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2-30
  

  • 全选
    |
    院士论坛
  • 刘振兴, 陈运泰, 曾庆存, 赵忠贤, 吴国雄, 黄荣辉, 朱日祥, 王佛松, 陈翰馥, 张广学, 陆启铿, 梁敬魁, 朱邦芬, 杨福愉, 张仁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57-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述评
  • 刘大庆,裴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59-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内数量极少的既保持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又能够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群细胞。目前,在白血病中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较为深入,在一些实体肿瘤如乳腺癌、神经系统肿瘤中也发现了肿瘤干细胞存在的证据。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正逐渐得到重视并成为恶性肿瘤研究领域新的热点和方向。明确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导致肿瘤发生的内在机制,并以肿瘤干细胞为靶标开展相关研究,就有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并最终为根治恶性肿瘤带来希望。
  • 张文杰,曹谊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62-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种子细胞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组织、器官的前提和基础,干细胞已成为最佳种子细胞来源。成体干细胞在动物及临床试验中的成功,证实了组织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展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同种异体干细胞的研究以及通用型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拓展,将为实现组织工程产业化奠定基础。
  • 论著
  • 梁 峰,王韫芳,南 雪,岳慧敏,徐迎新,施双双,李 荣,裴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65-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为复杂器官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组织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 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种植于纤维蛋白凝胶及基底膜基质中的BDMSC进行三维立体诱导培养,在培养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形态观察、组织切片和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 Flt-1)、VEGFR-2(Flk-1)、vWF的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结果 诱导后的人BDMSC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4、CD31、Flt-1、Flk-1、vWF,并生成内皮样细胞,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诱导后表达的Flt-1、Flk-1等表面分子可能在B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过程中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并起重要作用,这为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
  • 张姝江, 杨志明,邓 力,罗静聪,李秀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70-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用牛角膜制备脱细胞基质,作为组织工程角膜的载体,为细胞提供贴附生长的支持物。方法 选取新鲜牛角膜9个,每个分层剥离为2片组织。用0.25%胰蛋白酶,37℃下分为20、40、60 min消化,漂洗。每组取样本分别做扫描电镜观察和HE染色观察。其余冻干处理后消毒备用。将消毒后冻干牛角膜基质常规培养基浸泡24 h,取浸提液原液,稀释101、102、103倍培养人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冻干牛角膜基质复水,常规培养基浸泡24 h,以2×105个/cm2接种兔角膜缘细胞,培养7 d后,标本扫描电镜检查、HE染色观察。结果 电镜观察各组牛角膜片表层细胞均被脱去, 60 min组基质胶原间细胞碎片残留较少, 20 min组较多,胶原纤维有序排列以60 min组破坏最大。浸提液的各稀释倍数及原液所培养人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电镜及HE染色观察复合材料培养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均见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生长,材料部分表面呈多层生长。结论 以酶消化法和冻干处理的脱细胞牛角膜基质可以作为细胞的载体在体外与细胞复合培养。
  • 金 岩,刘 源,张 超,董 蕊,雷 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74-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自体表皮干细胞与异体角膜基质细胞在体外构建双层组织工程角膜,并修复兔角膜缘干细胞的缺损。方法 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以去细胞猪角膜基质片作为支架材料,以自体表皮干细胞与异体角膜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并用来修复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干细胞与异体角膜基质细胞复合异种去角膜基质片在体外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角膜;构建的组织工程角膜与正常角膜相似,具有上皮层和基质层;用组织工程角膜修复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3个月后,损伤角膜透明度恢复良好,组织学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成功构建了兔的双层组织工程眼角膜,并修复了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
  • 曹 莹,孟 艳,孙 昭,廖联明,韩 钦,李 静,刘艳宁,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78-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脂肪来源的干细胞是否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成人脂肪组织分离脂肪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表型以及成骨、脂肪和神经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下,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细胞标志及脂肪来源的成体干细胞输入下肢缺血小鼠体内后能否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在体外能迅速扩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Flk1),具有分化成骨、成脂肪和成神经的能力;在VEGF、bFGF诱导下,能分化成有功能的内皮细胞,改善缺血状况。结论 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不仅具有间充质细胞的分化潜能,还具有内皮干/祖细胞性质,可以用于血管新生的细胞治疗。
