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加深对气管支气管原发良性肿瘤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2例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3例、错构瘤5例、平滑肌瘤9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多形性腺瘤2例。患者早期症状隐匿、不典型,伴有不同时间的误诊。气管5例、支气管17例;影像上均为腔内生长,3例呈铸形堵塞管腔、19例呈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均呈广基底,不伴有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轻中度强化。结论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罕见,当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治疗不佳时,应进一步排查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其在CT上主要表现为腔内生长结节,表面光滑,体积较小,不伴有管壁的增厚,但可呈宽基底。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后骨骼肌阻滞效应的药效动力学改变。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造模2周组(n=6)、造模4周组(n=6)和造模8周组(n=6)。按剂量累计法给予罗库溴铵,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坐骨神经,在体检测胫前肌颤搐张力变化情况,获得罗库溴铵时效参数[起效时间、TOF的T4/T1比值(TOFr)恢复75%的时间(TOFr75)和恢复90%的时间(TOFr90)],并通过四参数模型拟合剂量效应曲线,计算相应50%有效抑制浓度(IC50)数值。结果 糖尿病大鼠罗库溴铵起效时间随糖尿病造模时间增加而逐渐延长,TOFr75和TOFr90时间则逐渐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罗库溴铵IC50及95%可信区间在正常、糖尿病造模2周、造模4周和造模8周大鼠分别为0.37(0.35~0.38)mg/kg、0.44(0.43~0.46)mg/kg、0.59(0.57~0.61)mg/kg和0.64(0.61~0.66)mg/kg。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各组罗库溴铵IC50均显著升高,而且随糖尿病造模时间延长罗库溴铵IC50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可引起大鼠骨骼肌对罗库溴铵敏感性降低,表现为量效曲线右移,同时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而肌松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CHD)的患病率、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在本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512例,B超判断脂肪肝、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分析CH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其中276例CH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分析NAFLD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和非NAFLD组的CHD患病率分别为76.8%、50.7%(P=0.000),靶血管数分别为2(1,3)、1(1,3)(P=0.019),Gensini积分分别为29.02±27.62、24.04±20.18(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AFLD为CHD的独立预测因素(OR=2.28,95%CI=1.54~3.56,P<0.001)。NAFLD和非NAFLD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Cox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不是CHD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HR=0.95,95%CI=0.62~1.58,P=0.691)。结论 NAFLD为CH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但NAFLD不能预测CHD患者的预后。
目的 发展并验证一种体外分析肿瘤细胞在细胞外基质中三维(3D)迁移行为的医学研究微装置。方法 利用精密机械加工方法制作微装置模具,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浇筑、翻模和封装得到基于PDMS-玻璃材质的肿瘤细胞3D迁移分析装置;分析时,将肿瘤细胞悬液和基质胶混匀后加入微装置迁移通道,通过在迁移通道两侧建立趋化因子浓度梯度诱导肿瘤细胞在基质胶中的可控迁移,同时利用活细胞动态成像装置记录肿瘤细胞的迁移过程。结果 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例,验证了该微装置在体外控制和动态监测肿瘤细胞3D迁移过程的可行性;定性分析影像学数据显示MCF-7细胞株在基质胶中迁移受化学诱导剂浓度梯度分布方向决定,且呈变形虫样迁移模式;定量分析细胞迁移过程可量化MCF-7的细胞迁移率和迁移速度,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巴马司他)和三磷酸腺苷酶抑制剂(Blebbistation)对MCF-7细胞3D迁移行为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结论 本装置未来可用于深入解析肿瘤细胞3D迁移行为、机制和抗肿瘤转移药物的药效评估。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阿帕替尼治疗的既往多线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评价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索其预后因素。结果 1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 7.1%,疾病控制率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个月(95%CI=1.57~4.42),中位总生存期6.5个月(95%CI=4.10~8.89)。16例患者评价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37.5%)、蛋白尿(25%)。无4级不良反应。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出有统计学差异的与生存相关的因素。结论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的 明确核糖体蛋白S9(RPS9)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相应机制。方法 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ON组)与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CD138+细胞(CD138+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PS9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选取3例CON与11例CD138+细胞,Western blot检测RPS9在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GSE19784数据集,检测RPS9的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率、核因子-κB(NF-κB)、类泛素蛋白修饰分子(SUMO)、泛素通路之间的关系。