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邱暑婷, 谭晓华, 邵诗涵, 李愉, 张盈盈, 曹月佳, 狄春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02-10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84
    摘要 (2442) PDF全文 (325) HTML (2371)   可视化   收藏

    铜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必需微量元素,在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铜稳态的失调会导致铜代谢紊乱,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铜死亡是一种新提出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已知的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坏死性凋亡和铁死亡。近年研究发现多种癌症中存在铜稳态的失调,靶向铜进行疾病治疗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策略、新思路。本文将对铜的基本特性、铜紊乱相关疾病(门克斯综合征、威尔逊氏病、癌症)及其治疗、铜死亡进行系统综述。

  • 综述
    张敬石, 刘国韵, 石安琪, 杨泽秋, 玛木克·叶热巴克, 王军, 闫超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10-11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66
    摘要 (2384) PDF全文 (216) HTML (229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率逐年增高,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早期预防在降低AD发病率中起关键作用。主观认知下降(SCD)作为AD发展的早期窗口期,及时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发展,或避免其进展为痴呆,进而减轻社会负担。脑白质高信号(WMH)能有效反映脑白质变化,并为识别SCD提供有力证据。本文综述了近期WMH与SCD的相关研究进展,揭示了目前WMH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病理和认知功能方面解释WMH和SCD的相关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 封面和目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0-0.
  • 病例报告
    阮永春, 周宜庆, 张海旺, 周洁, 段金楠, 张晓静, 李明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46-14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97
    摘要 (2276) PDF全文 (79) HTML (2211)   可视化   收藏

    日本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日本斑点热病例,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血细胞中检出日本立克次体,经多西环素治疗好转,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齐艳, 张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50-15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29
    摘要 (2076) PDF全文 (59) HTML (2001)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一般发生在婴幼儿期,病毒多潜伏在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可出现HHV-6的再激活。我国超过80%的健康成年人群可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检测到HHV-6 DNA,但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HHV-6B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血液及脑脊液中高置信度的HHV-6B病原体。

  • 综述
    夏宁, 廖冬发, 李相位, 刘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18-12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35
    摘要 (1897) PDF全文 (219) HTML (1764)   可视化   收藏

    定量CT(QCT)是在临床CT扫描的基础上,经过QCT体模校准和专业软件分析,对人体骨组织进行骨密度测量的方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相比,QCT不仅能有效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且检测不受骨质增生及血管钙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骨量情况。近年来,QCT与骨质疏松(OP)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其在OP诊断、评估椎体骨质条件、预测骨折风险及抗OP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不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该技术在OP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QCT在OP方面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运动医学论坛
    王翔一, 孙婧怡, 贺忱, 钱驿, 果森, 张霄瀚, 胥皞, 刘壮, 巩亚伟, 李磊, 刘铭泽,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797-80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9
    摘要 (1709) PDF全文 (337) HTML (120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2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本体感觉和运动表现的测试,评估ACL重建手术时机对运动表现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ACL重建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收集患者术后资料。最终纳入5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早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延迟手术组(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2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评估结果、本体感觉以及运动表现。结果 早期手术组ACL-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68.68±22.04)分 比 (55.82±24.87)分,P=0.045]。膝关节活动度,轴移试验阳性率以及Tegner、Marx、Lysholm、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手术组屈膝和伸膝受影响的比例有小于延迟手术组的趋势。运动表现(等速肌力测试、Y平衡测试、单腿跳测试)和本体感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行ACL重建术比延迟重建的患者有更好的心理、情绪及重返运动的信心,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行ACL重建手术的时机对患者术后短期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运动表现能力和本体感觉的恢复没有显著影响,建议早期重建ACL,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 综述
    岑威虎, 沈俊, 夏莎莎, 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24-13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38
    摘要 (1490) PDF全文 (182) HTML (1457)   可视化   收藏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草酸钙结石最多见。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通过产生活性氧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导致尿液中草酸盐、尿酸、酸碱度及钙离子浓度的改变,最终影响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本文综述了代谢性疾病影响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可能途径与机制,为临床防治草酸钙结石提供新的思路。