  • 王 宏,胡 江,李凌松,洪天配,李丽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83-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胎儿胰腺来源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符合医学伦理学)是否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表面标志以及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胎儿胰腺中分离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筛选后进行扩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表面标志,并探讨这类细胞的成脂和成骨的分化潜能。结果 筛选纯化后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表面标志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相似;此类细胞可在体外诱导为脂肪细胞或骨细胞。结论 筛选纯化的胎儿胰腺来源的巢蛋白阳性细胞具有一定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 王 伟,范 明,智小东,刘淑红,刘品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8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壳聚糖与琼脂糖水凝胶载体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制成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复合体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壳聚糖与琼脂糖水凝胶载体及外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制备成新型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复合体,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16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等再生神经形态学观察。用单纯壳聚糖导管和自体神经分别作为阴性、阳性对照。结果 复合支架组的神经再生数目和直径均优于单纯壳聚糖导管组(P < 0.01),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当。结论 壳聚糖与琼脂糖水凝胶载体及外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制备成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复合体对大鼠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再生微环境,可明显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水平。
  • 葛 薇,姜文学,李长虹,尤 佳,邱录贵,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92-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生物蛋白胶(FS)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BMSCs, 以含有TGF-β1、地塞米松的特定培养基进行软骨起源的诱导。将诱导7 d的BMSCs分别与含或不含有TGF-β1的FS复合后接种于裸鼠背部,作为BMSCs+ FS-TGF-β1和BMSCs+FS实验组,同时设只注射FS和BMSCs的对照组。12周后从裸鼠体内取出组织工程标本进行大体观察、湿重测定、蛋白聚糖含量测定,并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BMSCs以特定培养基诱导后可具备软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复合物接种后两个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BMSCs+FS-TGF-β1组与BMSCs+FS组相比,可形成体积和重量更大的软骨样复合物;阿尔新兰染色显示具有更多的细胞外基质分泌;蛋白聚糖含量明显增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Ⅱ型胶原表达增强。 而两个对照组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 负载TGF-β1的FS支架可以促进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 阴 茜,陈纪林,王韫芳,曹 丰,程 芮,裴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696-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移植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 min后恢复血流的方法建立AMI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传代培养后,在AMI造模10 ~ 14 d后将培养扩增的自体MSCs经冠状动脉植入梗死区,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示踪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SCs,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新生血管数目。结果 MSCs生长呈纺锤样,生长旺盛呈旋涡样;DAPI标记率为100%。AMI造模10 ~ 14 d后MSCs移植数量平均为(4 ~ 6)×107个,移植术后3个月,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54.65 ± 3.39)% vs(43.98 ± 4.21)%( P < 0.01)],可见DAPI标记胞核为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新生血管数目显著升高[(13.28 ± 4.39)vs(4.27 ± 2.28)个, (P < 0.01)]。结论 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生物性状稳定的MSCs,在AMI 造模10 ~ 14 d后进行经冠状动脉MSCs自体移植,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MSCs移植与目前广泛运用的介入治疗相结合,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可望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张雪梅,缪小平,谭 文,曲世宁,孙 瞳,周翊峰,林东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0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与肺癌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505例肺癌患者和500名正常对照者MTHFR C677T和A1298C基因型;用EH软件构建了这两个多态的单体型;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肺癌相对风险度。