随后构建RPS9-短发夹RNA(shRNA)敲低载体,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效率后。RPMI8226分为CON与RPS9-shRNA组,使用膜联蛋白 V别藻青蛋白/ 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并构建类泛素蛋白修饰分子特异蛋白酶1(SENP1)过表达载体,Western blot确定过表达效率后,检测RPS9抑制后SENP1表达的变化,并在RPS9-shRNA中转染SENP1过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CON、RPS9-shRNA、RPS9-shRNA-SENP1细胞中NF-κB通路P65、抑制因子κBα(IκBα)磷酸化水平的变化,膜联蛋白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RPS9在10例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ON)以及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2和5.45±0.71(t=4.291,P=0.0036),Western blot中大多数骨髓瘤CD138+细胞中RPS9呈现高表达,RPS9的高表达同时与患者髓外浸润相关,并在GSE19784数据集中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RPMI8226在感染CON与RPS9-shRNA慢病毒48 h后,流式细胞仪证实两组细胞感染效率均在90%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证实RPS9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受到抑制。RPMI8226 CON与RPS9-shRNA感染病毒48 h后,CON与RPS9-shRNA组细胞膜联蛋白 V 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47±0.37 和18.60±1.64,RPS9-shRNA组显著高于CON组(t=9.015,P=0.0008)。在增殖中,CON组与RPS9-shRNA组在72 h时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6,P=0.0024)。而在细胞周期中,CON与RPS9-shRNA组在感染病毒48 h时,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9.28±3.42)% 和(10.43±1.43)%,CON组显著高于RPS9-sh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9,P=0.0007)。RPS9的表达在GSE19784数据集中与SENP1正相关,并与IκBα编码基因NFKBIA呈负相关,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RPS9的敲低能够抑制SENP1的表达,并抑制NF-κB亚基P65、抑制因子IKBα的磷酸化,促进IKBα的表达,而SENP1的过表达不仅能够阻碍这一效应,也能够使RPS9诱导的凋亡减少。结论 RPS9在多发性骨髓瘤CD138+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总体生存率、髓外浸润相关。RPS9的抑制能够促进骨髓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并抑制增殖。RPS9能够通过SENP1影响NF-κB通路的活化,并影响细胞的凋亡,提示SENP1可能为RPS9生物学效应的关键因素。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非酶类抗氧化物褪黑素、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住院PD患者50例,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 H-Y(修正)分级量表对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褪黑素(ML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组血清ML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4.12±6.58)pg/ml比(46.29±9.73)pg/ml,P=0.000];血清GS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1.07±12.05)μmol/L比(77.73±39.90)μmol/L,P=0.000]。血清MLT水平与H-Y分级呈正相关(r=0.537,P=0.000),血清GSH水平与H-Y分级呈负相关(r=-0.596,P=0.000)。PD组患者血清MLT、GSH二者水平呈负相关(r=-0.842,P=0.000)。具有睡眠障碍PD患者的MLT水平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85.79±6.45)pg/ml比(78.84±3.54)pg/ml,P=0.001];PD有认知功能障碍组的GSH水平明显低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17.47±10.67)μmol/L比(26.09±12.23)μmol/L,P=0.011]。结论 PD患者血清MLT水平较正常人升高,而GSH水平较正常人减低,二者均与PD严重程度相关,同时两项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具有睡眠障碍的PD患者血清中MLT水平较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GSH水平较低。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产前超声筛查机构的运营情况,为优化产前筛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证据。方法 基于北京市第2次、第3次全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专项调查,从机构、人员、设备等资源投入的角度和服务量产出的角度分析产前超声筛查机构运营现状及变化情况。结果 2013至2015年北京市产前超声筛查机构有100家,技术人员833名,产前超声筛查设备383台,总服务量为60万次。2010至2012年机构数量为93家,总服务量为64.41万次。综合医院、三级医疗机构、城市地区尤其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服务提供的主力,妇幼保健院单位资源的服务量最高。北京市孕中期超声筛查率约为98.05%。服务提供存在由城市地区向远县地区转移,二级机构向三级机构转移的趋势。结论 2010至2015年北京市产前超声筛查服务运营和管理较为规范,孕中期超声筛查率较高且服务量的分布趋于合理化。
目的 明确泛素E3连接酶(DT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提取3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CD138+细胞后,以14例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DTL在mRNA水平的变化,并选取12例骨髓瘤患者和2例对照,Western blot检测DTL在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分为对照(CON)与DTL敲低(DTL-shRNA)组,感染10 感染复数 CON与DTL-shRNA病毒48 h,使用流式细胞仪确认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和Western blot确认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低效率,使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在随后的0、24、48、72、96 h的细胞数量变化,将CON与DTL-shRNA细胞培养于半固体培养基中,10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量,并使用膜联蛋白 V/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凋亡的变化,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中P65和抑制因子κBα(IκBα)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凝胶迁移实验检测NF-κB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 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瘤患者CD138+细胞中,DTL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12 和 9.36±3.71(t=3.65,P=0.0024),DTL在骨髓瘤CD138+细胞中蛋白水平同样呈现过表达。