  • 运动医学论坛
    张冰颖, 张霄瀚, 钱驿, 唐文博,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28-83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73
    摘要 (1408) PDF全文 (420) HTML (1047)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综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的研究进展,梳理了4个主要阶段(RICE原则、PRICE原则、POLICE原则、PEACE&LOVE原则)的理念保留和更新。传统的加压抬高和休息保护仍有保留的价值,但随着康复理念的进步,早期主动康复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冷疗仍有益处,因此无须完全放弃。非甾体抗炎药在缓解软组织急性疼痛、肿胀和改善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及医务人员使用偏好高,故临床应用利大于弊。最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同时引导个体主动参与康复过程,可加速康复进程,改善治疗效果。

  • 运动医学论坛
    刘铭泽, 张霄瀚, 李磊, 孙婧怡, 钱驿, 贺忱, 果森, 胥皞, 巩亚伟, 刘壮, 王翔一,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05-8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0
    摘要 (1318) PDF全文 (302) HTML (9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对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53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2年。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患者双侧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进行评估,根据角速度为60°/s时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肢体对称指数(LSI)是否达到85%为分组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6例,B组(患者股四头肌或腘绳肌峰值力矩LSI<85%)27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结果 膝关节主观功能方面:A、B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88.76±9.93)分比(81.08±12.57)分,P=0.017]和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86.27±8.96)分比(80.22±11.31)分,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ysholm[95.0(79.8,100.00) 分比 86.00(66.00,100.00)分,P=0.238]、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66.08±22.25)分比 (61.12±23.53)分,P=0.434]、Marx[6.00(4.75,7.00)分比6.00(4.00,7.00)分,P=0.805]和Tegner[8.00(4.00,12.00)分比4.00(2.00,12.00)分,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表现方面:A、B两组患者单脚三级跳LSI(0.92±0.13 比0.81±0.18,P=0.016)和单脚交叉跳LSI(0.96±0.12 比0.84±0.22,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单脚跳LSI(0.90±0.18比 0.79±0.25,P=0.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差异[30°:8.83±4.66比10.73±4.63,P=0.143;45°:6.94±3.82 比7.66±3.93,P=0.504;60°:4.10(3.20,4.72)比 3.90(2.30,5.20),P=0.493]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Y平衡测试[前向LSI:0.98(0.84,1.02)比0.94(0.86,0.98),P=0.328;后外侧向LSI:1.00±0.08比0.97±0.07,P=0.249;后内侧向LSI:1.00(0.97,1.03)比0.96(0.93,1.03),P=0.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对称性良好的患者相比于对称性不佳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膝关节主观功能和运动表现,主要体现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单脚三级跳和单脚交叉跳4个方面。

  • 运动医学论坛
    张霄瀚, 钱驿, 贺忱, 高颀, 高奉,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23-82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11
    摘要 (1281) PDF全文 (229) HTML (8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下使用3种不同股骨隧道位置行单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术后5年主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外科收治的165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隧道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位中心(LC)组、高位中心(HC)组和高位前内(HAM)组,对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及术后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60.2±1.52)个月(57~64个月) 。术后5年LC、HC、HAM组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分别为(80.80±10.82)、(77.36±14.36)、(85.33±7.42)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2,P=0.008)。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0.87±10.83)、(77.67±15.23)、(86.10±7.68)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02),术后5年HAM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20,P=0.022)。术后5年LC、HC和HAM组的ACL-损伤后重返运动量表评分分别为(70.39±17.26)、(73.58±16.81)、(83.73±11.10)分,HAM 组显著高于LC组和HC组(P=0.014,P=0.038)。结论 HAM点作为单束ACL股骨隧道重建位置,术后5年膝关节主观功能更好。因此,推荐HAM点做为ACL重建术的首选股骨隧道的定位点。

