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10-30
  

  • 全选
    |
    专家述评
  • 李太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05-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患者到目前有效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不断发展,25年中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方面,也有多项突破性进展。近年,中国艾滋病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很大进步。
  • 曹韵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09-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全球约有85%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是通过性传播途径获得, 避孕套的推广已在几个国家成功地控制了HIV-1的传播。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HIV-1的感染进程。HAART的运用可以抑制HIV-1的复制,可将血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并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但也存在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未来几年面临的挑战是:确定预期将出现的新的药物类型的作用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解决HIV/肝病/结核病双重感染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补救治疗,解决资源有限国家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问题以及努力获得预防艾滋病的成功。
  • 论著
  • 苏艳丽,尚 红,刘 静,王树祥, 耿文清,崔华露, 姜拥军,王亚男,张子宁,王亚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13-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经性途径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未感染者(ESN)的CD4+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抗HIV活性,探讨中国ESN的抗HIV感染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全血法分离培养HIV感染者的病毒株,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ES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用MACS磁分选法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与HIV感染者的病毒分离株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上清的HIV-1复制动力(p24抗原)。结果 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分离毒株的复制动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分离毒株的复制动力显著低于T嗜性分离毒株(P<0.05); 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T嗜性分离毒株及实验室毒株的感染能力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中国ESN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病毒分离株有一定抵抗作用,可能是经性接触暴露未感者抗HI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 谢 静,韩 扬,李太生,邱志峰,左玲燕,李雁凌,王爱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18-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分子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中的异常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对278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其中59例接受规律HAART的患者于开始治疗前,治疗后第1、3、6、9、12月末进行随访。以56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28分子表达显著下调(P<0.001),且CD28分子表达比例与其CD4+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84,P<0.001),与血浆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00,P<0.001)。给予HAART 1个月后CD4+ T细胞的CD28表达比例中位数由75%快速恢复至90%(P<0.001)。HAART期间6个时间点的CD28表达比例中位数与病毒载量中位数呈负相关(r=-0.829,P=0.042),与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28分子表达明显减少,HAART可有效重建CD4+T细胞功能亚群(CD4+CD28+T)的数量,HAART后CD28表达上调可能与病毒载量的控制密切相关。
  • 郎振为,马佩卿,赵红心,兰孟东,刀文彬,张 亮,沈 冰,石晓虹,马志春,王培之,张福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22-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淋巴结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分布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22例活检及13例尸体解剖的HIV/AIDS患者的淋巴结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病理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淋巴结组织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标记物FoxP3进行检测。结果 35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1~4期分别有5、4、14和12例。所有淋巴结组织中均检测出FoxP3的阳性表达;在1、2期病变淋巴结内,FoxP3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分布于滤泡间区和副皮质区;3、4期随着淋巴细胞的数量衰竭,阳性细胞数量的减少更加明显。结论 艾滋病患者淋巴结中存在有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着淋巴结病变的进展其数量减少或耗竭。
