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甲状腺癌超声诊疗一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孙斌, 张明博, 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4): 672-6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073
    摘要 (935) PDF全文 (444) HTML (816)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所有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占比高达90%,多为惰性肿瘤,但仍有少数具有侵袭性,颈部淋巴结转移(LNM)就是其侵袭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术前准确预测颈部LNM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超声新技术是一种无创、便捷、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对于预测PTC的颈部LNM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超声新技术预测PTC颈部LNM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关综述和展望。

  • 甲状腺癌超声诊断专栏
    田艳, 席雪华, 马姣姣, 汤珈嘉, 李惠霖, 朱琪,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3): 355-36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214
    摘要 (1172) PDF全文 (250) HTML (78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列线图模型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病理确诊的DTC患者的临床及颈部超声检查资料,分为训练组(n=444)和验证组(n=125)。采用Lasso回归筛选组间差异的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Lasso回归分析中选择的特征,建立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校准图来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 淋巴结短径≥0.5 cm、长短径比值<2、淋巴结门消失、囊性变、高回声、钙化及异常血流(P均<0.001)是建立模型的预测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训练组C指数为0.938(95%CI=0.926~0.961)。结论 基于DTC颈部淋巴结超声声像图特征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可以准确评估D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

  • 甲状腺癌超声诊断专栏
    刘如玉, 姜玉新, 赵瑞娜, 赖兴建, 逯川英子, 高璐滢, 王莹, 席雪华,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3): 361-36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235
    摘要 (900) PDF全文 (199) HTML (693)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探讨三维断层超声成像(3D-TUI)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腺体外侵犯(ETE)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7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97个结节,由2名超声科医师采用盲法评估二维超声(2D-US)及3D-TUI甲状腺结节与被膜的关系,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为ETE诊断金标准,比较2D-US和3D-TUI评估ETE的诊断效能。结果 97个结节中,54个(55.7%)伴有ETE。3D-TUI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ETE的敏感度(68.5%比37.0%;χ2=10.737,P=0.002)、准确率(74.5%比56.7%;χ2=6.686,P=0.015)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0.761(95%CI=0.677~0.845)比0.592(95%CI=0.504~0.680);Z=3.500,P<0.001]高于2D-US,而特异度(84.1%比81.4%;χ2=0.081,P=0.776)、阴性预测值(67.9%比50.7%;χ2=3.645,P=0.066)、阳性预测值(84.1%比71.4%;χ2=1.663,P=0.2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TUI较2D-US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ETE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 甲状腺癌超声诊断专栏
    王亮凯, 汤珈嘉, 牛文全, 贾欣颖, 席雪华, 马姣姣, 李惠霖, 孙哲, 刘心怡,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3): 366-37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417
    摘要 (1175) PDF全文 (250) HTML (9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过程中针道增强技术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结节是否适合使用该技术做出预测。方法 前瞻性纳入175例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行甲状腺结节FNA的患者,对199个结节使用针道增强技术前后针尖显示情况进行对比,记录使用针道增强前针尖显示不清结节的位置、与被膜的位置关系、超声特征以及穿刺部位软组织条索结构分布,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编订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进行风险分级。应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针道增强技术使用效果的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使用针道增强技术前135个(67.8%)结节针尖显示不清,使用后53个(26.6%)结节针尖显示不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结节与被膜的位置关系、纵横比、血供以及穿刺部位皮下条索结构分布建立预测使用针道增强技术后针尖显示不清概率的列线图,其C指数为0.75(95%CI=0.67~0.84),校准曲线拟合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内部验证C指数为0.70。结论 针道增强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FNA中可提高针尖显示清晰度。基于结节与被膜的位置关系、纵横比、血供以及穿刺部位皮下条索结构分布构建的列线图可对结节是否适合使用针道增强技术进行预测。

  • 论著
    宋青,康林立,兰雨,阎琳,李文,任玲,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2, 44(1): 40-4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909
    摘要 (1071) PDF全文 (352) HTML (592)   可视化   收藏
    CSCD(3)

