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30
  

  • 全选
    |
    碘与甲状腺疾病论坛
  • 吴恋,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63-36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极不均衡,因此生活于不同地区人群的碘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别。碘摄入过低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碘摄入过量可导致高碘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碘缺乏及碘过量对甲状腺癌的影响均主要表现为组织学类型的变化。我国自1996年实施食盐碘化以来已在国家水平上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同时也出现了其他甲状腺疾病谱带的变化,包括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比例增多。对人群,尤其是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个体碘营养状况评测具有重大意义。
  • 韩建华,邱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69-37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碘在人体内最主要的生理作用就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缺乏和过量都可导致严重的甲状腺疾病,其在甲状腺疾病中的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检验领域尚缺乏碘检测的相关平台和技术。本文总结了目前使用的碘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滴定法、砷铈催化分光光度、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基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比色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的优缺点,以期为研究碘营养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提供帮助。
  • 康维明,朱长真,田树波,于健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73-37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的临床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甲状腺B超检查技术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进步,使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内窥镜辅助技术、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对于甲状腺淋巴结转移途径的更深认识,使甲状腺手术术式趋向安全和微创。本文总结了甲状腺癌外科手术理念及手术方式的现状和进展。
  • 杨雪,林岩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78-38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3级分层自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提出后,受到普遍重视。其中,中危风险组复发风险患者的术后治疗争议较大。本文总结了中危风险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治疗的进展及争议。
  • 阿勒哈,孟庆彬,于健春,康维明,曹战江,田树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82-38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肿瘤之一,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很大,目前对于高侵袭性甲状腺癌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仍然非常有限。随着对甲状腺癌分子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异常扩增和基因异常甲基化在甲状腺癌发病中的作用不断认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 碘与甲状腺疾病论坛论著
  • 康维明,吴恋,于健春,马志强,高维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86-3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北京协和医院27年间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构成的变化。方法 收集1986~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行甲状腺手术并取得病理诊断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不同年份甲状腺疾病构成比和甲状腺恶性肿瘤构成比变化。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27年间甲状腺疾病住院手术患者明显增加,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增高明显。1996年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构成比增加明显,恶性肿瘤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增多明显。2008年后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不断增高。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27年间甲状腺住院患者病种及恶性肿瘤病理类型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 赖兴建,张波,姜玉新,戴晴,赵瑞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93-39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超声和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FDG 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对甲状腺癌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术前颈部超声和FDG PET/CT检查并获得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病理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于甲状腺癌,超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和63.6%,FDG PET/CT分别为76.5%和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超声相比,FDG PET/CT不会增加诊断信息。对于颈部转移淋巴结,超声和FDG PET/CT的敏感性分别为68.0%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特异性均为96.7%;对于Ⅱ和Ⅴ区淋巴结转移,FDG PET/CT较超声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结论 无需联合应用超声和FDG PET/CT鉴别甲状腺结节,但对于怀疑颈部常见转移区域之外出现转移的病例,可考虑联合应用超声和FDG PET/CT。