  • 李文刚,于 敏,白 丽,田秀兰,张 政,卜定方,徐小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26-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抑制细胞表面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辅助受体CCR5和CXCR4表达,阻止HIV-1进入靶细胞。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辅助受体基因5〖WT《TNR》〗’-端cDNA片段,反向插入穿梭质粒中,再与腺病毒基因组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 BJ5183中同源重组,重组质粒在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得到含有〖STBX〗CCR5、CXCR4〖ST〗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U937细胞和MT4细胞,于感染后24、48和72 h及10 d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表达。并用Boyden小室法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对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以及用3H掺入法检测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获得含有〖STBX〗CCR5和CXCR4〖ST〗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其滴度为5×1011 PFU/ml和7×1010 PFU/ml。重组腺病毒感染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U937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率分别为:Ad-antiR5 1.12%,未感染细胞对照82.10%,Ad-senseR5 80.94%,Ad-control 81%。MT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率分别为:Ad-antiX4 1.03%,未感染细胞对照42%,Ad-senseX4 44%,Ad-control 39%。48、72 h及10 d后Ad-antiR5感染的U937细胞表面CCR5表达率分别为:1.02%、1.26%、1.23%;Ad-antiX4感染的MT4细胞表面CXCR4表达率分别为:1.13%、1.17%、1.22%。感染重组腺病毒后,两种细胞的趋化活性及增殖能力均无改变。结论 包含有CCR5、CXCR4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可以使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表达下降,且重组腺病毒不影响细胞的趋化活性和增殖能力。
  • 韩晓旭,张 旻,代 娣,卢春明,张子宁,刘 静,王亚男,姜拥军,尚 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3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耐药突变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方法 提取辽宁省91例HIV-1感染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巢式PCR方法扩增pol 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逆转录酶基因部分序列,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拼接后,递交HIVdb-Drug Resistance Algorithm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3株毒株在蛋白酶编码区含有M46I变异,在蛋白酶编码区次要变异普遍存在,由高到低依次为L63P (60.4%)及V77I (60.4%)、M36I/V (31.9%)、A71V/T (22.0%)、L10I(8.8%)和K20R(6.6%)。1株毒株在逆转录酶编码区含有M184I变异。结论 约4.4%的感染者对至少一种我国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耐药。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人群绝大部分为抗病毒治疗敏感人群,但应加强监测,防止耐药株流行。
  • 冯铁建,赵广录,陈 琳,王晓辉,石向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37-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亚型及流行情况,分析其传染来源和传播规律。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2例在深圳市发现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nv基因和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22份样本中共存在CRF01_AE、CRF08_BC、CRF07_BC 3种重组毒株以及B’、B、C 3种亚型,其在所有分析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45.1%(55/122)、31.1%(38/122)、6.6%(8/122)、14.8%(18/122)、1.6%(2/122)和0.8%(1/122)。CRF01_AE、CRF08_BC、CRF07_BC、B和B’亚型间的组内离散率分别为(4.455±1.478)%、(2.997±1.345)%、(4.380±2.024)%、(5.186±2.487)%和(4.869±2.638)%,与部分国内和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97CNGX-9F、CN.97.C54A、B.US.83.JRFL、RL42核苷酸序列间的离散率分别为(5.228±0.823)%、(3.634±1.073)%、(4.233±1.119)%、(4.950±2.564)%、(5.795±2.198)%。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以吸毒人群为主, CRF01_AE重组亚型以性途径和吸毒人群为主, B和B’亚型主要分布在静脉吸毒、性传播和献/输血人群。结论 深圳地区有3种亚型和3种重组亚型HIV-1毒株流行,CRF01_AE、CRF08_BC重组亚型和B’亚型为主要流行毒株,CRF01_AE是性传播人群中的主要流行毒株,CRF08_BC和CRF01_AE是静脉吸毒人群中的主要流行毒株。