    目的 评价微血流成像(MFI)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常规超声、MFI和超声造影检查并获得明确组织学或细胞学病理结果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声像图,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能力。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分和“S-W-C征”是预测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73.33%、80.0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9(95%CI=0.662~0.899)。结论 MFI模式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论著
    王珍芳,商静,朱媛,刘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6): 905-91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845
    摘要 (770) PDF全文 (134) HTML (49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伴有钙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方面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常规超声以及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方法评估76例患者的102处伴有钙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并对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特征赋分,最终比较单用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同超声造影串联联合诊断试验之间的诊断价值优劣。结果 良、恶结节在微钙化(P<0.001)、纵横比>1(P=0.039)、边缘模糊(P=0.027)、结节周边环状增强(P=0.000)、结节非钙化部分的增强程度(P=0.000)及增强均匀程度(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以显著提高诊断试验的曲线下面积(0.841比0.701,P<0.001)和特异度(97.06% 比44.12%,P=0.007),而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5% 比73.53%,P=0.727)。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能够提高常规超声在伴有钙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且常规超声(实性、低回声、微钙化、纵横比和边缘模糊)和超声造影(结节周边非环状增强、非钙化部分呈低增强和非均匀增强)累及出现5项及以上恶性征象高度提示伴钙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为恶性结果。

  • 论著
    李盈盈,孙文轩,廖献东,张明博,谢芳,陈东浩,张艳,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6): 911-91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823
    摘要 (834) PDF全文 (455) HTML (592)   可视化   收藏
    CSCD(2)

    目的 基于甲状腺超声图像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人工智能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甲状腺切除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所有病例被分为训练集(265例)、测试集(44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甲状腺超声图像预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测试集中评估该系统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测试集中,本模型预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可达80%、76%、83%、0.794。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可用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论著
    阎琳,宋青,肖静,张颖,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4): 584-58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277
    摘要 (954) PDF全文 (153) HTML (507)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探讨粗针穿刺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行射频消融(RFA)治疗单发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90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其中女性142例、男性48例,年龄20~74岁,肿瘤平均体积(106.29±96.15)mm3。RFA术后1、3、6、12个月及随后每半年行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消融灶体积、颈部淋巴结及甲状腺实质情况。于术后第3或6个月对消融灶中心部、周边部及周围正常甲状腺实质分别行粗针穿刺(CNB)评价消融疗效。结果 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04±12.41)个月,体积由(106.29±96.15)mm3缩小至(1.47±8.00)mm3,体积缩小率为(99.08±4.32)%。术后两枚消融灶病理阳性,均出现在消融灶周边部,随即进行补充消融。随访过程中,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所有患者的手术及CNB均顺利进行,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NB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评价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消融有效性的检查方法,可在消融术后早期发现残留肿瘤。

  • 超声新技术应用论坛
    何红莹,罗渝昆,张艳,宋青,李文,赵佳航,李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3): 322-32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813
    摘要 (857) PDF全文 (195) HTML (528)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建立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短期疗效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科初次行RFA治疗的159例PTMC患者的术前及随访资料,以RFA术后12个月内消融灶存在状态为终点事件,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消融灶未完全消失影响因素,建立评分模型。结果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7)、年龄(P=0.047)和钙化灶大小(P=0.049)是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肿瘤最大径和RFA消耗总能量是建立模型的次要相关因素。在建模中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AUC=0.762),在验证组中确定了模型的良好预测效能(AUC=0.740)。结论 基于PTMC患者RFA术后1年内消融灶未完全消失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量化模型,可以准确预测PTMC患者RFA术后短期疗效,为临床准确评估RFA短期疗效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予以解释提供依据。

