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8
  

  • 全选
    |
    专家述评
  • 王玉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 专家论坛
  • 王深明,姚 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讨论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研究现状与诊治策略。慢性持续性静脉高压是引起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白细胞激活在静脉性溃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静脉性溃疡需与各种其他疾病溃疡相鉴别。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包括保守或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硬化剂注射、浅静脉手术、深静脉瓣膜重建手术、交通静脉结扎术及皮肤移植均有利于溃疡愈合。
  • 吴庆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应根据危险分层进行制订。抗凝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以确定适合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刘昌伟,叶 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患者(Rutherford分级4~6级)应当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TASC分级为A、B级患者应当以腔内治疗为主;对于膝下动脉狭窄和糖尿病足患者应首选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
  • 论著摘要
  • 张晓彤,阮英茆,刘迎龙,于存涛,刘 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陈 忠,唐小斌,吴章敏,寇 镭,刘 晖, 李 庆,王 盛,吴庆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最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腔内修复较传统手术有较高的再次干预率。复发性的颈动脉狭窄再次手术方法尚有争论,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的优劣。
  • 张小明,李清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隔膜型BCS的隔膜可能为下腔静脉血栓吸收机化后所致。目前的各种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远期疗效不佳,应推广介入治疗和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过去分型中的下腔静脉狭窄实际是因肝脏增大压迫所致,不应该包括在BCS分型中。
  • 刘晓兵,蒋米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外科治疗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动静脉畸形可采用经导管腔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剂、Nd:YAG激光和DIOMED半导体激光等治疗,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可采用曲张畸形静脉腔内DIOMED激光治疗。经过微创治疗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大部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 论著
  • 刘昌伟,刘 暴,叶 炜,管 珩,郑月宏,李拥军, 曾 嵘,倪 冷,邵 江,唐 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 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腘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 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 路,杨永波,李 箐,贺茂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3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29例患者均行颈部彩色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精心而规范的操作是CEA术中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帽,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30例患者中有10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17例(57%)做补片成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 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 叶志东,刘 鹏,王 非,林 凡,曹德生,杨煜光,王凤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7月~200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资料,其中1802例患者采用激光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82例采用射频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218例采用选择性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联合硬化剂治疗或透光直视旋切术;98例分别采用激光、高位结扎、射频处理大隐静脉主干,辅以曲张静脉团的手术切除、激光、电凝、皮下连续缝扎或硬化剂注射方法治疗。对于伴有交通支功能不全的患者,术中结扎或切断交通支;对于严重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时处理深静脉瓣。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大隐静脉返流消失,静脉曲张消失,均临床治愈,手术时间为20~78min,平均40min。结论 激光、射频、内翻剥脱是治疗大隐静脉返流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皮下连续逢扎、电凝(分支)、硬化剂注射对静脉团的处理有很好的效果。切断结扎返流的交通支十分重要。透光直视旋切术对静脉团的处理十分理想,治疗彻底,但需注意操作方法。
  • 刘 暴,刘昌伟,吴巍巍,郑曰宏,叶 炜,管 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内膜下技术在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内膜下介入治疗及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的13例髂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行闭塞段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主要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平均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指数(ABI)分别为0.39(0~0.83)和0.94(0.73~1.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3~21个月),随访率76.9%,支架1年通畅率为100%(14/14枚)。结论 内膜下技术在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可靠、安全,近期通畅率较好。
