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公卫一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于敏, 潘小民, 杨瑾, 刘飞, 周哲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04-2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436
    摘要 (1055) PDF全文 (247) HTML (95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西安市各级开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孕28周~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2003至2015年共监测围产儿1 236 937例,其中出生缺陷儿10 61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59‰。2003至2015年西安市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共收集出生体重<2 500 g出生缺陷患儿3 306例,出生孕周≥28周且<37周的出生缺陷患儿3 473例,出生孕周≥42周的出生缺陷患儿共224例。2003至2015年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χ2=37 097.79,P<0.001)。2003至2015年早产儿(<37周)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24 998.24,P<0.001),过期产儿出生缺陷率(≥42周)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196.40,P<0.001)。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常见缺陷类型前5位依次是先天性脑积水、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畸形、唇裂合并腭裂。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68.60%),而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4.72%),低体重儿出生缺陷与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59,P<0.001)。 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77.38%),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83.93%),而早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7.79%)。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25.08,P<0.001),早产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39,P<0.001),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8,P=0.001)。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低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早产儿与过期产儿、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论著
    郑楠, 唐均, 任晓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1): 25-3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01
    摘要 (1670) PDF全文 (504) HTML (139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国家制订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描述1990至2019年中国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死亡、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2020至2030年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卵巢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幅最高(0.78%)。2019年宫颈癌、子宫癌的高发年龄均为55~59岁,卵巢癌为70~74岁。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各年龄段的DALY、YLL、YL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显示,2020至2030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3种肿瘤的高发年龄段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1990至2019年中国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疾病负担整体上升,2020年以后宫颈癌的疾病负担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防控工作。

  • 论著
    屠豪炎, 江元, 卢寨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12-92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04
    摘要 (950) PDF全文 (330) HTML (85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产前筛查(NIPT)在双胎染色体异常筛查的价值及其与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自愿接受NIPT检测的3733例(孕12~26+6周)双胎孕妇,回顾其NIPT及羊水穿刺结果,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计算NIPT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分析其与年龄、孕周、绒毛膜性及受孕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3733例双胎中,NIPT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有71例,包括13例T21、19例T18、5例T13、18例性染色体异常及16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21、18、13及性染色体除外),其中真阳性34例,假阳性37例。NIPT对双胎染色体异常的总体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99%,阳性预测值(PPV)为47.89%(34/71);对T21、18、13总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78%,PPV为78.38%(29/37);对性染色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56%,PPV为16.67%(3/18);对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2%,PPV为12.5%(2/16)。以年龄分组,在总染色体中,NIPT在≥40岁组中的PPV达66.67%,灵敏度为100%,但误诊率也达30%;而在T21、18、13中,NIPT在≥40岁组中的PPV达100%,误诊率为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以孕周分组,在总染色体中,孕14~17+6周组的PPV最高(51.28%),其次为孕22~26+6周组(50.00%);在T21、18、13中,孕14~17+6周组最高(94.74%),其次为孕18~21+6周组(83.33%)。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比率在辅助妊娠中高于自然妊娠,NIPT对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均有相同的检出效率,对不同受孕类型也具有相同的检出效率。结论 初步发现NIPT在双胎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不同年龄、孕周都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尤其是T21、18、13。NIPT适用于辅助妊娠及自然受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广泛应用还需大人群基数研究。

  • 论著
    张润平, 张万成, 令江陇, 董继元, 张莉, 阮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34-93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18
    摘要 (860) PDF全文 (254) HTML (79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兰州市昼夜温差(DTR)的变化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为气温变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市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及同期空气污染物(PM10、SO2和NO2)和气象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并绘制三维图及不同水平DTR风险关联图,同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14至2019年兰州市共有92 81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兰州市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低水平DTR(4.5 ℃)在累积滞后18 d时,脑卒中住院患者的RR值最大,为1.25(95%CI=1.16~1.35),高水平DTR(18.5 ℃)在累积滞后21 d对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达到最高值,RR值为1.09(95%CI=1.01~1.18)。分层分析显示,低水平DTR对男性和<65岁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结论 短期暴露于不同水平的DTR均会对脑卒中住院人数产生影响,但低水平DTR对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影响略大于高水平DTR。低水平DTR时应加强对男性和<65岁人群的防护。

  • 论著
    苏未, 顼禹同, 王一诺, 吴妍钰, 万婉, 高文卿, 高阳, 施钰芸, 马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40-94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38
    摘要 (1304) PDF全文 (509) HTML (1163)   可视化   收藏
    CSCD(2)