  • 超声新技术应用论坛
    兰雨,张明博,张艳,宋青,阎琳,肖静,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3): 328-33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334
    摘要 (919) PDF全文 (234) HTML (637)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接受随访的149例PTMC治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组(n=80)、甲状腺腺叶切除(HT)组(n=34)及甲状腺全切除(TT)组(n=35)。所有患者均完成以下3个量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甲状腺癌特异性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THYCA-QoL)及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比较3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SF-36量表中,RFA组及HT组患者的躯体健康(PCS)(P=0.006,P=0.033)及生理职能(RP)(P=0.003,P=0.001)均显著高于TT组,但RFA组与HT组之间在PCS(P=1.000)及RP(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患者精神健康(MCS)评分明显高于TT组患者(P=0.034)。THYCA-QoL量表中,TT组患者的瘢痕问题评分显著高于HT组(P=0.003)及RFA组(P<0.001),RFA组患者体质量增加的抱怨显著低于HT组(P=0.028)及TT组(P<0.001)。FoP-Q-SF量表中,3组患者对疾病进展担忧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超声引导下RFA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PTMC开放手术治疗的替代选择。

  • 超声新技术应用论坛
    张艳,马冰,赵佳航,张颖,朱嘉宁,赵萍,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3): 338-34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891
    摘要 (903) PDF全文 (262) HTML (577)   可视化   收藏
    CSCD(4)

    目的 探讨经淋巴管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怀疑为甲状腺癌并拟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及经淋巴管CEUS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颈部淋巴结的超声及CEUS特征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0例甲状腺癌中,1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未转移。经淋巴管CEUS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91.7%比75.0%)及准确度(90.0% 比80.0%)均高于常规超声。正常淋巴结经淋巴管CEUS表现为均匀增强,转移淋巴结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及无增强。结论 经淋巴管CEUS可有效诊断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

  • 超声新技术应用论坛
    李文,张艳,宋青,兰雨,何红莹,马骏,赵佳航,李怡,罗渝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 43(3): 343-34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3828
    摘要 (923) PDF全文 (166) HTML (463)   可视化   收藏
    CSCD(2)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与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7例患者共287个PTC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2015 美国甲状腺协会复发风险分层,评估患者复发风险;比较不同复发风险PTC超声造影的差异。结果 低复发风险组中57.6%的病灶呈现低增强,中复发风险组中62.3%的病灶呈现等增强,高复发风险组中48.2%的病灶呈现高增强(P<0.0001)。PTC复发风险与造影增强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为0.442(P<0.0001),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χ 2=55.292,P<0.0001),表现为随增强强度增加PTC复发风险加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高增强、等增强与低增强相比,PTC复发风险明显升高(P<0.0001),OR值分别为17.5(8.4~36.2)、3.4(2.0~5.8)。结论 PT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复发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高增强灶多呈高复发风险,等增强灶多呈中复发风险,低增强灶多呈低复发风险。

  • 论著
    蔡倩,罗渝昆,李鑫,兰雨,张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 42(5): 619-62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2632
    摘要 (1043) PDF全文 (211) HTML (498)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外侵犯(ET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行术前常规超声(US)和CEUS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72例(184个癌结节),回顾性分析结节的声像图特征,评估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比较两种手段诊断ETE的效能,分析结节增强水平对ETE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 CEUS诊断ETE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9%、89.4%和84.2%,US分别为60.0%、86.2%和73.4%,其中,CEUS诊断ETE的灵敏度(P=0.000)和准确度(P=0.009)均明显高于US,但在特异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CEUS诊断癌结节E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明显高于US的0.73(Z=2.24,P=0.01)。CEUS对ETE的诊断价值与结节增强水平相关,CEUS诊断ETE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在低增强结节中最高,高增强者次之,等增强者最差。结论 CEUS对PTC ETE的诊断效能高于US,通过CEUS检查可为临床制定治疗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 论著
    田晓琦,罗渝昆,张颖,宋青,任玲,张艳,姜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 42(5): 626-6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1733
    摘要 (777) PDF全文 (214) HTML (488)   可视化   收藏
    CSCD(4)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