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安宁缓和医疗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曾耀鑫, 宁晓红, 郑莹, 张志媛, 王奕又, 张雨, 康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10-21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53
    摘要 (1984) PDF全文 (241) HTML (188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科学、实用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访谈、专家小组会议,初步确定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18名从事安宁缓和医疗及医护联合门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1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第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最终构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形成人员构成、工作结构、效果评价共3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延续性,可为安宁缓和医护联合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张珊, 张晓天, 岳鹏, 杨晶, 尹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2): 217-22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64
    摘要 (1622) PDF全文 (210) HTML (15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深入了解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动机、模式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家三级医院的终末期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果 根据主题饱和原则,最终纳入11例患者和15位家属。访谈资料经整理和分析后归纳为6大主题:决策前提、决策模式、家庭支持、转出医院方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及社会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终末期患者转诊的家庭决策流程图。结论 深度剖析了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多方面因素,结果突显了内外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决策模式、家庭支持、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以及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和社会支持的综合影响,为改善终末期患者转诊流程和提升家庭决策的质量提供了深刻的理解,为未来改进医疗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余佳文, 刘红菊, 彭劲民, 戴晓艳, 郑莹, 史迪, 宁晓红,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1): 62-67.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61
    摘要 (1620) PDF全文 (183) HTML (15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不同科室临床医生对终末期患者镇静治疗的经历和观点。方法 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对涉及终末期患者管理的临床医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05份,整体有效回收率56.1%。其中,55.7%的医生曾有对终末期患者实施镇静的经历。85.2%和75.7%的医生认为使用镇静药物可缓解终末期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生存痛苦。大部分医生因为担心缺乏法律支持(86.1%)和患者或家属不理解(59.1%)而对镇静治疗存在顾虑。90.4%的医生愿意接受缓和镇静培训。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医生认同通过镇静治疗缓解终末期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生存痛苦,但因缺乏法律法规支持而对镇静治疗的实施存在顾虑,需要加强缓和镇静培训。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张晓天, 王梓丹, 王明辉, 吴玲玲, 岳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4, 46(1): 68-71.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905
    摘要 (1787) PDF全文 (262) HTML (1669)   可视化   收藏

    临终患者在居家照顾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而居家安宁疗护秉承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的照顾理念,能够满足居家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全方位需求。本文报道1例乳腺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的照顾历程和居家安宁疗护过程,并总结居家安宁疗护工作经验,以期为今后的居家安宁疗护工作提供参考。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宁晓红, 闫静, 王友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49-954.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707
    摘要 (1676) PDF全文 (211) HTML (155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缓和医疗开展前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状况的变化。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384例)及2019年(244例)全年死亡病例信息,记录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终前诊治细节。结果 2013及2019年死亡人数最多的都集中于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和国际医疗部4个科室,累积构成比分别为67.7%和62.7%。2019年涉及或实施安宁缓和医疗的临床科室数由2013年的7个增加至14个。与2013年相比,2019年死亡患者中接触到安宁缓和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P<0.001),更多的患者得到符合缓和医疗基本标准的人文关怀照顾(P<0.001);2019年离世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P=0.006)、实施心肺复苏(P=0.002)、接受气管插管(P=0.002)、接受有创机械通气(P<0.001)、接受侵入性操作(P<0.001)的患者明显减少。结论 缓和医疗的理念和实践使临终患者接受创伤性治疗的比例明显下降。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阎格, 宁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55-960.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812
    摘要 (1860) PDF全文 (241) HTML (1778)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缓和医疗共同管理是指缓和医疗团队在患者病程早期进行缓和医学干预,与患者的主治团队共同给予照护。通过阅读文献,结合国外医疗机构共管经验,笔者认为共管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给予患者原治疗团队缓和医疗技术上的支持,为患者带来更高的生命质量。各医疗单位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共同照护模式,而缓和医疗团队需要与各科室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医疗体验。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张硕, 胡蓉蓉, 朱文博, 夏京华, 陈丽萌, 秦岩, 宁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6): 961-965.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680
    摘要 (1671) PDF全文 (643) HTML (1573)   可视化   收藏

    终末期肾病因其带来患者失能、生活质量下降及精神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肾脏缓和医疗整合安宁缓和治疗的理念,是有计划的、全面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其目标是在整个病程中关注患者的症状和需求,减少痛苦,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末期的照护。本文报道1例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安宁缓和医疗实践,总结终末期肾病的安宁缓和医疗现状。

  • 安宁缓和医疗专栏
    宁晓红,王友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3, 45(1): 71-76. https://doi.org/10.3881/j.issn.1000-503X.15210
    摘要 (1799) PDF全文 (162) HTML (1492)   可视化   收藏
    CSCD(1)

    目的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死亡患者缓和医疗实施现状,为终末期患者的缓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住院死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是否接触到缓和医疗及临终前诊治细节,如是否接受有创抢救措施、是否进行症状控制及是否进行心理、社会、灵性照顾等,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年住院总死亡人数244例,其中,男135例,女109例,平均年龄(65.9±16.4)岁(1 d~105岁)。肿瘤性疾病死亡人数112例(45.9%),非肿瘤性疾病死亡人数132例(54.1%)。有61例(25.0%)患者死亡前接触到缓和医疗,大多数分布于内科科室,以肾内科(100.0%)、消化内科(80.0%)、老年医学科(72.7%)为主;29例患者得到完善的缓和医疗照护,症状均得到控制,死亡前均未采用有创救治措施,有26例接受心理、社会、灵性照顾。与未接触到缓和医疗组相比,接触到缓和医疗组的死亡患者心肺复苏(0比20.2%;χ2 =13.009,P<0.001)、气管插管(3.3%比48.6%;χ2 =38.327,P<0.001)、有创机械通气比例(4.9%比47.5%;χ2 =33.895,P<0.001)明显下降,心理、社会及灵性照顾比例明显提高(54.1%比2.4%;χ2 =91.486,P<0.001)。结论 缓和医疗理念对终末期患者的死亡有正向影响,缓和医疗服务可以使终末期患者更能获得心理、社会、灵性照顾,有创救治的使用明显减少。