结果 C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在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53.5% vs 44.9%,P < 0.001)。与MTHFR 677CC基因型比较,677CT和TT基因型患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43(95% CI, 1.04~1.95)和2.40(95% CI, 1.61~3.59)倍。MTHFR 基因677T-1298A单体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未发现MTHFR A1298C基因多态与肺癌风险相关。结论 MTHFR基因变异可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 胡 勇,陈经勇,刘剑伟,董 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04-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应用改良的TransFix-Ⅱ技术经双胫骨隧道施行自体双股半腱和股薄肌腱(DLSTG)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 对12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改良的TransFix-Ⅱ技术,经双胫骨隧道施行自体DLSTG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后常规配合激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随访显示:全部患者的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pivot shift征、mcmurray 试验阴性, 并在术后4~6周恢复了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行走步态。8例患者在术后10~12周恢复了低风险体育运动。术后12个月,9例获得随访患者的国际膝关节病历委员会(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Tegner评分显示6例患者恢复了伤前运动水平。CT扫描测量证实股骨、胫骨隧道无扩大。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自体DLSTG,应用改良的TransFix-Ⅱ技术,可经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术后利于开展加速的康复训练和伤膝功能的迅速恢复。
  • 曲忠森,田 青,周新文,王小川,王 群,张 蕲,王建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08-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皮层神经元β淀粉样蛋白(Aβ)以及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模型组、DM+NaCl组、DM+ LiCl组糖原合酶激酶-3(GSK-3)的活性、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Aβ水平。结果 DM组与对照组相比,GSK-3活性(P < 0.05)和Aβ40生成(P < 0.01)显著增加,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显著减弱(P < 0.05);GSK-3的抑制剂 LiCl能显著降低糖尿病鼠Aβ40水平(P < 0.01)和改善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P < 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皮层Aβ40生成增加、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降低、GSK-3升高在这一病理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孙海涛,薛富善,张国华,李成文,李 平,刘鲲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12-7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小儿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和直接喉镜(DLS)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小儿43例,随机分为DLS组(n = 20)和FOB组(n = 23),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结果 DLS组气管插管时的SBP、HR和RPP比麻醉诱导后显著升高(P < 0.05),但气管插管时的血压、HR和RPP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观察期(从静脉麻醉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后5 min为止)内SBP、HR和RPP的最大值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 < 0.05)。FOB组气管插管时的血压、HR和RPP比麻醉诱导前和麻醉诱导后显著升高(P < 0.05),观察期血压、HR和RPP的最大值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 < 0.05)。观察期各对应时间点的SBP和RPP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气管插管时的HR在FOB组显著高于DLS组(P < 0.05),但观察期内其他各时间点的HR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期血压和HR的最大值及其达最大值的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深度不能有效抑制FOB经口气管插管在小儿引起的加压反应和心率增快反应。与DLS相比,FOB在预防小儿经口气管插管的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方面无明显优越性。
  • 论著摘要
  • 张国华,薛富善,李平,孙海涛,李成文,佟世义,廖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17-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刘兰霞,冷希岗,岳井银,宋丽萍,王 海,宋存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18-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抗DNA抗体化学偶联到冠脉支架胶原涂层膜上的可行性及连接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氯胺-T法对抗DNA IgM进行125I标记,将胶原膜随机分为化学偶联组(n = 3)和对照组(n = 3), 化学偶联组胶原膜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基二硫)代丙酸酯(SPDP)通过化学键结合标记IgM,对照组胶原膜通过吸附的方式携带标记的IgM,测定125I的放射活性,评价IgM与胶原膜化学偶联的可行性及稳定性。结果 化学偶联组胶原膜上携带的抗体量约为对照组的15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1);胶原膜通过化学偶联的方式携带抗体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在37℃ 60 r/min摇动条件下洗脱,对照组胶原膜上携带的抗体仅5 d即随胶原膜完全溶解而全部释放,而化学偶联组胶原膜携带的抗体在第16天时仍有25%保留在膜上。结论 通过同位素标记定量显示了在蛋白涂层上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连接抗DNA 抗体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为下一步冠状动脉血管支架上携带质粒DNA提供了实验依据。