  • 综述
    卢潇, 马姣姣, 孙脉,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75-58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84
    摘要 (1245) PDF全文 (214) HTML (1213)   可视化   收藏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存在致死的可能性,HSOS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超声作为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已经在专家共识和相关诊断标准中被指定可用于HSOS的诊断,但尚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归纳总结了超声和超声新技术在HSOS研究中的声像图特征,通过分析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特征性声像图,可制订并完善相应影像学诊断标准,为早期诊断HSOS及鉴别诊断HSOS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 论著
    吴玮琦, 许存宝, 李尤佳, 苏春阳, 张峰顺, 陈一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23-2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40
    摘要 (1205) PDF全文 (170) HTML (11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超声低估恶性风险的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C-TIRADS)3类和4a类结节的细胞和组织病理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 以组织病理学为标准,收集549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683个结节的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分析C-TIRADS 3类和4a类结节的细胞和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甲状腺C-TIRADS 3类结节268个,其中良性病变236个,低风险肿瘤12个,恶性结节20个(7.46%);C-TIRADS 4a类结节221个,其中良性病变133个,低风险肿瘤7个,恶性结节81个(36.65%),C-TIRADS 3类与4a类结节恶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3,P<0.001),均高于C-TIRADS恶性危险分层指南推荐的恶性率(P均<0.001)。低估为C-TIRADS 3类和4a类结节的病理类型主要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伴有桥本甲状腺炎者,低风险结节超声诊断结果和细胞学分类的对应关系不确定。结论 当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滤泡癌及髓样癌等术前超声图像的恶性特征不典型或缺乏时,会被低估为C-TIRADS 3类或4a类结节,应提高对此类病变细胞和组织病理特征的认识。

  • 运动医学论坛
    孙婧怡, 高奉, 钱驿, 赵盈绮, 贺忱, 果森,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6): 814-82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141
    摘要 (1192) PDF全文 (237) HTML (80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次随访中术侧膝关节轴移试验(PST)结果进行分组。最终纳入66例参与随访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32例表现为PST阴性,组成稳定组;34例表现为PST阳性,组成不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观功能评分以及重返运动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运动表现方面,单脚跳(P=0.028)、三连跳(P=0.024)和交叉跳(P=0.044)肢体对称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稳定组的前交叉韧带伤后重返运动心理评分[(70.44±22.82)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53.44±21.74)分](P=0.003)。稳定组健侧与患侧的KT-2000测试差值[(0.53±1.02)mm)]显著小于不稳定组[(2.06±2.31) mm](P=0.001)。而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估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Tegner和Marx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43.8%,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14.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6.3%;而不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35.3%,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8.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9%。两组60°/s等速肌力、患侧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Y平衡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LR术后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会造成较差的单脚跳、三连跳及交叉跳的运动表现,更低的心理准备和更多的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在ACLR中短期随访中,无论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如何,重返运动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人未达到安全重返运动标准。

  • 综述
    莫淑婷, 田哲, 雷新, 韩超, 陈育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95-1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46
    摘要 (853) PDF全文 (292) HTML (800)   可视化   收藏

    肠-脑轴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双向通信通路,可能在肠-脑轴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阑尾是肠道的一部分,与盲肠相连,具有独特的解剖位置、丰富的微生物群及大量的免疫细胞。研究证实,阑尾炎症及阑尾切除与肠-脑轴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在介绍阑尾的解剖及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阑尾炎症及阑尾切除与肠-脑轴相关性疾病的相关性,并对阑尾影响肠-脑轴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论著
    李墨琳, 朱亚琼, 丁雨菲, 易丹, 葛乃侨, 陈思明, 王月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07-31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90
    摘要 (783) PDF全文 (468) HTML (57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富血小板血浆源性外泌体(PRP-Exos)对肌腱干/祖细胞(TSPC)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沉淀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PRP-Exos,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鉴定其形态、浓度及粒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提取并培养大鼠TSPC,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SPC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情况。CCK-8法及EdU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增殖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评估PRP-Exos对TSPC迁移情况的影响。结果 提取的PRP-Exos呈典型茶托状结构,浓度为4.9×1011个/mL,平均粒径为(132.2±56.8)nm,PRP-Exos表面表达CD9、CD63及CD41。提取的TSPC表达CD44蛋白。PRP-Exos可被TSPC摄取,共培养48 h时,浓度为50、100 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增殖(P均<0.001),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共培养24 h后,浓度为50 μg/mL的PRP-Exos可显著促进TSPC的迁移(P<0.001)。结论 体外培养条件下,PRP-Exos对大鼠TSPC的增殖及迁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综述
    刘晋阳, 陈峥宏, 马牧溪, 林永帅, 谭伟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14-4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8
    摘要 (746) PDF全文 (478) HTML (651)   可视化   收藏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和黏液中,与胃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等相关淋巴瘤有关。研究表明Hp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胃外疾病,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有关,因此Hp可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因子或发生交叉免疫反应,间接或直接地参与胃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Hp还可进入念珠菌内,持续释放毒素,且发挥躲避免疫系统识别和药物杀菌作用。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研究报道,旨在引起临床工作者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重视,积极地掌握Hp的感染相关学科知识,从而科学制订避免Hp加重或诱发其他疾病的对策。