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病毒48 h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的比率为90%,CON组与DTL-shRNA组DTL在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 和 0.21±0.04(t=33.19,P<0.0001),在蛋白水平 DT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3 和 0.11±0.02(t=5.399,P=0.0057)。CCK8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细胞增殖后显示0、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00±0.03 比 1.00±0.02、2.19±0.28 比 1.47±0.13、3.50±0.14 比 2.24±0.19、5.43±0.41 比 3.08±0.14、7.42±0.17 比 4.29±013(F=24.58,P=0.001)。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的克隆形成后显示,DTL-shRNA组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不可见,CON与DTL-shRNA克隆形成数量分别为76±4比0(P<0.01),在细胞周期中,CON与DTL-shRNA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8.61±8.64)%比(57.25±10.37)%(t=3.675,P=0.0213),细胞凋亡中,CON与DTL-shRNA组膜联蛋白 V+细胞比例为(3.21±0.89)%比(34.71±18.68)%(t=2.895,P=0.0443)。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慢病毒48 h后,CON与DTL-shRNA 磷酸化P6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0.14 和 0.82±0.11(t=6.81,P=0.0024),而P65的表达分别为0.25±0.04 和 0.24±0.08(t=0.19,P=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与DTL-shRNA 磷酸化IκB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03 和 0.13±0.02(t=2.882,P=0.0449),而IκB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5 和1.01±0.06(t=17.52,P<0.0001)。凝胶迁移实验检测DTL-shRNA NF-κB转录活性进一步确定了DTL的下调抑制了NF-κB转录活性。结论 DTL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且DTL的下调抑制了细胞增殖,阻断了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而DTL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NF-κB通路的改变相关。
目的 探讨一步法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在检测肺炎支原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一步法可视化LAMP、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同时检测108份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标本。 随机选取临床儿科住院患儿108例标本,包括以PCR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73例和临床排除支原体肺炎的其他慢、急性呼吸道感染者35例,于入院的第1天分别采用LAMP、PCR和ELISA法检测同一患者咽拭子标本和血清标本,并分别计算Kappa统计量,评价LAMP 法与PCR法、LAMP 法与ELISA法的一致性。入院第5天重新采集40例患者的样本,用3种方法比较入院第1和5天的检测结果。结果 一步法可视化LAMP方法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3%;ELISA法的敏感度为65.8%,特异度为82.9%。一步法可视化LAMP方法与PCR法的Kappa值为0.956;与ELISA法比较,Kappa值为0.38。一步法可视化LAMP方法在第1天就检出阳性的标本例数比ELISA法高。结论 一步法可视化LAMP技术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在感染早期就可以检测出肺炎支原体。LAMP法与PCR法具有可比性,可用于肺炎支原体的检测。
目的 探索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和特异性基因沉默细胞模型中,组织蛋白酶B(CTSB)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黏蛋白-1(TRPML1)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BV2细胞分别用H2O2、钙敏感性受体激动剂GdCl3、CTSB抑制剂CA-074Me单独或同时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半胱天冬酶-1-蛋白;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BV2细胞的NLRP3 mRNA。用MTT法检测各组BV2细胞生长活力。用定量PCR方法检测BV2细胞中胱抑素C和TRPML1的mRNA,用Western blot检测TRPML1、CTSB、组织蛋白酶D(CTSD)、组织蛋白酶L(CTSL)、组织蛋白酶V(CTSV)蛋白。针对TRPML1基因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在BV2细胞中建立TRPML1基因沉默细胞株(命名为Tr-si-BV2细胞),通过H2O2处理,再用Western blot检测Tr-si-BV2细胞或对照组细胞中的TRPML1、CTSB和转录因子EB(TFEB)蛋白。结果 用H2O2处理后,BV2细胞中半胱天冬酶-1蛋白和NLRP3 mRNA表达增加,加用GdCl3处理后,BV2细胞中IL-1β显著增加(P=0.0036);使用CA-074Me处理后,NLRP3 mRNA(P=0.037)、半胱天冬酶-1(P=0.021)、IL-1β(P= 0.036)均显著减少。H2O2组和H2O2+GdCl3组的细胞生长较慢。在H2O2浓度为200 μmol/L的处理组,BV2细胞中CTSB mRNA与TRPML1 mRNA、或CTSB与TRPML1蛋白的表达均有相似的变化;沉默TRPML1基因表达水平后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CTSB蛋白表达。组织蛋白酶CTSD、CTSL、CTSV的变化不受H2O2处理浓度高低的影响。在进行TRPML1基因沉默处理的BV2细胞中,H2O2 +siRNA处理组与H2O2处理组比较,CTSB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P=0.021)。