  • 张小明,张学民,李 伟,沈晨阳,汪忠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 回收血为300~4000ml。14例需输血400~20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 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 董国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 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 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 叶 炜,刘昌伟,刘 暴,郑曰宏,李拥军,李建初,吴继东,管 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非永久型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脱落导致肺栓塞(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例使用非永久型滤器的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采用临时型滤器,2例采用可回收滤器,所有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10例临时滤器患者中,9例在术后4周成功取出滤器,1例出现滤器周围巨大血栓,继续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后12周取出。2例可回收滤器中,1例于术后2周成功取出;1例因捕捉巨大血栓,将滤器留置体内。12例患者中,滤器抓捕血栓6例(50%),其中2例(16.6%)血栓>2cm,1例(8.3%)>1cm,3例(25%)<1cm。10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了PE影像学检查,其中5例有PE;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行PE检查,其中4例有小面积PE,但较治疗前均已有显著改善。12例患者均进行了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其中10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临时滤器在术后出现下腔静脉梗阻,5例PE患者均有缓解。结论 非永久型滤器可有效预防PE发生,但在某些技术细节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 叶志东,刘 鹏,王 非,林 凡,曹德生,王凤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陈 苗,曲 强,沈 悌,张 伸,陈翠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变化特征。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早期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 (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状态(对照组1),同时部分细胞仅培养于α-MEM培养基中(对照组2)。于培养第7、12、17天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方法观察细胞表面分子CD45、CD34、CD117、CD90和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并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具有成骨细胞特征的成熟细胞。培养第7天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少量表达CD45,第12、17天CD45表达转为阴性。各组各时间点CD34、CD117表达均为阴性。培养第12天,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CD90表达均较第7天升高,以对照组升高明显。实验组细胞HLA-DR表达随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细胞HLA-DR表达下降。结论 MSCs在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特征性改变,是成骨细胞分化早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 时 岩,田 云,周异群,鞠吉雨,刘 音,朱立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D44表达抑制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L2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CD44表达,基因组PCR检测siRNA整合,Western blot检测CD44表达,CellTiter 96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kit检测细胞生长,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 结果 藉逆转录病毒转导入CNE-2L2细胞的siRNA均整合入了细胞基因组DNA。与整合了siegfp的对照细胞相比,整合了siCD44的细胞CD44表达均明显抑制,以整合了siCD44-1或siCD44-2的细胞中抑制最强。整合了siCD44-1或siCD44-2的细胞在培养中的生长明显受抑。细胞DNA含量分析显示野生型细胞、整合了siegfp的细胞、整合了siCD44-1的细胞及整合了siCD44-2的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分别为44.4%、45.5%、53.9%及53.3%,处于S期的比例分别为39.3%、40.0%、27.1%及28.2%,处于G2/M期的比例分别为16.3%、14.5%、19.0%及18.5%。结论 CD44表达减弱抑制了CNE-2L2细胞在培养中的生长,抑制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但略促进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
  • 魏俊吉,王任直,陆菁菁,王 裕,樊晓彤,冯 逢,马文斌,杨 义,李桂林,窦万臣,金征宇,孔燕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线栓法建立18只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缺血对侧BMSCs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缺血同侧纹状体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和对照组(15μl D-Hanks液)3组,每组6只。分别在脑缺血后第1天、细胞移植后第1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各时间点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BMSCs的标记率为96%。磁共振追踪显示移植后第14天缺血同侧移植组BMSCs向缺血灶边缘迁移,缺血对侧移植组BMSCs沿胼胝体弥散,但是3组之间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干细胞标记率高,磁共振活体追踪有利于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迁移。BMSCs脑内移植对于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 刘冬妍,李学旺,李 航,李雪梅,叶文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低盐(LS)培养对小鼠致密斑(MMDD1)细胞环氧化酶-2(COX-2)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活性的影响。方法 经脂质体转染含NF-κB或AP-1的报告质粒,采用瞬时表达方法检测正常盐(NS)与LS培养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MMDD1细胞COX-2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p-p38 MAPK、p-p44/42、c-Jun、c-Fos 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LS培养促进了MMDD1细胞COX-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LS培养后,p38和p44/42的磷酸化程度显著上调(P<0.01),180 min后达到高峰。p38抑制剂SB-203580、p44/42抑制剂PD-98059可降低LS诱导的COX-2表达(P<0.01)。LS培养促进了c-Jun、c-Fos蛋白表达(P<0.01),激活了AP-1和NF-κB的转录活性 (P<0.01)。25 μmol/L NF-κB抑制剂PDTC 和20 μmol/L AP-1抑制剂curcumin下调了LS诱导的NF-κB、AP-1活性(P<0.01)。25 μmol/L PDTC 、20 μmol/L curcumin 降低了LS诱导的COX-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 LS培养可促进MMDD1细胞COX-2的表达,其作用可能与促进p38MAPK、p44/42激酶的磷酸化,增加NF-κB和AP-1的活性有关。