  • 徐 斌, 石 英, 李俊红, 张 薇, 吴 昊, 陈德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42-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克隆人趋化因子CCL3L1基因,表达并初步纯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CCL3L1融合蛋白。方法 从乳腺癌细胞MCF7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扩增CCL3L1 cDNA基因,克隆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中,重组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在BL21大肠杆菌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GST-CCL3L1融合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结果 经测序、酶切鉴定证明CCL3L1 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GEX-4T-1中,经IPTG 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4000的新生GST-CCL3L1融合蛋白。结论 GST-CCL3L1融合蛋白可被成功表达。
  • 吴南屏, 张福杰, 靳昌忠, 赵 燕, 姚航平, 赵红心, 吴灵娇, 魏红山, 李在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47-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中国儿童及成人艾滋病(AIDS)患者的免疫活化水平。方法 以103例儿童AIDS患者、38例成人AIDS患者、88名健康儿童和72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取抗凝血进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CD4+T细胞数,荧光定量RT-PCR测定血清HIV-RNA滴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h1/Th2免疫因子(IL-10、IL-16、IL-18)、趋化因子[包括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DF-1)]及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的水平,并以β2微球蛋白(β2-MG)和可溶性Fas(sFas)的表达水平作为机体免疫活化指标。结果 儿童AIDS患者组的CD4+T细胞数显著低于儿童正常对照组(P<0.01),各细胞因子水平较儿童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成人AIDS患者组的CD4+T细胞数显著低于成人正常对照组(P<0.01),除MSP水平显著低于成人对照组(P<0.01)外,其余各细胞因子均显著高于成人对照组(P<0.01)。儿童AIDS患者组各因子水平除SDF-1α和β2-MG与成人AIDS患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均显著高于成人AIDS患者组(P<0.01)。结论 儿童和成人AIDS患者的免疫系统均表现为明显的异常活化,儿童患者的免疫活化水平高于成人患者。
  • 戴 懿,李太生,王爱霞, 邱志峰,谢 静,韩 扬,刘正印,马小军, 王焕玲,范洪伟,左玲燕,李雁凌,邓国华,盛瑞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51-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HIV/AIDS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8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首诊发现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143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3例患者中,57例无临床症状,经常规检查发现;86例有临床症状,全身症状中发热50例、消瘦18例,系统症状中呼吸系统34例、皮肤黏膜17例、消化系统16例。合并的常见机会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27例(34.2%),口腔念珠菌感染16例(20.2%),结核感染15例(19.0%),巨细胞病毒(CMV)感染9例(11.4%)。所有患者多种机会感染均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mm3时,而合并CMV感染及隐球菌脑膜炎时该计数多小于100/mm3。血浆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20,P=0.001)。结论 HIV/AIDS患者全身症状以发热、气短、消瘦最为明显。机会感染多侵及呼吸系统、皮肤黏膜、消化系统,并以PCP最常见。真菌是引起机会感染最多的病原。机会感染的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一定相关性。
  • 赵 燕,郭万申,贾曼红,乔晓春,刘 伟,姚 旋,李传涛,豆智慧,李在村,汪 宁,张福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5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六省儿童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对6个艾滋病高发省份的儿童感染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患者人口学、感染途径、诊断时间、临床分期、实验室检测等数据。结果 共650例患儿入选,男405例,女245例,平均年龄(7.9±3.2)岁,可能感染到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1±3.2)年。依次分布于河南570例(87.7%),广西23例(3.5%),云南21例(3.2%),湖北19例(2.9%),安徽10例(1.5%),山西7例(1.1%)。其中母婴传播488例(75.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102例(15.7%),静脉吸毒传播3例 (0.5%)。