结论 在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中,CTSB具有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通过钙离子通道蛋白TRPML1介导。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CTA)研究子宫动脉开口位置的解剖学变异,为妇科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提供术前评估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112例曾接受过腹盆CTA检查患者的扫描图像,对其进行子宫动脉的三维重建,从而了解子宫动脉的开口变异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224侧),平均年龄为(31.4±6.6)岁,平均子宫体积为(95.6±26.8)cm 3,其中144侧子宫动脉起自臀下动脉,占64.3%,51侧起自髂内动脉,占22.8%,29侧子宫动脉与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同时直接由髂内动脉发出,占12.9%。其中同一患者左右侧子宫动脉开口位置一致者有68例,占60.7%,不一致者有44例,占39.3%。 结论 CTA作为一种快捷、无创、经济的新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开口位置的变异情况,对介入治疗及盆腔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RNA-365(miR-365)和E74样受体4(ELF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365在正常宫颈组织(n=34)、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n=31)、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Ⅱ~Ⅲ)(n=37)和宫颈鳞癌组织(SCC)(n=33)以及3种宫颈癌细胞系(C33A细胞、HeLa细胞、SiHa细胞)中的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365对ELF4的靶向调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LF4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病理宫颈组织中ELF4表达变化;CCK8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下过表达或抑制miR-365的表达对3种宫颈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分析miR-365和ELF4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S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在CIN Ⅰ、CIN Ⅱ~Ⅲ、SCC组织中miR-365的表达随着病理程度的加深逐渐下调;并且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rEpic)比较,miR-365在不同宫颈癌细胞系中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证实ELF4是miR-365的直接靶点;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比较,3种宫颈癌细胞系中ELF4的表达均升高(P=0.013,P=0.002,P=0.004);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证实ELF4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CCK8检测结果证实,在宫颈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miR-365表达显著抑制或促进细胞的增殖活性(P < 0.05)。另外,在CIN Ⅱ~Ⅲ和SCC组中,miR-365和ELF4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CIN Ⅱ~Ⅲ:r=-0.351,P=0.045;SCC:r=-0.349,P=0.035);临床资料分析显示miR-365和ELF4 mRNA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结论 miR-365在人宫颈癌细胞中表达下调,解除对下游靶分子ELF4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形成。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和低频振荡振幅(ALFF)方法,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后的脑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用1.5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治疗前、后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统计参数图和数据处理工具箱脑成像分析软件对静息态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ALFF分析比较氟比洛芬酯治疗前后大脑自发性活动的低频振荡振幅的差异。结果 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后的患者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低于给药前,疼痛有明显缓解(P=0.000)。在静息状态下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后的患者与给药前相比,其右背外侧前额叶、双侧内侧前额叶和右中扣带回区域的ALFF值均降低(P=0.000)。结论 氟比洛芬酯的镇痛作用存在中枢作用机制,抑制因为慢性疼痛刺激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异常部位,从而减低疼痛,但具体的中枢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目的 探讨硫化氢对大鼠肢体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因子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损伤+H2S 组)。建立Wistar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集骨骼肌标本测定坏死分解产物[包括肌红蛋白(MB)、脂蛋白复合物(LPC)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白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提取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进行线粒体跨膜电位测定及ATP含量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肢体骨骼肌、肝脏、肺脏及肾脏组织内MB、LPO和LPC的含量均明显增高(MB:P骨骼肌=0.003,P肝脏=0.001,P肺脏=0.001,P肾脏=0.001;LPO:P骨骼肌=0.001,P肝脏=0.001,P肺脏=0.001,P肾脏=0.002;LPC:P骨骼肌=0.000,P肝脏=0.002,P肺脏=0.002,P肾脏=0.003),而缺血再灌注时采用硫化氢处理可明显抑制MB、LPO及LPC的生成(MB:P骨骼肌=0.021,P肝脏=0.036,P肺脏=0.005;LPO:P骨骼肌=0.003,P肝脏=0.008,P肺脏=0.010,P肾脏=0.015;LPC:P骨骼肌=0.002,P肝脏=0.026,P肺脏=0.007,P肾脏=0.006)。