    目的 比较1990至2019年中国与全球的甲状腺癌流行和疾病负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Joinpoint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和全球甲状腺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使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趋势检验,运用R语言进行2020至2035年疾病负担的预测分析和图形绘制。结果 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均低于全球,中国和全球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全球增幅分别为102.65%和40.65%)、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7.63%和4.91%)。与女性人群相比,1990至2019年中国男性人群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均明显增长(男性人群变化率分别为48.65%、214.60%;女性人群变化率分别为-39.01%、60.44%)。1990至2019年中国总体标化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和全球总体人群的标化YLL率(降幅分别为16.61%、6.88%)和标化DALY率(降幅分别为10.77%、3.65%)较为稳定而略有下降,但标化YLD率(增幅分别为128.91%、46.89%)持续攀升,中国和全球DALY的数值大小主要受YLL的影响。中国男性人群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逐步逼近全球水平。对1990和2019年的年龄分布分析显示,≥75岁人群的甲状腺癌死亡率较高,<7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预计2020至2035年中国和全球的标化发病率均上升(增幅分别为36.66%、21.15%),标化死亡率均下降(降幅分别为20.19%、3.46%),中国标化DALY率下降(降幅为7.08%),而全球则上升(增幅为4.35%)。结论 1990至2019年,我国标化发病率上升且增幅较全球更高,标化死亡率下降且降幅略高于全球,但我国≥75岁男性人群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均增幅突出;我国甲状腺癌疾病负担虽整体上与全球一致呈下降趋势,但不同于全球,中国人群的疾病负担性别特征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目前,我国甲状腺癌疾病负担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其中,过早死亡所致的疾病负担占主要地位,重点群体的疾病负担需引起政策重视。

  • 论著
    马振新, 陈伟业, 邝玉娴, 郑伊迎, 卢可缘, 邹高雍, 曾鼎, 刘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5): 730-73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82
    摘要 (910) PDF全文 (268) HTML (8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18岁人群食物偏好特征,探讨膳食知识与食物偏好的关联,为促进健康饮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横断面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对8 783名≥18岁人群食物偏好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评价膳食知识与食物偏好潜类别的关联性。结果 中国≥18岁人群食物偏好可分为少蔬菜(3.28%)、欠缺(11.20%)、多样(4.19%)、健康偏好(81.33%)4种潜类别。研究对象具备膳食知识的比例为36.87%(3 238/8 783)。4类食物偏好者的膳食知识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调整性别、年龄、城乡分布、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后,膳食知识知晓评分每增加1分,研究对象的食物偏好为少蔬菜、欠缺、多样偏好的可能性分别降低22%(OR=0.78,95%CI=0.76~0.80,P<0.001)、13%(OR=0.87,95%CI=0.86~0.89,P<0.001)、3%(OR=0.97,95%CI=0.94~1.00,P=0.030)。此外,与不具备膳食知识者相比,具备膳食知识者的食物偏好为少蔬菜、欠缺、多样偏好的可能性分别降低77%(OR=0.23,95%CI=0.16~0.32,P<0.001)、55%(OR=0.45,95%CI=0.39~0.53,P<0.001)、23%(OR=0.77,95%CI=0.61~0.96,P=0.023)。结论 中国≥18岁人群食物偏好可分为少蔬菜、欠缺、多样和健康偏好4种类别,其中健康偏好的比例最高;膳食知识知晓水平越低,越有可能为非健康食物偏好。

  • 论著
    邝玉娴, 程红, 郑伊迎, 陈伟业, 马振新, 邹高雍, 曾鼎, 米杰, 刘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5): 737-7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5
    摘要 (1032) PDF全文 (146) HTML (96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定量超声测定法(QUS)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广州市18~40岁成人骨密度的一致性,评估QUS识别低骨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731名研究对象中,采用DXA测量骨密度(BMD),QUS测量超声传导速度(SOS)。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SOS与BMD Z值的一致性。以BMD Z≤-2.00作为低骨量的诊断标准,绘制QU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SOS Z值最佳截断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结果 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的SOS和BMD Z值的均值差值分别为1.27(-0.94~3.47)和0.93(-1.33~3.18)。男、女性中SOS Z值诊断低骨量的AUC分别为0.734(95% CI=0.380~0.788)、0.679(95% CI=0.625~0.732)。男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0.35,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64.1%、68.6%和0.327;女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1.14,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73.9%、54.8%和0.285。结论 广州市18~40岁成人中,QUS与DXA诊断骨密度的一致性欠佳,但QUS在识别低骨量上的应用价值尚可。

  • 论著
    刘沁欣, 孙畅, 李麟华, 吴玉菊, 周奕杉, 麻佳慧, 杜艳, 刘璐, 周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4): 556-56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461
    摘要 (1054) PDF全文 (341) HTML (85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社区18岁以上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现状,探究其关联因素,为社区冠心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0月15日至11月10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锦江区33个社区抽取5220名成年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血液检测。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成年居民冠心病患病的关联因素。结果 5220名社区成年居民的冠心病患病率为3.39%,标化患病率为2.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8,95%CI=1.051~1.086,P<0.001)、有抑郁症状(OR=1.639,95%CI=1.037~2.591,P=0.034)、经常锻炼(OR=0.584,95%CI=0.378~0.902,P=0.015)、血压升高(OR=3.529,95%CI=2.344~5.312,P<0.001)、血脂异常(OR=2.152,95%CI=1.291~3.587,P=0.003)以及慢性病核心知识得分(OR=1.144,95%CI=1.066~1.228,P<0.001)是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成年居民冠心病患病的关联因素。结论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成年居民冠心病患病率较高,高龄、有抑郁症状、缺乏锻炼、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以及慢性病核心知识得分较高的城市居民更易患冠心病。