以采供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省份(包括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和以静脉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省份(包括广西、云南)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8.1±3.2) 和 (5.4±2.2)岁,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8例(39.3%,178/453)符合接受抗病毒治疗标准,其中133例(74.7%, 133/178)未接受治疗,45例(25.3%,45/178)采用成人药物治疗。 结论 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应当加强我国儿童HIV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 赵红心,张福杰,韩 宁,兰孟东,姚 均,刘志英,卢联合,魏红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58-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中药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间断过程中对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方案,对19例HIV/AIDS患者进行HAART治疗,治疗6个月后停用HAART,换服中药2个月,而后再次启动HAART 3个月,再次停用并服中药3个月,观察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第1次治疗间断过程中,换用中药1个月时有43.8%的患者未出现病毒反弹,62.6%的患者免疫功能稳定或上升;2个月时有18.8%的患者未出现病毒反弹,43.8%的患者免疫功能稳定或上升;两者的病毒载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97),换用中药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1个月时显著下降(P=0.043)。在第2次治疗间断过程中,换用中药1个月时有33.3%的患者未出现病毒反弹,64.3%的患者免疫功能稳定或上升;3个月时有13.3%的患者为出现病毒反弹,46.6%的患者免疫功能稳定或上升;两者的病毒载量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7)。治疗12个月时,患者体内的CD4+T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4)。结论 中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AART间断时的病毒反弹,维持患者的免疫功能,该作用可随间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 何 云,赵清霞,任英杰,丁丽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62-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经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经血感染HIV患者合并感染HBV和HCV的感染率、肝脏表现及部分免疫学特征。结果 128例患者中,单纯合并HCV感染者107例(83.6%),其中40例(31.3%)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肝损害,15例(11.7%)合并肝炎症状;单纯合并HBV感染3例(2.3%),均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炎症状;HIV、HBV、HCV三重感染7例(5.5%),无1例存在肝功能异常和肝炎症状;11例(8.6%)患者未合并HBV 或HCV。结论 经血感染HIV的患者与HCV的合并感染率高于与HBV的合并感染率,HIV合并HCV感染与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也存在差异。
  • 金 旭,冷希岗,刘兰霞,谷海刚,张 超,王 海,宋存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65-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以支架为基础的高效、局部定位的新型基因投递体系。方法 利用双官能偶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SPDP)将支架表面涂布的胶原与抗DNA抗体化学键合,该抗体再与质粒DNA(pEGFP-C1)免疫结合,并加入阳离子脂质体提高细胞转染效率。用125I标记抗DNA抗体,检测支架表面偶联的抗体量。用32P标记pEGFP-C1检测通过上述方法结合在支架上的DNA量,同时以物理吸附组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和兔体内实验验证其效果。结果 实验组胶原基质携带抗体量约为对照组的15倍(P<0.005)。实验组胶原基质携带质粒DNA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释放时间达13 d以上。细胞转染实验结果表明,抗DNA抗体连结pEGFP-C1质粒组支架胶原涂层表面有较多GFP转染阳性细胞生长,而未与支架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无转染。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约有(2.8±0.7)%血管壁细胞被转染,新生内膜转染率最高,达7%,远隔器官未见载体扩散。结论 抗体偶联胶原包被质粒DNA血管支架是一种新型高效、局部定位的基因转染体系。该体系适用于多种基因转染,且基因释放在一定条件下可控,为开发心血管内靶向基因投递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 王 晗,刘拥军,韩之波,梁琳慧,吕璐璐,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70-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靶向针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氯化钴模拟低氧环境。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针对HIF-1α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MCF-7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MCF-7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HIF-1α mRNA和蛋白质水平。Sub-G1测定、AnnexinⅤ荧光标记和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缺氧后,MCF-7中的HIF-1α表达增加 (P<0.01),而凋亡率较常氧降低(P<0.05)。shRNA转染MCF-7后,HIF-1α的表达下调91.63% (P<0.01)。阿糖胞苷诱导或无凋亡诱导剂时,干扰组凋亡率比未转染组分别增高1.75倍 (P<0.01)和61.31倍(P<0.01)。与未转染组相比,干扰组中的VEGF下调66.8% (P<0.05)。干扰组细胞周期进程也较未转染组减缓。结论 HIF-1α在MCF-7中发挥抗细胞凋亡的作用。本室构建的针对HIF-1α的shRNA能够促进MCF-7凋亡,下调VEGF表达,推迟细胞周期。