  • 论著
    王婷婷, 姜超, 李宁, 孙露露, 田卢峰, 吴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48-5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0
    摘要 (625) PDF全文 (114) HTML (58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腹部CT联合血清学相关指标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F)输尿管受累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IRF患者的CT图像,包括病变累及部位及强化特点。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其中43例血清学资料完整的病例,根据IRF输尿管是否受累,分为输尿管受累组(n=29)和未受累组(n=1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RF输尿管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动脉期强化幅度、血清胱抑素C(CysC)对IRF输尿管受累的预测价值。结果 IRF CT影像通常表现为包绕腹主动脉、髂动脉、输尿管及腹膜后组织的软组织密度病灶,分布范围广泛。IRF输尿管受累组和未受累组患者性别(P=0.031)、CT动脉期强化幅度(P=0.014)、CT静脉期强化幅度(P=0.032)、血清CysC(P=0.0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34)、CT动脉期强化幅度(P=0.046)、血清CysC(P=0.041)是IRF输尿管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CT动脉期强化幅度联合血清CysC预测IRF输尿管受累的曲线下面积为0.776。10例随访患者血沉(P<0.001)、C反应蛋白(P=0.021)及IgG4水平(P<0.001)均低于治疗前。结论 腹部CT联合血清学相关指标预测IRF发生输尿管受累的准确性较高,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 综述
    李旭, 张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09-41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4
    摘要 (582) PDF全文 (445) HTML (494)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多数呈惰性,淋巴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决定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是多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将从淋巴管分子标志物及在新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淋巴管新生机制及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淋巴管引流示踪前哨淋巴结及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尤其对常规超声、经静脉超声造影、经淋巴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描述。

  • 综述
    齐璐瑶, 邢基祥, 欧阳冰清, 李芸峰, 雷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20-73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49
    摘要 (542) PDF全文 (1136) HTML (478)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发病机制复杂,可触发连锁的免疫反应,且暂无特效药物。其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等西医支持治疗,但随着免疫连锁反应的出现,患者对继发感染的易感性显著增加,极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预后较差。国际共识提出,在脓毒症确诊后的48 h内启动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动态监测可有效减缓脓毒症进程。大量研究指出,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与细胞因子的激活比例,在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线粒体自噬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炎症信号传导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在炎症风暴期,促进线粒体自噬可减轻脓毒症难以控制的感染和过度炎症;另一方面,在免疫抑制期,抑制线粒体自噬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清除细菌并提高患者存活率。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其“治未病”的思想传承与现行脓毒症专家共识中“预防与阻断”的理念不谋而合。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复方及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手段,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的治法入手,双向调节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帕金森-E3泛素连接酶、轻链3、p62等的水平,动态调节巨噬细胞M1与M2的比例,达到预防、阻断甚至逆转脓毒症病情进展的效果,为脓毒症治疗提供一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新思路。