  • 申本昌,张 成,孙筱放,李少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2位无关DMD男性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DHPLC技术检测过的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23位女性亲属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DHPLC技术和MLPA法均检测出11位先证者具有DMD基因缺失突变,3位先证者具有DMD重复突变;MLPA法除能更精确地检测出上述突变外,还检测出DHPLC法未检测出的两位患者的DMD基因存在缺失突变。16个家系中18位可能的女性携带者中,12位经检测为缺失/重复突变携带者。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到6位先证者及其女性亲属DMD基因具有缺失/重复突变。结论 与DHPLC法和传统的多重PCR方法相比,MLPA法检测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位置更为准确。MLPA法可用于检测先证者及家系中女性携带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 孙秀娣,范金虎,陈 汶,魏文强,乔友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林州市营养干预试验普通人群的肿瘤发病变化趋势,为肿瘤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基线资料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林州市营养干预试验研究中的普通人群组。根据随访收集的1986~2001年肿瘤发病终点病例,计算并分析比较营养干预期与干预后两个5年随访期肿瘤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肿瘤发病率占前3位的始终是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这3种肿瘤的男、女性发病分别占其全部肿瘤发病的84.06%、83.74%。男性肺癌、肝癌和女性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发病率上升。随观察期的延长,上消化道肿瘤(除外女性胃癌)发病率下降。结论 本队列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随时间虽有所下降,但其在恶性肿瘤的发病中仍占主导地位,提示林州市的肿瘤防治工作仍应以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为主,同时应加强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上升趋势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 董 晓,王家宁,黄永章,郭凌郧,孔 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PEP-1-EGFP融合蛋白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分别观察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PEP-1-EGFP进入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剂量依赖性和稳定性,并用MTT法检测PEP-1-EGFP融合蛋白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EGFP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内。PEP-1-EGFP融合蛋白可在5min内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其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进入细胞后27h仍可观察到微量绿色荧光。PEP-1-EGFP蛋白浓度达200μmol/L时对细胞仍无毒性。结论 PEP-1能有效携带目的蛋白进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这为将来用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有生物活性的抗氧化物质穿透内皮细胞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奠定了基础。
  • 郭树彬,刘军波,陈琳洁,王升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寡核苷酸芯片简单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对其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及耐药性同时进行检测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根据Hp的致病性将其分为cagA+和cagA-两种基因型,通过检测23S rRNA基因是否发生点突变判断其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临床标本的Hp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制备相应的寡核苷酸芯片。通过构建的野生型模板和突变模板证实制备的寡核苷酸芯片的准确性。结果 制备的寡核苷酸芯片可准确地将Hp分为cagA+和cagA-两种基因型,并能够通过检测23S rRNA基因中4种常见的、与克拉霉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点突变,判断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结论 应用寡核苷酸芯片可快速检测Hp感染并同时对其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及耐药性进行检测。

  • 黄瑞雅,解继胜,李雪斌,韦世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桂西地区壮族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对78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QOL的影响。结果 癫痫组的QOLIE-31评分(53.9±8.0)较对照组(77.0±7.1)显著降低(P<0.01)。不同性别、用药数量、病程及发作类型的患者QOLIE-31评分相比较,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药较多药治疗者评分高(P<0.01),病程短较病程长者评分高(P<0.05),强直-阵挛发作较其他发作类型者评分低(P<0.01)。结论 广西桂西地区壮族癫痫患者QOL明显低于同地区正常人群,用药和发作类型对患者的QOL影响较大。
  • 权 翔,叶铁虎,朱 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全身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360例择期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年龄18~75岁。