  • 孙晓光, 金利娜,甄景然,吴玉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23-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现行12~13次标准产前检查模式的依从性和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西院分娩的544例产妇的产前检查资料,总结孕妇对标准产前检查模式的依从性、产前检查次数与母婴结局的关系、初次产前检查时进行危险因素筛查的效果。结果 544例产妇中位数产前检查次数为8(0~14)次, 其中22例(4.0%)分娩前从未做过产前检查;北京市流动人口组、城市居民高中及以下文化者组、城市居民大专以上文化者组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依次为(4.55 ± 3.1)、(8.71 ± 2.2)和(9.56 ± 2.1)次, 北京市流动人口平均产前检查次数显著低于城市居民高中及以下文化者和城市居民大专以上文化者(P < 0.001);北京市流动人口组首次产前检查的时间为(25.44 ± 8.8)周, 与城市居民高中及以下文化组(15.58 ± 5.8)周和城市居民大专以上文化组(14.24 ± 3.2)周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01)。544例孕妇接受产前检查0~3次者93例(17.1%)、 4~9次者299例(55.0%)、≥10次者152例(27.9%);各组妊高征、妊娠糖尿病、妊娠中晚期出血、产后出血、巨大儿、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胎儿生长受限及早产率随着检查次数的增多而下降(P < 0.05);贫血及剖宫产率随着检查次数的增多而上升(P < 0.001)。对首次产前检查者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可筛选出35.6%的围产期并发症患者。结论 现行标准产前检查模式在低文化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依从性较低,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效果有待提高,在这部分依从性较低的人群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可行、高效的产前检查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 张 丹,张建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29-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长苞凹舌兰提取物(Coeloglossum. viride var. bracteatum extract, CE)对D-半乳糖(D-Gal)和NaNO2致衰老小鼠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雌性NIH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吡拉西坦(阳性对照)组[300 mg/(kg•d)],CE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g/(kg•d)]6组,每组10只。衰老模型组,吡拉西坦组和C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接受腹腔注射D-Gal 120 mg/(kg•d)(生理盐水配制)和NaNO2 90 mg/(kg•d)(双蒸水配制),连续60 d,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从第47天开始,吡拉西坦组和C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剂量的吡拉西坦[300 mg/(kg•d)]或CE[2.5、5、1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14 d后用水迷宫方法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生物化学法检测脑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胺氧化酶A(MAO-A)、单胺氧化酶B(MAO-B)、钠钾ATP酶、钙镁ATP酶活力。结果 衰老模型组小鼠每天游出迷宫所用的时间(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1, P < 0.05),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 < 0.05);小鼠脑中SOD、钠钾ATP酶、钙镁ATP酶的活力下降(P < 0.01,P < 0.05),MDA水平、MAO-A、MAO-B活力升高(P < 0.01)。灌胃给予吡拉西坦[300 mg/(kg•d)]和CE[2.5、5、10 mg/(kg•d)]可以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上述变化。结论 CE可改善D-Gal和NaNO2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具有促智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此作用可能部分由于CE具有抗氧化、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和抑制单胺类递质代谢失调的作用。
  • 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沈 晔,黄智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34-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改变的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30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的患者在术前l d、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眼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度、散光轴向和不规则散光度, 并分析不同手术因素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结果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引起角膜前表面周边部术后1周屈光度显著减小(P < 0.01);中央部散光度显著增加;散光轴向向加压块中点轴向偏移,术后1周中央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不规则散光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手术中环扎带的长度和加压块的宽度与各屈光参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以短期为主。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小对角膜形状的改变,以保证术后的视觉恢复。