  • 杨雪,梁智勇,孟超,梁军,于壮,林岩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398-40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侵袭性。方法 在131I治疗前综合评估中,选择99例甲状腺全切术后BRAF突变型PTMC,同时纳入97例肿块大于1 cm 的BRAF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行比较,分析其局部及远处侵袭性,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及远处转移等与预后及复发风险相关的指标。结果 PTMC组甲状腺外侵犯率达16.1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达71.74%;直径≤0.3 cm组、0.3 cm<直径≤0.6 cm组和0.6 cm<直径≤1.0 cm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2.50%和73.81%,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0.00%、9.09%和24.44%,肿瘤多灶率分别为60.00%、38.64%和57.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与PTMC的肿瘤多灶性(χ2=3.752,P=0.153)、颈部淋巴结转移(χ2=0.780,P=0.677)、甲状腺外侵犯(χ2=4.182,P=0.124)及远处转移(χ 2=1.212,P=0.545)均没有明显相关性。PTMC和PTC组在肿瘤多灶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 2=1.742,P=0.187),在甲状腺外侵犯(χ 2=13.000,P=0.000)、颈部淋巴结转移(χ 2=12.819,P=0.000)和远处转移(χ 2=5.316,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C组与PTMC组与肿块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3);PTMC组和PTC组的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6.10%和39.18%,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74%和91.7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1%和9.28%。结论 BRAF突变型PTMC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能力,并表现出与PTC相似的多灶性侵袭性。当BRAF突变型PTMC伴有甲状腺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给予131I治疗。
  • 论著
  • 尹巧香,王恒,裴志勇,赵玉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04-41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并评估负载环孢菌素A-纳米乳药物(CsA-NP)联合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移植治疗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CsA-NP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而成。经皮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小型猪AMI模型(n=17),随机分为对照组(n=5)、CsA-NP组(n=4)、ASCs组(n=4)和CsA-NP+ASCs组(n=4)4组。AMI后1周经冠状动脉内注入ASCs或生理盐水,分别在干细胞移植前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以延迟增强核磁共振(DE-MRI)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评估移植后心肌和移植细胞情况。结果 干细胞移植后8周,DE-MRI显示与ASCs组比较,CsA-NP+ASCs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53.6±2.4)%比(48.3±1.8)%,P<0.05],梗死面积显著缩小[(6.2±1.7)cm3比(7.5±0.6)cm3,P<0.05],室壁厚度显著增加(P<0.05)。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sA-NP+ASCs组比ASCs组移植存活细胞增加了近3倍,并表达心肌细胞阳性标记物(cTnT、α-actin阳性);与ASCs组比较,CsA-NP+ASCs组进一步减轻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下调了Caspase-3活性,抑制了心肌细胞凋亡。结论 CsA-NP增强了ASCs移植治疗小型猪AMI疗效,提高了心功能,减轻了左心室重构,可能与CsA-NP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 曲恩泽,戴志飞,王淑敏,梁晓龙,柯亨特,王金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11-41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一种能够超声/荧光双模式成像的造影剂,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淋巴管及淋巴结超声造影和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的效果。方法 组装嵌合淋巴结靶向配体(磷脂酰丝氨酸)和近红外荧光物质的双功能靶向造影微泡,行光学显微镜及粒径检测,观察其形态与大小。选取5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足垫注射双功能造影剂,同时观察其淋巴结、淋巴管超声造影及近红外荧光表现。于同部位注射活性蓝染料,5 min后处死动物后取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结果 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粒径分布均匀、形态规则,直径约3~5 μm。超声造影剂经皮下注射后可很快显示流入的淋巴管及相应淋巴结,近红外荧光成像与超声造影图像有良好的一致性。解剖证实所有蓝染的淋巴结均可荧光成像。结论 自制双功能超声造影剂经皮下注射对兔正常淋巴结的造影效果良好,且同步可行近红外荧光成像,有望成为一种淋巴结示踪的良好方法。
  • 王玉林,刘梦雨,王岩,肖华锋,孙璐,张军,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16-42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二次手术病理或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23例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和MR脑灌注成像。灌注成像采用梯度回波-回波平面成像(GRE-EPI)序列,感兴趣区(ROI)放置在横断面T1WI异常强化区域和对侧相对正常的脑白质内,大小为20~40 mm2,每个患者平均测量10次,计算异常强化区与对侧正常区的参数比值,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及团注到达时间(rBAT),采用分组 t 检验比较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组间各灌注参数。结果 23例患者最终经手术和随访证实有13例胶质瘤复发,10例放射性脑损伤。胶质瘤复发rCBV和rCBF比值分别为3.60±3.86和2.88±2.27,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的0.82±0.74(P=0.000)和0.84±0.80(P=0.000);rMTT(P=0.204)、rTTP(P=0.260)和rBAT(P=0.071)的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CBV和rCBF鉴别诊断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均为0.876。结论 MR灌注成像是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rCBV和rCBF比值鉴别诊断界值分别为1.3088和1.1235,可作为可靠的临床指标。