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大鼠血清中IL-1、IL-6及TNF-α的含量均升高,并且随着时间推移,IL-1、IL-6及TNF-α含量升高呈递增趋势,且自3 h时各组间IL-1、IL-6及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P3 h=0.019,P6 h=0.011,P9 h=0.009,P12 h=0.008,P15 h=0.002;IL-6:P3 h=0.026,P6 h=0.009,P9 h=0.002,P12 h=0.002,P15 h=0.003;TNF-α:P3 h=0.002,P6 h=0.002,P9 h=0.005,P12 h=0.002,P15 h=0.003)。而缺血再灌注时采用硫化氢处理可明显抑制血清中 IL-1、IL-6及TNF-α的含量水平(IL-1:P3 h=0.035,P6 h=0.039,P9 h=0.012,P12 h=0.005,P15 h=0.006;IL-6:P3 h=0.042,P6 h=0.025,P9 h=0.023,P12 h=0.006,P15 h=0.005;TNF-α:P3 h=0.005,P6 h=0.003,P9 h=0.022,P12 h=0.005,P15 h=0.005),随着时间推移,其抑制效果越明显。对照组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比假手术组大幅度下降(t=6.698;P=0.001),而实验组经过硫化氢处理后线粒体膜势能高于对照组(t=7.507;P=0.000)。对照组大鼠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细胞内线粒体的ATP含量比假手术组下降(t=7.526;P=0.000);而实验组经过硫化氢处理后线粒体ATP 含量高于对照组(t=8.604;P=0.000)。结论 硫化氢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可以减轻骨骼肌及远隔器官的损伤,减轻局部炎性反应程度,同时还对减轻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跨膜电位和能量代谢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非艾滋病患者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及疾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播散性NTM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结果 23例非艾滋病播散性NTM病患者中,21例存在基础疾病,以风湿免疫病(7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23例)。辅助检查提示多存在贫血[血红蛋白(85.78±25.47)g/L]、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29(27~32)g/L];血沉[(85.73±43.78)mm/h]和超敏C反应蛋白[(112.00±70.90)mg/L] 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69(0.29~2.10)×10 9/L]。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提示CD4 +T细胞[213(113~775)个/μl]、CD8 +T细胞[267(99~457)个/μl]、B淋巴细胞[39(4~165)个/μl]、NK细胞[88(32~279)个/μl]降低和CD8 +T细胞的D抗原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38表达比例[HLA-DR +CD8 +/CD8 + 60(40~68)%和CD38 +CD8 +/CD8 + 81(65~90)%]升高。最常见病原体为胞内分枝杆菌(6例)。死亡患者淋巴细胞、CD8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计数低于存活患者(P值分别为0.045、0.045、0.032和0.010)。 结论 非艾滋病患者播散性NTM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炎症指标升高,多发生于有基础病和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B细胞计数和NK细胞下降患者可能更易死亡。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重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调节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细胞骨架形成并影响寿命。自噬是维持细胞内稳态所必需的分解代谢过程,自噬的存在对于细胞存活至关重要,而mTOR是调节自噬过程的主要因子。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mTOR和自噬信号通路的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本文就mTOR、自噬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机制以及靶向此通路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展,其中腔内治疗的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置入发展到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等一系列新技术上,但目前新技术、新器材在ASO股腘段病变的实际临床效果、适应证等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就现有的ASO股腘段病变载药腔内治疗手段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阐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病理性新生血管增殖并伴纤维化改变的早产儿眼底疾病,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儿童可预防性失明的重要原因,其研究进展一直是眼科和儿科的临床关注热点。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更清晰的认知,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及手术治疗方式较为成熟,同时多种治疗药物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多不饱和脂肪酸、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也取得一定进展,现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腹部手术之一,自1994年首例报道以来,已发展近25年,在最初10年由于受到广泛的争议与反对而发展缓慢。近10年来,随着高清腹腔镜普及应用、腹腔镜操作器械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发展、患者选择的改善以及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验的不断积累,LPD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目前在外科界关于LPD的争议仍有很多,本文就LPD对比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适应证、学习曲线、并发症、短期效益、长期肿瘤学结果、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双能量CT利用两种不同能量X线束快速成像,可获取物质选择性图像、能谱图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同时,为肿瘤检出、鉴别诊断、分期、治疗监测提供更多客观、定量信息。本文针对双能量CT技术及其近年来在肺癌中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概述。
随着多靶点抗肿瘤药物作用范围的更加全面和广泛,临床联用会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现报道1例厄洛替尼联合卡博替尼所致急性毒性反应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