  • 石葛明,李双成,张 凯,邢凌霄,崔慧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39-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丙酸睾丸酮对大鼠两种不同功能运动神经元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配布式样的影响。方法 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CB-Au)逆行标记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记法,揭示CB-Au标记运动神经元群的CGRP免疫反应配布式样及其改变。结果 与相应正常对照组和去势组相比,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28 d后,快肌-趾长伸肌运动神经元群调质CGRP的表达显著降低 (P < 0.001);对慢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群CGRP样免疫反应的配布式样影响较小(P > 0.05)。结论 快肌-趾长伸肌运动神经元群比慢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群在CGRP表达调节上更易受到雄激素的影响。
  • 金 滢,潘凌亚,黄惠芳,沈 铿,吴 鸣,杨佳欣,郎景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43-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在初治及复发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OGCT)患者中对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OGCT患者 102例,记录初治及复发手术时进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情况、病理及其他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初治及复发病例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疾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初治时肿瘤FIGO分期、化疗方案、手术彻底性和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疾病复发的显著性因素,其中化疗方案的影响最大。对化疗方案分层后,在博莱霉素+足叶乙甙+顺铂(BEP)或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PVB)方案化疗时,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肿瘤复发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其他方案化疗组及未化疗者中,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显著减少复发。在复发病例中仅手术彻底性与复发后生存时间相关,复发手术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复发后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OGCT的预后无明确的负相关性,对已进行手术而未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者,如已开始化疗,无须再次手术,可根据初次手术的结果行BEP或PVB方案规范化疗;对于初治患者,如有足够熟练的手术技巧,在尽量进行肿瘤细胞减灭的同时,应行该术式;对于复发患者,手术的目的是进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意义有限。
  • 吴文铭,赵玉沛,廖 泉,戴梦华,蔡力行,朱 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49-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检查适用于初步诊断和筛查,对于可疑病例可选择CT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体尾部(60%), 胰体尾切除术为主要手术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胰漏(35%)。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 超声及CT的诊断价值较高,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肿瘤经完整切除后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 宋可新,刘珠凤,赵 茹,王晓军,乔 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53-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 应用腹壁成形术、V-Y皮瓣推进术修复我院2003年3月 ~ 2004年12月收治的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患者切除后的创面。结果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均切除彻底,切除后未见复发,腹壁伤口Ⅰ期愈合,美观,无并发症。结论 腹壁成形术及V-Y皮瓣推进术可以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切除后提供良好的创面修复方法。
  • 连小兰,白 耀,徐蕴华,戴为信,郭芝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56-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母亲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和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TDs)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983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其母亲妊娠期间合并甲亢、出生后5~7 d内测定过甲状腺功能的35例新生儿,根据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状态和开始服用ATDs的时间分组,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比例为48.6%(17/35),其中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高促甲状腺激素(TSH)血症分别占29.4%、29.4%,低T4血症和中枢性甲低分别占35.3%和5.9%。甲亢母亲孕晚期才开始服用ATDs组的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显著增加(P < 0.01), 早产儿、母亲中重度妊高征、脐血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和脐血TSH水平异常时,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比例显著增加(P < 0.05)。结论 母亲甲亢孕晚期才开始治疗可导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增加。对母亲孕期甲亢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