  • 李安生,李遇梅,杨爱珍,姚 煦,陈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75-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和血细胞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观察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分别检测活动期(24例)和非活动期SLE(21例)患者以及健康人(20名)血浆与血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SLE患者血浆p16甲基化率(MP%)为64.4%,高于对照组的5%(P<0.05);活动期SLE患者的MP%为83.3%,高于非活动期的42.9%(P<0.05)。SLE患者血细胞p16甲基化率(MC%)为48.9%,低于对照组的80.0%(P<0.05);活动期SLE患者的MC%为29.2%,低于非活动期的71.4%(P<0.05);非活动期MC%为71.4%,和对照组80.0%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血浆和血细胞p16甲基化状态呈4种模式。活动期伴血浆p16甲基化+/血细胞p16甲基化-(MP+/CP-)模式与非活动期伴MP-/CP+模式的2组SLE患者部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明显不同表现。SLE患者病情严重性判断评分与MP%呈正相关(r=0.93),与MC%呈负相关 (r=-0.96), MC%与MP%之间则呈负相关 (r=-0.79)。结论 SLE患者血浆和血细胞DNA中p16甲基化状态分析可提供诊断、病情评估以及与发病机制相关的重要信息。
  • 宋存先,张琳华,杨 菁,Stanley J.Stachelek, Robert J.Lev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82-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可植入体内的经过修饰的功能化聚氨酯构建两种血管内植入装置,分别植入猪肾下腹主动脉和羊肺中进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其作为基因运载平台的可行性。方法 将涂覆胶原的聚氨酯膜通过抗体免疫偶联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制备成聚氨酯-胶原膜埋植钮装置并植入猪肾下腹主动脉中,7d后取出埋植钮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测及PCR分析;将抗腺病毒抗体直接通过共价连接在带有硫醇化烷基的功能化聚氨酯膜上实现与AdGFP的免疫偶联,制备成聚氨酯人工瓣膜并植入羊肺中,7d后取出肺部小叶及其周围组织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及PCR分析。结果 在猪体内实验中,植入体表面的新生内膜细胞基因转染率为(14.2±2.5)%;在羊体内实验中,聚氨酯瓣膜小叶上的细胞有(25.1±5.7)%被转染。PCR结果显示,在血液或末端组织中都未检测到GFP DNA。结论 这两种血管内聚氨酯基因载运系统能够作为靶向高效载运腺病毒的载体,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 厉英超,董 蕾,贾 皑,苌新明,薛 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86-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用超声法和高压乳匀法将中药汉防己甲素(TET)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并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TET-SLN的主要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超声法和高压乳匀法制备TET-SLN。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用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和Zetasizer Nano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并观察SLN的稳定性。结果 两种方法制备的TET-SLN在透射电镜下均呈片状,形态不规则,但高压乳匀法制备的TET-SLN粒径较小。超声法制备的TET-SLN平均粒径为(92±6)nm,Zeta电位为(-21.11±2.12)mV,平均包封率为95.27%;高压乳匀法制备的TET-SLN平均粒径为(47±3)nm,Zeta电位为(-32.99±2.54)mV,平均包封率为97.82%。室温保存90 d后,高压乳匀法制备的TET-SLN的粒径为(52±5)nm,与初始粒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声法制备的TET-SLN的粒径为(168±12)nm,显著大于初始粒径(P<0.05)。结论 高压乳匀法制备的TET-SLN具有粒径小、稳定性和包封率高的特点,优于超声法。
  • 周剑寅, 王效民, 叶社房,翁 建, 侯振清, 周志敏, 张其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90-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表柔比星-聚乳酸缓释微球 (EPI-PLA-MS) 局部给药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 EPI-PLA-MS。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游离表柔比星(FEPI),计算最大耐受量(MTD)。H22皮下实体瘤肝癌荷瘤小鼠3组,每组5只,分别用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空白微球和含药微球 (含EPI 9mg/kg)瘤内注射给药,2周后取瘤称重。H22腹水型肝癌荷瘤小鼠3组,每组5只,分别用NS、空白微球和含药微球 (含EPI 9mg/kg)腹腔注射给药,计算动物生命延长率。结果 FEPI腹腔注射的MTD为9mg/kg。EPI-PLA-MS 瘤内给药后含药微球组和空白微球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0.35%和36.09%。腹腔给药后能显著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含药微球组和空白微球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53.49%和142.22%。