分析。方法 评估简短版MoCA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以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为诊断标准,计算简短版MoCA判别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Kappa检验和Bland-Altman法分析简短版MoCA和完整版MoCA判别结果的一致性,并估算和比较两版本需额外评估人数和总体评估时间。结果 共纳入303名研究参与者,包括192名无认知障碍者,94例MCI患者和17例痴呆患者。简短版MoCA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4,重测系数为0.711(P<0.001);判别MCI的AUC为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和93.8%;判别痴呆的AUC为0.99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3.8%。采用简短版MoCA在303名参与者中识别出94例MCI,107例需额外进行诊断评估,总体评估时间为142.4 h,评估人数和时间成本与完整版MoCA相比下降了21.3%和32.7%;采用简短版MoCA在303名参与者中识别出17例痴呆,35例需额外进行诊断评估,总体评估时间为70.4 h,时间成本与完整版MoCA相比下降了29.5%。结论 简短版MoCA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能够较好地识别认知障碍患者,诊断效力与完整版MoCA相当,但识别真阳性病例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更低,且需额外评估的人数更少,可以在社区初筛环境中推广使用。

  • 刘冬, 苟砚佳, 温泉, 宗素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90-39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继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SCC-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对SSC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的SSCC-T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包括病灶大小、回声、边缘、血流、钙化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SSCC-T的超声图像特征,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不同超声分型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中,结节型6例(50.0%),弥漫型4例(33.3%),混合型2例(16.7%)。弥漫型病例均呈现特征性条索样低回声。所有病例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9例(75.0%)淋巴结最大径>2 cm。甲状腺功能异常者8例(66.7%),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动态变化。弥漫型与混合型更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P=0.038)。结论 SSCC-T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尤其是弥漫型SSCC-T具有条索样表现。对鳞状细胞癌患者定期进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并结合甲状腺功能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鳞状细胞癌甲状腺转移。

  • 果然, 李子榕, 左玲燕, 孙建华, 杨龙飞, 薄海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396-4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非手术患者陪住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9至10月选取北京协和医院老年非手术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MAXQDA 2020软件和Colaizzi现象学分析7步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类、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老年非手术患者陪住需求类别包括辅助基本生活需求、病情监护需求、心理支持需求以及家属经济支持需求和参与治疗决策需求。影响因素包括高龄、衰弱、共病患者缺乏自我照护能力、疾病加重期患者容易发生突发状况、心理疾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风险增加以及患者对社会支持和医疗决策方面担忧。结论 老年非手术患者住院期间的陪住需求较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 廖叶, 周云峰, 周晓瑞, 胡昕, 廖娟, 龙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02-40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索影响该关联的效应修饰因子。方法 收集2006至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476 175名参与者的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GERD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同时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主要发现的潜在修饰因子。结果 共诊断11 587例(2.43%)新发COPD病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ERD与COP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HR=1.59,95% CI=1.46~1.74,P<0.001)。年龄<60岁(P<0.001)和非吸烟人群(P=0.011)患GERD与更高的新发COPD风险有关。当前吸烟数量<10支/d的GERD患者与COPD发病风险无关联(P=0.261)。结论 GERD可能会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

  • 吴敏, 胡天寒, 吴让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08-4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枕长神经的解剖学特征,总结其快速解剖方法,为解剖学工作者提供操作依据。方法 对3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双侧(76个)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由于使用的是学生局部解剖后的尸体标本,因此不规定具体切口,主要解剖和探查颈外侧区、胸锁乳突肌区和枕区。重点解剖枕长神经,仔细观察其起始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76个标本均解剖出枕长神经。采用后缘线解剖法,70个标本在副神经上方1~3 cm,靠近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后缘附近发现枕长神经,占92.1%;采用拐点解剖法,6个标本在以乳突下尖与枕外隆凸尖连线中点为圆心,半径约1.5 cm的圆圈范围内发现枕长神经,占7.9%。结论 采用后缘线解剖法或拐点解剖法可快速发现枕长神经,拐点解剖法虽可明确发现枕长神经,但解剖操作难度较大。

  • 辛禹, 陈晨, 董瑶, 朱晋七, 陈云, 黄庆之, 朱俊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14-4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影响长效针剂政策推广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提升路径。方法 基于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对长效针剂推广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访谈,并根据实施变革专家建议对研究发现的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 对北京市46名卫生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进行访谈,发现证据强度与质量、可调整性、相对优势、复杂性和成本、患者需求与资源、外部协作、外部政策与激励、组织结构特征和自我效能感等构成要素均存在阻碍。结论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经验,长效针剂的推广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仍面临多方面的障碍。建议在政策层面进行协调和适配,在组织层面进行完善和激励,并在个体层面持续加强宣传和教育。

  • 朱晋七, 陆维, 辛禹, 陈云, 黄庆之, 朱俊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25-43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照护服务的偏好和意愿,分析影响其参与照护服务的主要因素,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服务的优化设计和相关政策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方法 2022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社区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离散选择实验(DCE)问题。采用混合Logit模型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服务的选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支付意愿量化患者在一般属性与货币属性之间的权衡。结果 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为74.79%。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费用4个属性的回归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最偏好的属性水平是每月/年90%左右时间的服务频次( β=1.059),最不偏好的属性水平是全托寄宿( β=-1.025)。将服务频次从30%提高到90%,患者的支付意愿为492.5元;将服务形式从上门服务转为全托寄宿,患者的支付意愿为-476.6元。此外,不同特征群体患者的服务偏好与支付意愿也存在一定差异(P均<0.05)。结论 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费用4个属性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服务的选择偏好均有影响,不同特征群体患者的照护服务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