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3组,每组120例,于麻醉诱导前分别给3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托烷司琼5mg或格拉司琼3mg,观察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昂丹司琼组、托烷司琼组和格拉司琼组术后24h内完全抑制恶心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70.0%、68.6%和72.9%,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22.5%、25.4%和20.3%,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13.6%和8.5%,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24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托烷司琼5mg或格拉司琼3mg, 能同样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 闫洪彦,王 波,王艳姝,田亚萍,虞雪融,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 、7 、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 、7 、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 、7、14d分别用Von Frey 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 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 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 李玄英,薛富善,孙 莉,许亚超,刘 毅,张国华,李成文,刘鲲鹏,孙海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17-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Macintosh型直接喉镜(MDLS)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 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0岁、拟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GSVL组、MDLS组和FOB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GSVL、MDLS或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每间隔1 min的血压(BP)和心率(HR),并记录观察期BP、H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以时间为横坐标及观察期BP和HR的变化为纵坐标计算气管插管后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时-效关系曲线下面积(AUE)。结果 3组的基本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醉诱导后3组的BP和RP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经鼻气管插管导致3组的BP、HR和RPP较麻醉诱导后值显著升高(P<0.05)。与基础值相比,气管插管时FOB组的BP、HR和RPP均显著升高(P<0.05),MDLS组气管插管时的HR以及观察期舒张压、平均动脉压、HR和RPP的最大值显著升高(P<0.05),但GSVL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FOB组气管插管时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观察期HR>100 bp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SVL组和MDLS组(P<0.05);虽然观察期的BP在MDLS组和GSV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MDLS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HR和RPP以及AUEHR显著高于GSVL组(P<0.05)。GSVL组的AUEHR和AUESBP显著低于FOB组(P<0.05)。结论 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采用FOB时最强,MDLS次之,GSVL最轻。
  • 朱朝晖,程午樱,程 欣,党永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24-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中女性子宫和卵巢生理性摄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247例女性受试者共进行了288次PET检查,其中恶性肿瘤164例,良性病变44例,正常39例,均无盆腔病变。分析比较子宫和卵巢摄取18F-脱氧葡萄糖(FDG)的高低与所处月经周期时段的关系。结果 月经规律患者116例,共行131次PET检查,其高、中度子宫内膜摄取多出现在月经早期或中期,呈倒置椎形,尖端指向膀胱后方;一侧或双侧卵巢摄取常在月经中期出现,多呈卵圆形,位于膀胱后上方两侧;月经来潮后期和增殖早期无明显子宫或卵巢摄取的可能性最大,分别为86%和80%。17例(19次PET)月经明显不规律、112例(136次PET)停经和2例尚未开始来月经者均无子宫、卵巢高摄取。结论 子宫和卵巢对18F-FDG的生理性摄取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正确认识可避免误诊,通过选择检查时机可减少其影响。
  • 李 烁,李明利,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6例肠源性囊肿多呈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晰,5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位于髓内。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有助于术前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评价。
  • 李永宁,王任直,邸 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治疗Chairi畸形的方法。方法 采用内镜下后正中2~3cm小切口行寰枕减压治疗1例Chairi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结果 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第2天即下床活动,3d后出院。磁共振成像示枕大孔区减压充分。结论 内镜下寰枕减压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综述
  • 杜小莉,王明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癌症高表达蛋白 Hec1是纺锤体检验点信号途径中的一个蛋白,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着丝粒。Hec1-Nuf 2复合物是招募纺锤体检验点复合物Mad 1/Mad 2的重要结构基础。Hec1蛋白可以与26S蛋白酶体亚基相互作用抑制其降解细胞周期素功能。Hec1是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与Rb相互作用蛋白时发现的,Rb可通过与Hec1相互作用调节Smc1与DNA的结合能力,从而参与M期调控。Hec1主要在G2/M期表达,激酶Nek2磷酸化Hec1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STBX〗Hec1〖ST〗在一些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在部分肿瘤组织中表现扩增。〖STBX〗Hec1〖ST〗基因的功能异常会引起严重的染色体分离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Hec1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 陈辛元,叶俊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43-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导致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与患眼术后视网膜更易暴露于蓝光下,而蓝光可促进视网膜产生活性氧,并最终损害视网膜有关。由此建议不要过早进行白内障手术,或应植入具有蓝光滤过功能的人工晶体,避免视网膜暴露于更多蓝光下,从而降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率。
  • 院士风采
  • 汪忠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4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经验交流
  • 张宪生,郭宏杰,王维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5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翠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52-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戈 烽,曹智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1): 15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