结论 EPI-PLA-MS 是一种有效低毒的药物新剂型,在局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刘 荣,田 云,鞠吉雨,汪 燚,周异群,刘 音,朱立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695-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8B7cDNA编码的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方法 用Blastn、Blastp及TMpred分析8B7cDNA编码的蛋白质的性质。采用Northern印迹分析8B7mRNA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构建重组定位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EGFP-8B7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8B7cDNA编码的蛋白质长363个氨基酸,分子中有血影蛋白重复序列,它与Enaptin蛋白、Nasprin-1蛋白、Myne 1蛋白及Syne-1蛋白的C末端363个氨基酸序列100%同源,是血影蛋白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故称8B7血影蛋白。Northern印迹分析,可见人脾脏和小肠组织有1.8kb的8B7mRNA表达。定位实验见COS-7细胞的核膜有荧光,胞浆中也见网状的荧光。转染pEGFP-SR8B7的COS-7细胞中发射荧光的部位与转染pEGFP-8B7cDNA的细胞相似。结论 8B7cDNA编码的蛋白质是血影蛋白家族的一个新成员,用COS-7细胞所做的定位实验证实其定位于细胞的核膜和胞浆中的网状结构,是8B7血影蛋白C端的KASH结构域决定了其在COS-7细胞中的定位。
  • 翁立明,吴云山,吕 扬,王树春,郑笑为,张 继,朱志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00-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动物中药材全蝎的鉴定分析新方法。方法 用X射线衍射Fourier图谱分析技术对湖北、陕西、山东等不同产地的10个全蝎样品进行分析研究,获取全蝎中药材的对照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结果 除7#样品外,其他9个样品衍射图谱的几何拓扑图形基本一致。9个全蝎样品(除7#)共有11个特征标记峰。结论 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可用于动物中药材全蝎样品的分析鉴定和质量控制。
  • 温树信,唐平章,张雪梅,赵 丹,郭永丽,谭 文,林东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03-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DNA修复基因着色性干皮病G组基因(XPG) Asp1104His多态性与喉癌和喉咽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检测175例喉癌或喉咽癌患者和525名无肿瘤正常对照者的XPG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携带者患喉癌和喉咽癌的风险及各基因型对肿瘤病理分级的影响。结果 与Asp/Asp基因型比较,XPG 1104Asp/His杂合型增加喉癌的发病风险(OR=2.46; 95% CI=1.15~5.24,P<0.05),但不影响喉咽癌的发病风险(OR=1.36;95% CI=0.87~2.12,P>0.05);杂合基因型Asp/His增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OR=1.88;95% CI=1.05~3.40,P<0.05)。结论 DNA修复基因XPG1104 Asp/His多态性与喉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 李 立,杨新健,蒋 凡,刘爱华,吴中学,Gregory J Dusti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07-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氧化应激在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复制兔顶端动脉瘤模型5个和侧方动脉瘤模型8个,以6段正常血管为对照。用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抗活性氧单位的水平。结果 顶端动脉瘤和侧方动脉瘤标本中MDA含量分别为(33.85±8.66)和(27.87±5.78) nmol/mg pro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91±2.72) nmol/mg prot(P均<0.01);两种动脉瘤的SOD含量分别为(28.30±3.58)和(33.00±8.09)U/mg pro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7.27±38.72) U/mg prot(P均<0.01);两种动脉瘤的抗活性氧单位含量分别为(47.86±5.00)和(62.64±13.87) U/mg prot,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94±9.22) U/mg prot(P均<0.01)。顶端动脉瘤和侧方动脉瘤之间除抗活性氧单位具有显著差异(P=0.014)外,MDA和SOD均无统计学差异。MDA与SOD和抗活性氧单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和-0.852(P<0.01)。结论 氧化应激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可能在动脉瘤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类型动脉瘤的氧化应激差异性不明显。
  • 甘少磊,冯庆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10-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一种新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卡拉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Carr),并进行表征。方法 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微粒分散在卡拉胶中。 结果 nHAC/Carr与nHAC的X射线衍射谱无明显差别,可注射材料保持了nHAC的特性。nHAC/Carr的红外光谱显示卡拉胶的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流变性能测试显示nHAC/Carr具有与卡拉胶相似的水凝胶特性。扫描电镜照片和孔隙率分析表明nHAC/Carr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在90%左右。结论 可注射材料nHAC/Carr有望被用作骨修复材料。