  • 方士华,颜虹,党少农,李强,赵亚玲,杨睿海,任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22-42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陕西汉中地区农村女性绝经与高血压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汉中市汉台区9个农业乡镇303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选取所有女性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分位数回归探讨绝经对血压的影响,Logistic回归探讨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未绝经和已绝经者分别为965、998例,未绝经组平均年龄为(41.0±8.1)岁,已绝经组平均年龄为(58.0±7.1)岁(P<0.001)。绝经前、后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1.9%、49.3%。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绝经对收缩压的影响随着百分位数的增大而增大,当舒张压(DBP)在q≥0.40(DBP=84 mmHg,1 mmHg=0.133 kPa)的任何百分位点上时,绝经者与未绝经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q≤0.30(DBP=80 mmHg)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可能的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职业、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锻炼、睡眠质量、看电视、吸烟、被动吸烟、喝酒、体重指数、财富指数和腰围)后,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发生有关,应对农村女性高血压和ISH采取重点防治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 张茜,连小兰,柴晓峰,白耀,戴为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27-4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母乳与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关系。方法 留取56例受试者60份母乳样本及其血清,测定FT3、FT4、T3、T4和TSH水平。以血清甲状腺激素为自变量,母乳中甲状腺激素为因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母乳FT3、FT4、T3、T4、TSH和T3/T4水平分别为(2.30±0.82)pg/ml、(0.45±0.26)ng/dl、(0.35±0.20)ng/ml、(2.96±1.55)μg/dl、(0.12±0.08)μU/ml和0.12±0.04。血清与母乳中FT3(r=0.778,P=0.000)、T3(r=0.603,P=0.000)、T4(r=0.485,P=0.004)和TSH(r=0.605,P=0.00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FT3、FT4、T3、T4和TSH的透过率分别为78%、32%、26%、30%和8%。结论 母乳中存在甲状腺激素,母乳与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

  • 马小妮,葛宝丰,陈克明,周建,石文贵,谢艳芳,郭晓宇,吕享,成魁,高玉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32-43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加入10-5 mol/L ICA 12、24、36、48 h后,用real-time RT-PCR检测骨源性分化的调节基因OSX、Runt相关基因2(Runx-2)、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lagenⅠ)、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OPG、RANKL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加入10-5 mol/L ICA作用10~90 min,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A能明显促进骨形成,表现为OSX、Runx-2、ALP和CollagenⅠ基因表达量及CollagenⅠ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均<0.01),同时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ICA也能明显抑制骨吸收,表现为提高OPG及OPG/RANKL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论 ICA可能是通过促进OSX、Runx-2、ALP和CollagenⅠ基因表达,提高CollagenⅠ蛋白表达量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并通过促进OPG及OPG、RANKL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来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
  • 吴兴曲,陈玖,杨来启,贾婷,吴银霞,马文涛,张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39-44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6 h睡眠剥夺(SD)对青年军人视觉-运动联结机制的影响。方法 10名健康青年军人在36 h睡眠剥夺条件下,分别在SD前后进行视觉空间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测定。测量P500的平均潜伏期、波幅及其错误数和反应时。结果 与SD 0 h 相比,SD 36 h错误率升高[(9.7±3.9)%比(18.3±4.5)%,P<0.05]、反应时延长[(632.5±53.6)ms比(693.6±65.7)ms,P<0.05],波幅降低[(8.7±2.3)μV 比(5.2±1.6)μV,P<0.05]、潜伏期延迟[(489.6±42.6)ms比(530.2±51.9)ms,P<0.05],视觉空间旋转角度的典型线性(递增或减)函数消失。结论 36 h SD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军人视觉-运动联结机制,从而损害视觉空间认知定位能力。
  • 郭晓凤,张超贤,刘雁,吴菲,骆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44-44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区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恩替卡韦治疗后出现HBV病毒学突破患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HBV-P区基因变异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中检出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19例,其中16例(84.2%,16/19)既往有拉米夫定治疗失败史;17例(58.6%,17/29)变异类型以rtL180+rtM204+rtT184为主;7例(24.1%,7/29)为B基因型,22例(75.9%,22/29)为C基因型。7例B基因型中检出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者4例(57.1%),22例C基因型中检出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者15例(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 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多出现于拉米夫定治疗失败后序贯治疗,rtL180+rtM204+rtT184变异类型在B和C基因型的恩替卡韦耐药中较为常见。
  • 姚志华,苑亚东,刘艳艳,郭宏强,赵燕,姚书娜,杨树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47-45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联合卡培他滨对H22肝癌移植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BALB/c裸鼠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40只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塞来昔布组(100 mg/kg)、卡培他滨组(755 mg/kg)和联合干预组(100 mg/kg塞来昔布+755 mg/kg卡培他滨)4组,每组10只。接种后第3天起,每天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5 d。处死动物,剥离完整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瘤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p65和环氧合酶(COX)-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塞来昔布和卡培他滨组抑瘤率分别为30.2%和49.9%,而联合干预组抑瘤率为75.4%,显著高于单药组(P<0.01,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和联合干预组COX-2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对NF-κB p65的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卡培他滨对NF-κB p65和COX-2的mRNA均无明显影响。