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有5%~9%的胃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1-3],而这些患者中很少有人行肝切除术,其原因主要是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大部分伴随有肝外转移,如腹膜后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接侵及其他脏器等[1]。大部分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但其反应率仅为25%~45%,中位生存时间约为7~15个月,长期生存较差[4-5]。因此,针对转移灶的切除术是否会带来长期生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云南省肿瘤医院近年来胃癌肝转移患者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评价了胃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本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CMSCI引文索引数据库,结合《中图分类号(第四版)》确定2004至2012年13 259篇中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基于其关键词及引文数据,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及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揭示2004至2012年中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知识源流及高影响力作者群。
体外循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体外循环术后POCD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机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机制、大脑皮层中血容量和血氧降低机制,并根据其发病机制选择相应的POCD预警指标,以期通过不同技术手段所得结果的交叉印证,最终推进POCD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癌症生物标记物的发展引领癌症的诊治从最早基于肿瘤类型进行治疗,已过度到基于分子靶点开展治疗的新纪元,后者也标志着个体化治疗的开端。每一个癌症个体的分子信息都是独特的,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应该着重于个体的分子信息特征,用以指导临床决策。
miRNAs是长度为18~25nt的非编码小RNA分子,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子,可以与mRNA完全或不完全互补而抑制翻译或降解mRNA。miRNAs的表达水平异常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转归密切相关,有些miRNAs可促进癌变,有些则抑制癌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规模高通量技术检测获得的前列腺癌mi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作为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miRNAs,综述了miRNAs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医务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列腺癌中miRNAs的地位及角色概貌。
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个难题。近年来,关于妊娠期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报道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就慢性HBV感染对生育的影响,抗病毒治疗的争议、利弊、疗效和安全性,抗病毒治疗的对象、药物选择及随访管理进行了简要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较高,其中最多见的是脊柱裂[1]。而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及沟通性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者则甚为少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10月收治了1例先天性隐性脊柱裂、TCS合并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术区皮下形成液性大囊腔,经持续负压吸引缓解,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