  • 丁亚光,米 杰,刘 颖,金红芳,唐朝枢,杜军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14-7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儿童与青少年血浆硫化氢含量的参考值。方法 健康儿童青少年200名,按照其年龄与性别分组,7~14岁75名(男43名,女32名),15~19岁125名(男64名,女61名),应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硫化氢(H2S)含量。结果 学龄期7~14岁男孩血浆H2S含量为(52.2181±17.9400)μmol/L,女孩H2S含量为(51.9441±16.5448)μmol/L;15~19岁男孩血浆H2S含量为(52.8771±14.1444)μmol/L,女孩H2S含量为(53.6551±14.5563)μmol/L。各年龄组间及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合并统计后得出儿童青少年血浆H2S含量的浓度均值为(52.8234±15.4339)μmol/L。结论 儿童青少年血浆H2S含量参考值为(52.8234±15.4339)μmol/L。
  • 孔 璐,潘 颖,余和芬,王继峰,牛建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17-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肺间质纤维化大鼠体内明胶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0)和博莱霉素组(BLM组,n=40)。向BLM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则在气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动物同步于气管内灌注后第1、3、7、14、28d分别随机处死8只。腹主动脉抽血分离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 冰浴匀浆肺组织制备匀浆液, -80℃冻存。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BLM组各样品中MMP-9活性均有所增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MMP-9的活性在BLM注入后1d开始升高,血清MMP-9活性在3d达高峰,肺组织匀浆MMP-9活性在7d达高峰,14及28d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肺泡灌洗液中MMP-9活性在BLM注入后1d开始增加,7d达高峰,14d趋向平稳,28d回落。BLM组血清样品中MMP-2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肺泡灌洗液样品中MMP-2活性从14d起开始升高,持续到第28d始终未见有回落;肺组织匀浆样品中MMP-2的活性升高较早,从3d起开始升高,至28d始终未见回落。结论 MMP-2和MMP-9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来源及作用均不同。
  • 马小军,李展润,李德明,范韫明,廖桂贤,李太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2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体重给予剂量个体化的PEG-IFN α-2b和利巴韦林,hepatitis C virus-1型感染者治疗48周,非HCV-1型感染者治疗2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24周后测定患者血浆HCV RNA水平。结果 HCV-1型感染者24例(60.0%),非HCV-1型感染者16例(40.0%);HCV-1型和非HCV-1型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分别为75.0%(18/24例)和87.5%(14/16例),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VR)率分别为80.0%(16/20例)和85.7%(12/14例),持久病毒学应答(SVR)率分别为56.2%(9/16例)和78.5%(11/14例)。结论 基于患者体重的剂量个体化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可有效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
  • 综述
  • 李 媛,钟定荣,崔全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24-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s)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分子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提高PTLs良恶性的分辨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已有部分分子生物学手段应用于临床诊断。PTLs的治疗和预后与其组织学特征、病理分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着淋巴瘤分类、分期、分级以及国际预后索引标准的不断明确和细化,甲状腺淋巴瘤个性化治疗已成为可能。
  • 病例报告
  • 罗 敏,向 阳,万希润,朱 兰,郎景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30-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3;平均患病年龄34岁,其中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7岁。2例患者(50%)有泌尿系统或肠道压迫症状,另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2例患者行经阴手术,1例患者行开腹手术,1例患者行经皮下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复发3例(75%),平均复发时间为2.5年。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易发生于女性盆腔及会阴软组织,瘤体大,易发生局部浸润或复发。
  • 徐海燕,叶俊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33-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经验交流
  • 孙洪清,吴定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35-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郭彩萍,王景泉,汪习成,吴 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5): 736-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