  • 综述
  • 冯芸颖, 张钰佩, 张越伦, 幸兵, 连伟, 郭晓鹏, 马璐璐,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34-44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全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检索词方式检索外文生物医学数据库Ovid Medline、Embase、CINAHL(EBSCO)、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4日;同时在ClinicalTrials.gov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临床试验,纳入关于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327篇,筛选后纳入8项RCT研究。其中,4项研究显示地氟醚或七氟醚麻醉组患者术后苏醒快于丙泊酚组,2项研究显示丙泊酚麻醉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短期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现有研究对患者苏醒期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存在不一致,未发现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恢复质量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吸入麻醉在经鼻蝶入路垂体手术后快速苏醒方面有显著优势,而全静脉麻醉可能在患者平稳苏醒方面更具优势;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短期和长期恢复情况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 罗薇, 袁城栋,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41-44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参与运动、记忆、觉醒和认知等功能的调控。其中,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D1类受体可促进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苏醒过程,但D2类受体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机制以及预防术后苏醒延迟提供理论依据。

  • 马姣姣, 席雪华, 杜洋,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47-45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在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大多数为预后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但部分侵袭性PTC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行为和更高的死亡风险,其上升速率超过了高分化PTC和未分化癌。因此,如何实现甲状腺癌的精准诊疗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光声成像是将光学和超声融合的一种分子影像技术,能够提供结构、功能、分子等多维度的成像信息,且能借助外源性对比剂,进一步实现肿瘤治疗(如光热治疗等),在甲状腺癌精准诊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国内外学者们针对光声成像在甲状腺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阐明光声成像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在甲状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余超, 周伟, 王涛, 祝玲娟, 鲍慧慧, 程晓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52-46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颤动(AF)抗凝治疗已迈入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时代,但其抗凝出血风险仍是当前的重大挑战。评估AF患者的抗凝相关出血风险是AF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评分在预测抗凝相关出血风险方面的能力有限,为提高NOAC的抗凝安全性,应考虑纳入更多的临床指标、生物标志物以及基因多态性,以提高对抗凝相关出血的预测能力。本文总结了NOAC治疗中面临的挑战,重点介绍了目前用于指导AF抗凝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生物标志物、临床指标及基因位点,从而为NOAC抗凝出血风险预测与评估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

  • 野鹏程, 任颖, 苏文良, 孔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62-46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将局部麻醉药和/或类固醇激素注射到星状神经节周围区域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以往SGB主要被用来缓解疼痛相关综合征,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SGB在非镇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心律失常、潮热、精神疾病、脑血管疾病、失眠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等疾病中均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SGB在非疼痛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肖宇洋, 马毓阳, 张奕博, 陈橙, 孟阳, 赵明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70-47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探索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治疗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噬菌体是人体微生物组的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噬菌体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肿瘤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噬菌体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细菌的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个方面阐述噬菌体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噬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策略及其应用潜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 教学研究
  • 冯丹丹, 成海鹏, 黎梅, 柯浩, 韩仰, 周艳, 罗自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78-48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道德的认知状态,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编制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24份,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的认知状态。结果 医学研究生在动物福利和伦理道德方面表现出高度认同,这反映了我国本科教育阶段在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动物福利及伦理法规知识的知晓度与具体动物实验操作技术细则上存在“知行分离”现象,也反映出本科教学中存在“知行分离”问题以及实验技术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结论 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实验动物的行为习惯,还要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知识与技术的掌握。

  • 病例报告
  • 党悦, 李剑, 罗亚平, 张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83-48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多克隆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45岁女性患者的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疗过程。患者主诉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伴有炎症指标升高,经多次血清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该患者最初采用白细胞介素-6的靶向药物司妥昔单抗治疗,获得显著改善。考虑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经济性与便利性,遂调整为口服沙利度胺-环磷酰胺-泼尼松(TCP)方案维持治疗,病情稳定,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达到完全缓解状态。本病例旨在强调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断复杂性及治疗方案多样性,进一步证明TCP方案作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的潜力。

  • 陈思, 魏冲, 唐佳丽, 英俊, 裴丽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87-49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妊娠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较少见,需由血液科、产科、麻醉科和新生儿科医生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综合管理。本文报道1例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孕产妇的围产期麻醉管理情况,并结合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此类患者的麻醉相关管理流程。

  • 夏莎莎, 沈俊, 申开文, 王强, 岑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3): 492-49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肾积水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妊娠合并肾积水亦较为常见,但产后肾积水不能自行恢复的情况极为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文报道1例孤立肾患者妊娠晚期导致肾及输尿管重度扩张积水,且产后不能自行恢复,既往在外院经开放手术及多次输尿管镜检置管无效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妊娠及产后合并肾积水的重视程度,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