  • 林 蓓,齐藤真木子,岩森正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61-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小鼠3种GDP岩藻糖:β半乳糖苷α1,2-岩藻糖转移酶(α1,2-FT)的底物特异性。方法 利用RT-PCR方法克隆小鼠3种α1,2-FT基因编码区MFUT-Ⅰ、MFUT-Ⅱ、MFUT-Ⅲ,测序后分别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MFUT-Ⅰ、pcDNA3.1-MFUT-Ⅱ及pcDNA3.1-MFUT-Ⅲ;采用磷酸钙法将其转染于COS-7细胞进行表达,通过检测3种酶对不同种底物特性比较酶的特异性。结果 小鼠基因MFUT-Ⅰ、MFUT-Ⅱ、MFUT-Ⅲ分别与人类H基因(77%)、Se基因(79%)和Sec1基因(75%)具有序列同源性。MFUT- Ⅰ和MFUT-Ⅱ基因转染后的COS-7细胞均具有α1,2-FT活性,而MFUT-Ⅲ基因转染的COS-7细胞无此活性。MFUT-Ⅱ同时对底物缺乏唾液酸的神经节苷脂(GA1)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存在活性, 分别生成产物岩藻糖基化GA1(FGA1)及岩藻糖基化神经节苷脂GM1(FGM1); 而MFUT-Ⅰ仅对底物GA1存在活性。MFUT-Ⅱ对GA1的比活性约为MFUT-Ⅰ的80 ~ 90倍。MFUT-Ⅱ对GA1的比活性为GM1的10~20倍。MFUT-Ⅱ不仅具有合成Ⅳ型H抗原FGA1及FGM1活性,同时具有对乳丁糖神经酰胺(Lc4Cer)及异乳丁糖神经酰胺(nLc4Cer)的活性,可合成Ⅰ型及Ⅱ型H抗原。结论 MFUT-Ⅱ是小鼠的主要α1,2-FT,具有合成Ⅳ型H抗原FGA1及FGM1的功能;MFUT-I仅有合成Ⅳ型H抗原FGA1的功能;MFUT-Ⅲ无α1,2-FT活性。
  • 姚宇玫,胡申江,黄元伟,杨春虎,孙 坚,朱朝晖,吴 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67-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内受磷蛋白(PLB)和肌浆网钙泵蛋白同功酶(SERCA2a)基因表达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不同浓度TNFα(1、10、30、50、70 μg/L)干预组,用单管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 技术,观察TNFα对乳鼠心肌细胞PLB和SERCA2a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Fluo-3/Am荧光染色剂负载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测定TNFα对单个乳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 TNFα浓度依赖性增高PLB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10、30、50、70 μg/L TNFα组PLB mRNA表达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66%、106%、141%、189%(P < 0.05),蛋白质的表达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0%、48%、73%、114%(P < 0.001)。而1 μg/L TNFα组与对照组PLB mRNA和蛋白质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TNFα不影响SERCA2a的表达。50 μg/L TNFα作用细胞24 h,能降低异丙肾上腺素刺激的[Ca2+]i变化幅度的增高,[Ca2+]i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减少33%(P < 0.01),但对静息状态下[Ca2+]i变化幅度无影响。结论 TNFα可增强心肌细胞内PLB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内[Ca2+]i的变化,这可能与TNFα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有关。

  • 综述
  • 黄榕翀,葛均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72-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缺血性心脏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但在安全性方面仍有争议。
  • 阎 睿,金志刚,景乃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78-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软骨是一种由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组成的特殊结缔组织,关节受损时,被破坏的软骨自我修复能力极低,需要细胞移植治疗。软骨组织的传统修复方式是自体组织分离的软骨细胞经体外大量培养后,将其包覆在生物性材料内再植入受损部位,这面临软骨细胞经体外培养逐渐丧失其原有特性而分化成其他组织的问题。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特性,在一定培养条件下经适当刺激可诱导分化成软骨组织。这将为软骨组织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拟简要探讨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82-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深入的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治疗了多种血液及免疫性疾病。很早以前,有人推测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母细胞。近年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动物实验显示,缺血部位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临床小规模试验研究表明,应用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重建。本文简要介绍骨髓、外周血、脐血造血干细胞的血管分化功能及其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 吴 郁,冯凤芝,向 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86-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上升,其早期诊断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尤其宫腔镜的检查及其对子宫内膜癌肌层侵润、 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判断及安全性问题予以综述。
  • 崔晓雨,何桂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90-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炎性反应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部分, 但同时炎性反应在促炎细胞因子的介导下可诱发或加重疾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个体水平细胞因子的产生是受细胞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的。营养物质通过维持DNA稳定性、修复损伤的DNA及调节、诱导基因表达, 改变个体的表型, 对炎症过程发生作用。本文就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炎性反应与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 论著摘要
  • 马道新, 于修平,张晓梅,李志宏,周亚滨,李 勇,贾继辉,赵蔚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93-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夏淑东,黄席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6): 794-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