  • 综述
    陈琴, 彭栎帆, 徐瑞, 娄龙, 彭子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619-6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18
    摘要 (533) PDF全文 (745) HTML (473)   可视化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特征为肠道黏膜的持续炎症和溃疡形成,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损伤。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其调控机制包括铁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和谷胱甘肽(GSH)耗竭。已有研究表明,铁死亡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损伤肠道上皮细胞方面。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UC中的作用,探讨了通过调节铁代谢、减少脂质过氧化和维护GSH水平来缓解UC症状的潜在治疗策略,为U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 论著
    李旭, 林宇, 成一鸣, 赵晓宇, 苟涛华, 张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70-3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94
    摘要 (516) PDF全文 (200) HTML (46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轮辐状血流表现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血流呈轮辐状表现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结节灰阶超声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ACR TI-RADS)和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C-TIRADS)及联合特异指标对甲状腺轮辐状血流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64例,其中恶性结节47例,良性结节17例。除一般超声特征外,中央瘢痕多见于恶性结节(χ2=5.968,P=0.015),而中央区粗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χ2=10.899,P=0.001)。联合中央瘢痕和中央区粗钙化,ACR-TIRADS和C-TIRADS诊断甲状腺轮辐状血流结节的效能均明显提高(P均<0.001)。结论 甲状腺结节超声呈轮辐状血流表现时应警惕恶性的可能,联合中央瘢痕及中央区粗钙化可提高超声诊断准确性。

  • 综述
    杨森林, 向杨, 杨毅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84-39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69
    摘要 (463) PDF全文 (973) HTML (407)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择性低等问题,疗效也不理想,所以目前中晚期HCC治疗仍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纳米粒(NP)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输送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治疗剂的潜在载体。纳米递送系统以NP为载体,通过功能化修饰,从时间、空间及剂量上调控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在HCC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纳米递送系统,包括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外泌体等在HCC治疗中的现状和优势,总结了基于NP的纳米载体治疗HCC的机制,为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 论著
    付玉芬, 牟婷, 何翔, 吴德洪, 李国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19-52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81
    摘要 (446) PDF全文 (591) HTML (4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临床数据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25 638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11 315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频繁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运用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风险,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COPD患者中男性(P<0.001)、年龄(P<0.001)、居住城镇(P<0.001)、吸烟(P<0.001)、住院天数(P<0.001)、总费用(P<0.001)、抗菌药物费用(P<0.001)、糖尿病(P=0.003)、呼吸衰竭(P<0.001)、心脏病(P<0.001)、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C-反应蛋白(P<0.001)、总胆固醇(P<0.001)、B 型钠尿肽(P<0.001)均显著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城镇、吸烟史、糖尿病、心脏病、铜绿假单胞菌、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呼吸衰竭、白细胞升高、总胆固醇升高、B型钠尿肽升高是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92~0.905),敏感度为85.30%,特异度为79.80%。结论 吸烟、心脏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年龄、低体重指数、B型钠尿肽升高是COPD患者发生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风险进行预测,可为患者的治疗和相关危险因素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 综述
    孟阳, 马毓阳, 陈明聪, 张阳, 赵明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35-44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44
    摘要 (444) PDF全文 (449) HTML (383)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质谱技术、组学技术、抗体技术等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后修饰(PTM)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潜力日益凸显。PTM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修饰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疾病的新视角,其中琥珀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修饰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目前,针对琥珀酰化修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种名为沉默信息调节蛋白5的去琥珀酰化酶上,这种酶在修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已经对其在心血管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将归纳整理琥珀酰化修饰的影响因素、调控作用以及与其他PTM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以期深入认识这种修饰的重要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 论著
    郭艳平, 杨青, 王诗睿, 李思敏, 于博阳, 杨筱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29-33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34
    摘要 (440) PDF全文 (397) HTML (36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对宫颈高级别病变二次分流的价值。方法 采集122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同时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 HPV联合TCT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CIN2+)检出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23.75%。结合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二次分流后,对CIN2+检出灵敏度为83.33%,与HPV联合TCT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特异度为77.50%,明显高于HPV联合TCT检测(P<0.001)。CIN2+组SOX1/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1组(P<0.001)。SOX1、PAX1基因甲基化对CIN2+诊断的截断值分别为-11.81、-11.98。结论 SOX1/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二次分流后,CIN2+检出的效能和准确性明显提升。

  • 综述
    张晨, 赵自霞, 吴私, 栾军军, 周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86-9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3
    摘要 (425) PDF全文 (100) HTML (384)   可视化   收藏