Western boltting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和联合干预组小鼠瘤组织中NF-κB p65和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卡培他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塞来昔布可通过抑制H22肝癌移植瘤小鼠瘤组织中NF-κB p65和COX-2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且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邹亮,王海燕,原皓,徐磊,孙莉,叶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51-45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100 ng/ml氯胺酮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方法 以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靶控输注氯胺酮0、100 ng/ml,测定受试者在300 g弗莱探针(vFFs)机械性刺激的视觉模拟法评分,预试验后1周行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扫描序列为:结构像+功能扫描(20 s on + 20 s off)×6次的vFFs机械性刺激300 g vFFs;靶控输注氯胺酮100 ng/ml;重复vFFs机械性刺激300 g vFFs。采用SPM2、Metlab 7.01软件进行fMRI图像分析。结果 与清醒比较,100 ng/ml氯胺酮在疼痛刺激时抑制的脑区有小脑后叶以及胼胝体,激活双侧扣带回、对侧额中回、顶下小叶、枕叶、以及同侧小脑后叶。结论 100 ng/ml氯胺酮作用于疼痛相关脑区,对相关脑区既有激活又有抑制作用,以激活为主。
  • 综述
  • 吴南,李其一,吴志宏,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57-46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脊柱侧凸手术方式主要为常规切口的开放手术,一般为矫形内固定手术,包括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这些传统手术方式常可导致失血多、感染、切口疼痛等各种并发症。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微创脊柱手术(MISS)技术,其因失血量少、疼痛小、感染率低等优势而逐渐受到关注,目前MISS主要用于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但这种新技术仍无法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故其尚未成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常规方式。本文总结了MISS技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面的应用。
  • 曹战江,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62-46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菌群,研究表明这些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过程中非常重要。肠道菌群调节宿主的能量吸收及营养代谢,肠道无菌小鼠在喂养高脂饮食时,体重增加不如正常小鼠明显,说明肠道菌群增加了宿主从肠道吸收的热量。肠道菌群改变产生过量的脂多糖(LPS),LPS入血引发炎症反应,促进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及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通过降低肠黏膜的Fiaf表达,增加脂肪在内脏的沉积。不同免疫状态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肠道菌群成为肥胖发生的环境因素,与宿主、饮食等相互作用,调节着宿主的能量代谢。使用一些抗生素或益生菌可以改变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这为治疗肥胖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 杨华,谭先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66-47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恶性疟疾特效药,近来研究显示其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损伤细胞线粒体等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 病例报告
  • 张宏民,刘大为,王小亭,芮曦,张青,李中健,崔娜,刘晔,丁欣,陈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72-47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结缔组织疾病,多系统累及是其主要临床特征。SLE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肺动脉及冠状动脉。重症SLE引起心肌炎及肺动脉高压,对预后影响极大,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及重点。北京协和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1年7月收治了1例重症SLE伴狼疮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同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造成严重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呼吸衰竭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及超声指导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调整,成功度过急性期,病情恢复稳定出院,现报告如下。
  • 论著摘要
  • 张成梅,史艳秋,赵秀兰,宋文延,张翠丽,陈晶晶,纪建波,谢克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75-47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毒性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制约药物能否走向临床的关键性因素。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通过肝脏代谢后,多数药物对人体的毒性被消除,但是也有一些无毒或低毒的物质通过生物转化后会变成有毒或毒性更高的物质。因此,作为生物转化过程的发生器官,肝脏就必然成为研究药物毒性的重要靶器官。本研究以毒性靶器官肝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常规血清生化法和病理法检测,另外增加酶组织化学法对其进行检测,检测肝脏变化情况,以比较不同检测法对毒性反应的敏感性,对药物毒性早期反应进行判断,分析药物产生毒性的可能性,提高重要脏器敏感指标预测毒性的准确性,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 涂文军,何健,陈惠,王新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 35(4): 476-4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2013.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又称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表现复杂,可造成体内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患儿在新生儿期常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异常,损害多已不可逆转,失去了治疗时机。早发现、早筛查诊断、早治疗成为减少该类疾病危害的最佳选择。本研究分析了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35种遗传代谢病检测中的应用,观察了其技术特点,探讨了现阶段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开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