  • 论著
    郭晓波, 韩伟, 姜晶梅, 王子兴, 张璐雯, 吴鹏, 于晓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4): 549-55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18
    摘要 (1130) PDF全文 (187) HTML (920)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比较普外科不同年龄组老年住院手术患者手术安全的差异性,为临床术前评估、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5年1至6月和2016年1至6月开展的全国多中心调查项目中纳入≥60岁的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描述患者特征及术后结局,探讨不同年龄组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75岁)占17.33%,非高龄与高龄老年患者患有3种及以上的基础疾病(13.18%比5.36%)、急诊手术(16.64%比7.6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3(48.68%比27.28%)及术后重返ICU(33.64%比1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术后结局方面,非高龄与高龄老年患者术后感染类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9%比6.40%,P=0.410),而严重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1%比2.60%,P<0.001),并且急诊手术是非高龄与高龄老年患者不同术后结局共同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高龄并不是手术的禁忌,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可利用手术资源等做好术前评估,老年患者依旧可以从中获益。

  • 论著
    戚燕, 张荣强, 张灵芝, 李晶, 陈雪芹, 付国涛, 李灵兰, 李秀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4): 563-57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569
    摘要 (1086) PDF全文 (262) HTML (84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硒蛋白基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母婴传播中的表达水平,为艾滋病的预防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检索下载数据集GSE4124,样本由HIV阳性组(n=25)和对照组(n=20)构成,其中HIV阳性组包括母婴传播(TR)组(n=11)和非母婴传播(NTR)组(n=14);采用t检验分析4组(HIV阳性组比对照组、NTR组比对照组、TR组比对照组、TR组比NTR组)硒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随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HIV感染和母婴传播的影响;应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V阳性组、NTR组、TR组分别有8、5、8个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为下调基因;与NTR组比较,TR组有4个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为下调基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PX1、 GPX3、 GPX4、 TXNRD1、TXNRD3、 SEPHS2基因异常高表达对HIV感染均具有影响,而对母婴传播无影响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XNRD3基因的异常高表达与是否HIV感染呈正相关(OR=0.032,95%CI= 0.002~0.607,P =0.022)。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显示,HIV感染者生存时间1、3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95%CI=0.690~1.000)和0.870(95%CI=0.730~1.000)。结论 多个硒蛋白基因差异表达水平下调,参与调控HIV感染和母婴传播过程;其中,TXNRD3基因异常高表达与是否HIV感染呈正相关,为艾滋病防治、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 论著
    方宁烨, 韦文翠, 李剑军, 岑平, 冯献湘, 阳冬, 唐凯玲, 梁淑家, 邵玉兰, 陆华湘, 江河, 孟琴, 刘帅凤, 朱秋映, 陈欢欢, 蓝光华, 阳世雄, 周丽芳, 莫靖林, 葛宪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3): 399-40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444
    摘要 (1000) PDF全文 (210) HTML (773)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分析广西≥50岁男性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基因亚型及治疗前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广西14个城市2020年1至6月新报告≥50岁男性HIV感染者,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分析耐药突变位点及耐药程度。结果 共615例HIV感染者纳入分析,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 3种主要亚型的构成比分别为57.4%(353/615)、17.1%(105/615)和22.4%(138/615)。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NRTI(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发生耐药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8例(1.3%)、18例(2.9%)和0例。NRTI和NNRTI位点突变率最高的分别为M184V(0.7%)和K103N(1.8%)。22例(3.6%)至少对任意一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产生耐药,其中,对NRTI耐药4例(0.7%)、NNRTI耐药14例(2.3%),同时产生耐药4例(0.7%);对蛋白酶抑制剂未产生耐药。NNRTI治疗前耐药率高于NRTI(2.9%比1.3%;χ2=3.929,P=0.047)。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利匹韦林、依非韦伦、奈韦拉平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治疗前耐药所占比例分别为0.8%、0.3%、0.7%、1.0%、1.3%、2.8%、2.9%和0。结论 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为2020年广西新报告≥50岁男性HIV感染者主要流行毒株,其治疗前耐药仍处于低度流行水平。

  • 专家论坛
    余卫, 张在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2): 285-28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133
    摘要 (10215) PDF全文 (4774) HTML (9263)   可视化   收藏
    CSCD(7)

    年龄作为人口的基本标识,是医学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然而,医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年龄人群划分标准不一及相关术语应用不清等问题,本文就国内外年龄人群的划分标准和术语使用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