    RNA甲基化修饰是基因表达转录后水平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关键过程。5-甲基胞嘧啶(m5C)是RNA甲基化修饰的一种类型,是真核生物mRNA和其他非编码RNA中常见的转录后修饰,主要调控转运RNA稳定性,核糖体RNA组装和mRNA成熟、稳定性与翻译等生物学过程。m5C RNA甲基化修饰是动态可逆的,受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识别蛋白的调控。研究证实,m5C RNA甲基化修饰异常与非肿瘤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相关。本文总结了m5C RNA甲基化相关酶与非肿瘤性急慢性肾脏疾病之间的研究进展,有望为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 综述
    齐爽, 袁媛, 杨雯, 苏敬阳, 郝丽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92-60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89
    摘要 (415) PDF全文 (778) HTML (348)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及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AD病因复杂,且发生机制存在争议。钙信号变化可有效调控神经元生理活动,如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储存以及神经元凋亡等。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元钙稳态失衡是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本文从钙稳态与β-淀粉样蛋白的关系、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在tau蛋白磷酸化中的作用、AD中的钙信号通路、钙稳态与线粒体功能、自噬、神经炎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在AD中的作用和研究新进展。

  • 综述
    高媛, 周敏, 许玄, 付亚红, 田佩珊, 秦满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69-77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69
    摘要 (389) PDF全文 (380) HTML (343)   可视化   收藏

    2型糖尿病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难题。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个性化健康理念的普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发展迅速。可穿戴设备分为医疗可穿戴设备、健身可穿戴设备两种类型,其已参与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血糖调节与健康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本文归纳总结了近8年可穿戴设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实现2型糖尿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借鉴。

  • 综述
    李志恒, 傅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93-40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1
    摘要 (379) PDF全文 (404)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CSCD(1)

    冠心病(CHD)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心脏康复(CR)是专门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在术后尽快提升身体机能水平,更快回归社会,其中运动疗法是CR的主要内容。积极进行CR不仅可以降低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本文总结了身体活动水平对CHD患者的影响、目前运动疗法在CR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和CR中不同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以期为运动疗法更好地应用于CHD患者提供参考。

  • 论著
    熊斌, 刘银洲, 张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671-67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31
    摘要 (358) PDF全文 (629) HTML (3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脓毒性心肌病(SC)的危险因素,构建与评价SC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是否患有SC,分为SC组和非SC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度。结果 共纳入2628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训练集1865例,验证集763例。训练集和验证集SC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98%比62.25%,P=0.120)。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5)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长(P=0.016),其余临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有冠心病(P=0.028)、心力衰竭(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0.001)、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0.036)、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P<0.001)、尿素氮升高(P=0.042)是SC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759(95% CI=0.732~0.785),验证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765(95% CI=0.723~0.807);两个数据集拟合度较好(训练集P=0.075,验证集P=0.067);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度。结论 基于基础疾病及临床生化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SC的发生风险。

  • 病例报告
    张莉, 何娇, 皮成慧, 张明洁, 董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630-63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42
    摘要 (357) PDF全文 (336) HTML (311)   可视化   收藏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NDPH)是一种患者可以确定他们头痛开始的确切日期、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头痛,是罕见的最难治疗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并且可能对个体高度致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NDP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充满困难。本文报道1例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难治性NDPH的个案。

  • 综述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02-408.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93
    摘要 (344) PDF全文 (335) HTML (261)   可视化   收藏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杨丽萍, 黄莉莉, 王艳艳, 于爽, 卞宏生, 金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4): 581-59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85
    摘要 (323) PDF全文 (186) HTML (284)   可视化   收藏

    警觉性是应对环境中发生微小变化的敏感能力,也是各种认知表现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职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身体和高警觉水平,以确保生产、工作场所及自身的安全。因此,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警觉性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药物治疗三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警觉性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警觉性的认识,为警觉性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 综述
    张天宇, 杨佳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 47(1): 131-13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6055
    摘要 (321) PDF全文 (182) HTML (285)   可视化   收藏

    生殖细胞肿瘤常发生于性腺部位,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由于对化疗高度敏感,生殖细胞肿瘤治愈率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化疗耐药和疾病进展而死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多种实体肿瘤的预后,但在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复发及难治性生殖细胞肿瘤是否能获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仍需进一步评估。本文通过总结生殖细胞肿瘤中免疫相关机制、免疫治疗病例报道及临床试验结果,评估免疫治疗疗效,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综述
    邵诗涵, 邱暑婷, 李愉, 张盈盈, 曹月佳, 狄春红, 谭晓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32-739.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81
    摘要 (319) PDF全文 (675) HTML (287)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依赖于铁和活性氧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征是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与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不同。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来提高治疗药物对肿瘤的抑制效果。本文就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铁死亡与肿瘤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理解铁死亡与肿瘤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并为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 论著
    李晶, 张荣强, 张灵芝, 戚燕, 郝洁, 何傲月, 赵旭, 李秀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16-323.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34
    摘要 (316) PDF全文 (257) HTML (27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硒蛋白基因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获取数据集GSE177477,样本由有症状组(n=11)、无症状组(n=18)和健康对照组(n=18)构成。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筛选出与COVID-19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建立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硒蛋白基因对COVID-19患者是否出现症状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GPX1、GPX4、GPX6、DIO2、TXNRD1、SELENOF、SELENOK、SELENOS、SELENOT、SELENOW基因表达均升高,TXNRD2、SELENON基因表达均下降(P均<0.05);无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GPX2、SELENOI、SELENOO、SELENOS、SELENOT、SELENOW基因表达均升高,SELP基因表达下降(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PX1(OR=0.067,95%CI=0.005~0.904,P=0.042)、SELENON(OR=56.663,95%CI=3.114~856.999,P=0.006)基因的异常高表达是有症状COVID-19患者的影响因素,SELP基因的异常高表达是无症状COVID-19患者的危险因素(OR=15.000,95%CI=2.537~88.701,P=0.003)。结论 硒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参与调控COVID-19疾病的发生发展,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综述
    龚奕, 肖星洋, 胡有生, 谢义炜, 伍知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425-43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92
    摘要 (307) PDF全文 (512) HTML (257)   可视化   收藏
    CSCD(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又称为前炎症细胞因子,是人类先天免疫干扰素刺激因子之一。在AD发生和发展中,PKR表达上调并持续激活,一方面引发脑组织细胞发生整合应激反应,另一方面间接上调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的表达,促进β淀粉样蛋白(Aβ)的积累,而Aβ的积累又可以激活PKR,进一步促进Aβ的积累,形成一个Aβ持续积累的循环。PKR还可以促进Tau蛋白磷酸化,降低神经细胞微管稳定性。脑组织炎症反应、Aβ的积累所引起神经毒性和微管稳定性的破坏会导致AD发生发展,引起患者记忆和认知的下降,因此PKR是AD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分子。有效进行PKR检测可以预测AD进展,为临床治疗AD提供先机。目前PKR已成为研发治疗AD药物的靶点,因此靶向PKR的抑制剂有望控制PKR的活性,从而有效控制AD发生发展。

  • 综述
    顾健, 蒋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5): 776-782.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72
    摘要 (303) PDF全文 (461) HTML (276)   可视化   收藏

    关节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及交感神经纤维分布,这些神经将关节内的物理及化学性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参与诱发骨关节炎(OA)等炎症性关节病的痛觉超敏反应。本文总结了关节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特性,并重点介绍了“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环路调节OA关节内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机制。此外,关节内以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为代表的炎症因子也直接或间接诱发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激活痛觉从关节局部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而OA关节内的感觉神经也参与了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募集,这种神经免疫的互作模式不仅为OA治疗提供了多种创新靶点,还提示OA治疗应采用整体观念,综合考虑骨关节内的神经、免疫微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 论著
    葛挺, 胡佰文, 肖进, 张峭霖, 吴小川, 夏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3): 341-34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78
    摘要 (286) PDF全文 (221) HTML (19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定模型(M2~M4)和1个6钉固定模型(M5)。分析不同内固定条件下融合节段和整体活动度以及上终板、融合器、后路钉棒所受应力峰值的变化。结果 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运动下,与M1模型比较,M2模型L3/4和M3模型L4/5节段活动度增加,M4和M5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明显下降。在不同运动下,M2模型L4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L4及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模型L3/4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4/5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各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M5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峰值较为接近。结论 在两节段OLIF手术中,4钉固定可以有效替代6钉固定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